2014年04月21日星期一农历甲午年(马)三月廿二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党建工作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学生工作  校友工作  招生就业  资料下载  审核评估 
分类 党建工作备份
 样板支部 
 党群组织 
 党建制度 
 理论点读 
热点文章
标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党建工作备份>>正文

 

生物科学大纲
2022-01-04 14:30  

目  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7

通识课大纲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3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1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44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57

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67

6、《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72

7、《大学英语A》课程教学大纲··················································································· 108

8、《大学英语B》课程教学大纲···················································································· 125

9、《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52

10、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58

11、《教师表达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161

12、《教师书写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166

13、《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68

14、《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175

15、《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185

16、《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191

17、《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 199

专业课基础课大纲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208

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12

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18

4、《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21

5、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30

6、《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233

7、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36

8、《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38

9、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47

10、《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50

11、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59

12、《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61

13、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68

14、《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71

15、《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76

16、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81

17、《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83

18、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89

19、《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292

专业主干课大纲

1、《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300

2、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05

3、《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307

4、《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315

5、《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20

6、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26

7、《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328

8、《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332

9、《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37

10、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42

11、《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344

12、《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348

13、《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55

专业选修课大纲

1、《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360

2、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64

3、《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 366

4、《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70

5、《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376

6、《植物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83

7、《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387

8、《资源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91

9、《基因组学》课程教学大纲······················································································· 394

10、《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398

11、《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404

集中实践教学规范

12、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设计(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410

13、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415

14、教育实习大纲········································································································ 418

15、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 423

 

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生命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够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掌握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学技术与研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 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掌握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4. 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等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生物科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熟悉国家生物产业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 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及学位                     

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学分及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学分数

占总学分比例%

课内学时

占总课内学时比例%

通识必修课

56.5

35.1

1088

41.6

通识选修课

6

3.7

108

4.1

专业基础课

38

23.6

812

31.0

专业主干课

26.5

16.5

504

19.3

专业选修课

6

3.7

104

4.0

集中实践

28

17.4

38(周)

创新学分

(6)

毕业总学分

(合计)

161+(6)

100

2616+38周

100

五、主干学科

生物学

六、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学教学论。

七、课外实践

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取得突出成绩者可获得创新学分并可替代全校性通识选修课学分。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咨询辅导、科技服务、公益劳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受学校委派参加的各类省级(含)以上文体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及社团活动等。每名学生在校期间最多可获得6个创新学分。

八、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一)通识课平台

1.通识必修课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类别

讲授

实验

实践

1

16

2

18

3

18

4

18

5

18

6

18

7

8

8

0

112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2

 

 

 

 

 

 

 

11200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54

36

 

18

 

 

2

 

 

 

 

 

112000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108

72

 

36

 

 

 

4

 

 

 

 

1120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6

36

 

 

 

2

 

 

 

 

 

 

1120005

形势政策课

2

32

32

 

 

*

*

*

*

*

*

 

 

0020001

大学生职业发展

与就业指导

2

36

24

 

12

*

 

*

 

*

*

 

 

1220001

公共体育1

1

32

32

 

 

2

 

 

 

 

 

 

 

1220002

公共体育2

1

36

36

 

 

 

2

 

 

 

 

 

 

1220003

公共体育3

1

36

36

 

 

 

 

2

 

 

 

 

 

1220004

公共体育4

1

36

36

 

 

 

 

 

2

 

 

 

 

0320001

大学英语1

4

64

64

 

 

4

 

 

 

 

 

 

 

0320002

大学英语2

4

72

72

 

 

 

4

 

 

 

 

 

 

0320003

大学英语3

4

72

72

 

 

 

 

4

 

 

 

 

 

0320004

大学英语4

4

72

72

 

 

 

 

 

4

 

 

 

 

0820001

大学计算机基础

2.5

48

32

 

16

3

 

 

 

 

 

 

 

0223001

教师表达技能

1

36

36

 

 

 

2

 

 

 

 

 

 

0423001

教师书写技能

0.5

18

18

 

 

 

 

1

 

 

 

 

 

0120001

心理学

2

36

36

 

 

 

 

2

 

 

 

 

 

0120002

教育学

3

48

48

 

 

 

 

 

3

 

 

 

 

1123001

教育政策法规

1

16

16

 

 

 

 

 

 

 

 

2

 

1123002

教师职业道德

1

16

16

 

 

 

 

 

 

 

 

2

 

0521301

高等数学B1

3.5

64

64

 

 

4

 

 

 

 

 

 

 

0521302

高等数学B2

4

72

72

 

 

 

4

 

 

 

 

 

 

小计

56.5

1088

990

 

98

15

14

11

13

 

 

4

 

 

2.通识选修课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名称

总学分

总学时

学时分配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类别

讲授

实验

实践

1

16

2

18

3

18

4

18

5

18

6

18

7

8

8

0

通识选修课1

1

18

 

 

 

 

 

*

 

 

 

 

 

通识选修课2

1

18

 

 

 

 

 

 

*

 

 

 

 

通识选修课3

1

18

 

 

 

 

 

 

*

 

 

 

 

通识选修课4

1

18

 

 

 

 

 

 

 

*

 

 

 

通识选修课5

1

18

 

 

 

 

 

 

 

 

*

 

 

通识选修课6

1

18

 

 

 

 

 

 

 

 

*

 

 

合计

6

108

 

 

 

 

 

1

2

1

2

 

 

 

(二)专业课平台

1.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类别

讲授

实验

实践

1

16

2

18

3

18

4

18

5

18

6

18

7

8

8

18

 

0721201

无机及分析化学

4

80

48

32

 

5

 

 

 

 

 

 

 

0721202

有机化学

3.5

72

54

18

 

 

4

 

 

 

 

 

 

0621203

大学物理

2.5

54

36

18

 

 

 

3

 

 

 

 

 

0921204

植物学1

2.5

48

32

16

 

3

 

 

 

 

 

 

 

0921205

植物学2

2.5

54

36

18

 

 

3

 

 

 

 

 

 

0921206

动物学

4

90

54

36

 

 

5

 

 

 

 

 

 

0921207

生物化学

6

144

72

72

 

 

 

8

 

 

 

 

 

0921208

生物统计学

2

36

36

 

 

 

 

2

 

 

 

 

 

0921209

植物生理学

5

108

72

36

 

 

 

 

6

 

 

 

 

0921210

微生物学

4

90

54

36

 

 

 

 

5

 

 

 

 

0921211

生物专业英语

2

36

36

 

 

 

 

 

 

 

2

 

 

合计

38

812

530

282

 

8

12

13

11

 

2

 

 

 

 

 

0922201

遗传学

3.5

72

54

18

 

 

 

 

 

4

 

 

 

0922202

人体解剖学

2

36

36

 

 

 

 

 

 

2

 

 

 

0922203

人体生理学

2

36

36

 

 

 

 

 

 

2

 

 

 

0922204

细胞生物学*

3.5

72

36

18

18

 

 

 

 

4

 

 

 

0922205

生态学

2

36

36

 

 

 

 

 

 

2

 

 

 

0922206

进化论

2

36

36

 

 

 

 

 

 

2

 

 

 

0922207

分子生物学

3.5

72

54

18

 

 

 

 

 

 

4

 

 

0922208

基因工程

2

36

36

 

 

 

 

 

 

 

2

 

 

0922209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4

72

54

 

18

 

 

 

 

 

4

 

 

0922210

植物生物技术 shu术

2

36

36

 

 

 

 

 

 

 

2

 

 

小计

26.5

504

414

54

36

 

 

 

 

16

12

 

 

 



















注:*为设有课程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课程

2.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类别

讲授

实验

实践

1

16

2

18

3

18

4

18

5

18

6

18

7

8

8

0

0923201

仪器分析及实验

1.5

36

18

18

 

 

 

 

 

2

 

 

 

0923202

生物信息学

2

36

36

 

 

 

 

 

 

2

 

 

 

0923203

进化生物学

2

36

36

 

 

 

 

 

 

2

 

 

 

0923204

植物细胞工程

2

36

36

 

 

 

 

 

 

 

2

 

 

0923205

植物发育生物学

2

36

36

 

 

 

 

 

 

 

2

 

 

0923206

药用植物种质

资源学

2

36

36

 

 

 

 

 

 

 

2

 

 

0923207

资源动物学

1

16

16

 

 

 

 

 

 

 

 

2

 

0923208

基因组学

1

16

16

 

 

 

 

 

 

 

 

2

 

0923209

蛋白质与酶工程

1

16

16

 

 

 

 

 

 

 

 

2

 

0923210

科研方法

1

16

16

 

 

 

 

 

 

 

 

2

 

 

小计

6

104

 

 

 

 

 

 

 

2

2

4

 

 

备注

选修6个学分,其中《科研方法》为必选课

 

(三)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类别

1

16

2

18

3

18

4

18

5

18

6

18

7

8

8

0

0025001

军训与入学教育

2

2

2

 

 

 

 

 

 

 

0025002

公益劳动

 

2

 

 

1

 

1

 

 

 

0924003

毕业论文(设计)

10

16

 

 

 

 

 

 

 

16

0924004

专业认知实习

2

2

 

2

 

 

 

 

 

 

 

0924005

教育见习

2

2

 

 

 

 

 

2

 

 

 

0025006

教育实习

10

10

 

 

 

 

 

 

10

 

0025007

毕业教育

 

2

 

 

 

 

 

 

 

2

0025008

社会实践

2

2

 

 

1

 

1

 

 

 

0924009

创新学分

(6)

 

 

 

 

 

 

 

 

 

0922204

细胞生物学

 

 

 

 

 

 

*

 

 

 

0922209

生物学教学论

 

 

 

 

 

 

 

*

 

 

小计

28+(6)

38

2

2

2

 

2

2

10

18

 

备注

专业认知实习(含植物学及动物学课程野外实习)安排在暑假进行。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第一章  备课环节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备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圆满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备课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本学科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不断充实于教学内容之中,深入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和讲稿。教案作为教学实施的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讲授的内容提要、课堂提问、举例;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学主要内容的时间分配;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课外参考书、作业;板书设计等。教师上课前必须做好课件制作、各种教学设备、教具实验预作等的准备工作,使教学设备用具等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积极采用CAI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备课强调教师个人钻研,集体讨论,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教研室应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加强集体研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开展以教学法为主的教学研究工作;随时检查教学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1.1

钻研教学大纲

了解所授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了解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与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重点、难点。

 

1.2

钻研

教材

清楚与本课程有关的“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点,钻研透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弄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对插图的构思及意义、练习的安排与解答等了如指掌,并有针对性地适度拓展备课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提高的潜在因素,寓于讲稿之中。

 

1.3

准备教学资料

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并能结合教材的不足给学生推荐学习参考书;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广泛搜集典型案例和工程案例,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2.

2.1

学生知识基础

了解所授对象的生源构成,清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已学课程情况,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 。

 

2.2

学生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了解学生自习情况和学习习惯,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

 

2.3

学生学习要求

针对本课程,收集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和对教学的意见等,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

 

3.

3.1

讲授

次序

备课时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编写教案,导入新课、讲授、复习巩固、小结等过程设计合理。

 

3.2

讲课

重点

能够针对课程特点,在备课中注意突出重点(每节课至少明确一个重点,但重点也不宜过多),化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易混、易错内容),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

 

3.3

教学

方法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淆、易差错或易疏忽的问题,采取设问、质疑、比较、讨论等方法搞清楚;采用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3.4

教学

手段

根据专业特点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部分章节能够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手段的改进。

 

4.

4.1

教学

步骤

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对学生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等有精心的构思,做到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严谨有序。

 

4.2

时间

分配

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及有关内容的重要性,科学划分教学时数,同时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时间进程,做到内容紧凑,时间分配科学,留有余地。

 

4.3

教学

组织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师生双边活动安排适当,计划周密科学,联系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做到教书育人。

 

4.4

板书

设计

有详细的板书设计,布局合理,条理清楚,重点内容充分体现。

 

5.

5.1

教具

器材

熟悉常用教具器材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教案设计中明确上课演示要用到的教具和器材名称。

 

5.2

案例

资料

针对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对典型案例资料进行梳理,其资料的引用和介绍写入教案,做到安排紧凑,突出实效

 

5.3

实验

预做

课前对新开设实验项目应进行预做,对预做中出现的问题有原因分析和处置方法,精心设计实验程序。

 

6.

6.1

授课

计划

认真编写授课进度计划表,表中各项目完整,说明清楚,理论教学、辅助教学(实验、操作、讨论、习题)等环节安排科学;授课计划表必须在开学前完成,经系(部)教学负责人审核后按时上交。

 

6.2

教案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安排教学内容详细,重点突出,各项目填写规范、内涵完整、整体和谐。教案按规定要求编写,在讲课前全部完成。

 

6.3

备课量

在假期中至少备好2/3课时数的教学内容。

 

 

 

 

 

 

 

第二章  课堂教学环节质量

(一)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授课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精神状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组织好课堂教学。

(2)课堂讲授应根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艺术性地讲解。讲课内容重点突出,讲透难点,循序渐进,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知识容量适中,基本理论阐述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

(3)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采用研究性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按照课程教学计划的要求严格掌握教学进度。重视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在授课中调整讲授方式,力求使教与学两方面协调沟通,教学相长。课堂时间分配恰当,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上课教师要检查学生到课情况,注意维持课堂秩序,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所有授课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教师上课语言要准确、简练、条理清楚,板书文字要符合规范化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衣冠整洁,仪表端庄,注意课堂礼仪,教态自然。

(5)教学场所严禁吸烟和接打手机。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1.1

事业心

热爱教育事业,事业心强、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在品德、言行、举止、作风上为人师表,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体现人本关怀。

 

1.2

责任心

工作责任心强,对自己、对学生严格要求,勇于善于管理;备课认真,讲课熟练、精神饱满;教案讲稿规范、有特色、质量高。

 

2.

2.1

教学对象

熟悉授课对象,教学目标明确,体现本科教育教学的特点。

 

2.2

知识

目标

讲授新课前准确、简明扼要地向学生展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2.3

能力

目标

在讲授新课前,使学生明确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培养哪些能力,上课前做好这些教学目标的展示。

 

2.4

学习

提示

通过教学目标的展示,对学生就相应章节的学习提出要求,对学生复习和预习给予有效指导。

 

3.

3.1

思想性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3.2

科学性

教学内容正确、科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3.3

先进性

讲课内容新颖,注意知识更新,及时、准确反映当代科技成果与水平;专业课中及时准确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介绍给学生。

 

3.4

有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重点难点突出、信息量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传播,更注重方法传递。

 

4.

4.1

多样性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2

针对性

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的学生状况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4.3

时代性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富有时代气息;尽可能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使教学效果更加良好。

 

4.4

学法

指导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指导自然、有效。

 

5.

5.1

导入

新课

导入新课自然、贴切,目的性强,使学生温故知新,对本节课的内容、方法和理论阐述的思路有提示作用,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讲授

新课

新课讲授生动、完整,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讲清难点;通过教学互动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张驰得当。

 

5.3

归纳

总结

课末归纳小结清晰、准确,突出重点,使学生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解题的一般思想方法有准确的把握,结尾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

 

5.4

复习

巩固

课前复习或复习课,从新的角度使学过的知识重现,做到安排合理、内容系统、重点突出,使学生有新的收获;复习方式新颖,形式多样。

 

6.

6.1

教态

衣冠整洁、朴素,仪表端正,亲切和蔼,举止文明;教态自然大方,为人师表、形象好。

 

6.2

语言

语言准确、简洁、流畅,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清晰;语速快慢适中;表达生动有趣,抑扬顿挫,以手势助说话,以情感人,并富有启发性、形象性和逻辑性。

 

6.

6.3

板书

字体较清晰,条理较清楚,重点较突出,比较简洁;板面安排较合理,图表准确。

 

6.4

课堂

组织

及时、认真检查记录学生到课情况,注意维持课堂秩序,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7.

7.1

艺术

教学艺术应用自然、得体,形成了个人的教学风格。

 

7.2

创新

教学形式新颖、不落俗套,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使人耳目一新。

 

8

教学效果

8.1

效果

通过认真组织教学,并按要求辅导、答疑,使95%以上的学生能完成课业,任教班级学生的单科不及格率小于5%。

 

第三章  作业与练习环节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作业与练习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和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给学生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教师要认真、及时批改作业,作业应有评语。可采取普遍批改和抽样批改相结合的方式。要注意分析作业中的问题,及时讲评和辅导,作业成绩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教师对学生作业应严格要求,对作业潦草、马虎甚至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应给予严肃批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1.1

类型

类型全面,形式多样,有阅读、口头、书面、实验、操作、调研和社会实践等。

 

1.2

内容

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注意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

2.1

难度

结合课堂教学布置作业,难易合适。

 

2.2

数量

每门课程均应依据其性质布置相应的作业量,数量适量,次数恰当,以能达到训练目的为度。

 

2.3

要求

对学生的作业与练习应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时间提出明确要求。

 

3.

3.1

批改

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对不合格的作业,要求及时改正。

 

4.

4.1

适时

在作业与练习批改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总结和讲评,基本做到每次作业讲评。

 

4.2

认真

讲评认真,既能对学生作业中共性的错误进行纠正,也能对学生不同思路进行总结和介绍。

 

第四章  辅导与答疑环节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应用能力。辅导答疑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安排。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带有共性的问题,面对全班学生集体辅导,也可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辅导答疑一般由主讲教师负责,要认真做好辅导答疑前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疑难问题、对教学的意见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辅导答疑时,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质疑,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开拓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记载辅导答疑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便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辅导答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自愿参加,考试前一般不组织辅导答疑,严禁辅导答疑时向学生暗示考题或列出复习提纲。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2.1

内容

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的重点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注意查漏补缺,使之完整和深化。

 

2.2

安排

事先安排好辅导时间和地点,安排合理,计划性强。

 

2.

2.1

方法

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答疑;对学生进行提示、引导和点拨,教会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目标

在认真实施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辅导答疑,努力使100%的求学生掌握相应知识、技能。学生学业完成优良,任课班级学生单科考试、考查不及率小于5%。

 

3.

3.1

总结

每次辅导后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

 

第五章  实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环节。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获得独立测量、观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等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系上及教研室要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实验大纲,开出规定的实验项目,选定合适的实验教材或指导用书,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主讲理论课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实验课的教学,或经常了解实验教学情况,主动与实验课教师配合,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工作。教研室要按教学要求组织实验课教师集体备课,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实验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实验人数,保证教学质量。

3、实验课教师在每次课前要做好仪器、设备、试剂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进行。实验课教师要向学生阐述清楚实验原理、操作规程以及教学要求,示范操作熟练、规范。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安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检查指导,观察、记录和评定学生操作情况。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精心使用器材,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指导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认真指导学生基本技能操作,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进行认真批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讲评,建立并完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

5、教研室和实验室要积极配合,共同探讨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手段,不断充实更新实验内容,及时研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时数的40%。各实验室逐步实行开放式管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1.1

教学

资料

实验教学大纲符合要求;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实验报告齐备,质量高。

 

1.2

教学

制度

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严格执行有关实验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2.

教学内容及教改

2.1

实验开出率

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开出率为实际开出的项目数与实验大纲规定的项目数之百分比)。

 

2.2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验教学的具体条件,多开设基础性实验项目,适当开设综合性、工艺性、设计性及实用性的实验项目,少开或不开纯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

 

3.

3.1

预实验

实验前,实验指导教师应认真准备实验,必要时要预做实验项目,不上无准备的实验课

 

3.2

备课

认真备好每一次实验课、有完整的教案及讲稿;教案中应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方法、学生分组、仪器设备、考核标准。

 

3.3

教学

根据实验课教学特点把握好理论讲解与操作实践的重点,适当补充实用技能的教学内容;讲解力求简洁明了,讲透实验原理,多讲操作要点。

 

3.4

实验

指导

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巡回指导,认真指导学生按规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3.5

实验

报告

学生的实验报告记录规范、详实,数据真实可靠,批改认真及时。

 

4

4.1

成绩

评定

学生实验考核标准客观科学、形式多样,考核记录准确。

 

4.2

成绩

分析

实验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分评定,成绩趋于正态分布;任课班级学生的不及格率小于5%;并做好分析总结。

 

第六章 考试与考查环节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考试与考查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考试与考查既可检测教师“教”的质量,借以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还可检测学生“学”的质量,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行查遗补漏。考试与考查的基本要求为:

(1)能促进和巩固教学效果,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

(2)命题围绕《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充分发挥考试、考查提高教学质量的导向作用;

(3)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核,能客观、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4)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平衡,并使之成为促进教学良性循环的手段;

(5)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6)通过对考试质量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改进以后的考核,使之科学化、合理化。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1.1

考务

管理

系有专人负责考务管理,[微软用户1] 且明确考务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权限。

 

1.2

考试

日程

安排

考试日程安排具体、要求明确;有详细的考试要求、考试时间、地点、班级、监考人员、考生等安排,考试日程安排符合教学进程。

 

1.3

试卷

归档

试卷装订统一规范,填写规范、完整、具体;考场记录表、评卷标准、成绩单、试卷分析表等材料规范、齐全;及时归档。

 

 

 

 

 

 

 

2.

2.1命题原则

命题符合大纲要求,覆盖面广,命题难易度适当,份量恰当

 

2.2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多样灵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涉及基础题、综合题和提高题,题型涉及填空、选择、判断、问答、计算、作图、归纳、比较、写作等题型中的至少5种,且非标准化答题的题型至少有两种。

 

2.3命题方法

按照学院命题要求完成命题工作。

 

3.

3.1考场规则

有具体、规范的考场规则,可操作性强,有规范的考场记录表。

 

3.2

监考

监考人员责任心强,坚守岗位,严格执行考试管理制度,严肃考试纪律,认真、规范填写考场记录表。

 

3.3

领卷分卷收卷

监考人员按规定要求提前领取试卷,准时分卷,及时按要求收卷并上交。

 

3.4

巡考

有巡考人员,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4.1

平时

成绩

平时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认真,成绩记录完整,总评成绩计算比例按规定执行。

 

4.2

评卷

标准

有评分标准,包括每题的正确答案或答案要点、题目间的分数分配、每题的给分依据和掌握尺度以及评卷的注意事项。评分标准科学、具体、明确、周密,可操作性强。

 

4.3

阅卷

评分

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阅卷评分。阅卷由教研室组织集中批改;评分客观公正,核分准确,规范统一。

 

4.4

成绩

登记

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录入成绩,成绩登记准确,填写规范、完整,总评成绩按规定比例计算精确。

 

5.

5.1

定性

分析

有规范的试卷质量分析;提出的改进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叙述清楚,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5.2

定量

分析

成绩分布的统计分析准确。

 

 

 

 

 

 

 

 

 

 

第七章  专业实习环节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专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训练,是检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目的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1、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习内容,我系[微软用户2] 每学年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实施,落实实习计划的各项要求。实习必须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时间和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等的要求进行,一般不得随意变动和增减。

2、学生进入实习前,领导必须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及岗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应对实习工作有正确认识和责任感,具有较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岗位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实习指导能力。

3、指导教师应督促实习学生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实习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际操作。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指导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真做好实习记录,实习结束后要写好实习报告。并认真评阅实习报告,给出学生考核成绩和实习鉴定评语。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1.1实习管理文件

专业实习管理文件规范、齐全,内容全面,有具体要求,责任明确。

 

1.2实习计划

内容完整,要求明确,思路清晰,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计划有措施。

 

1.3实习大纲

实习性质、目的和学生应知应会的要求明确,内容完整,符合教学要求,编写规范。有科学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

 

1.4实习指导书

内容完整,结合实习现场实际,符合专业教学要求。

 

1.5实习条件

接受专业实习的单位业务性质与专业有关,实习的硬件条件优良,得到实习单位支持。

 

1.6实习动员

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实习计划。按时、认真、庄重地组织召开实习动员会,明确实习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学校规章制度传达明确。

 

1.7实习组织

学院[微软用户3] 成立有专业实习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实习工作职责,做好实习的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工作。

 

2.

2.1教师结构

校内[微软用户4] 专业教师中需具有中、高级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校外指导教师要求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2.2教学态度

各系[微软用户5] 部高度重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态度认真,责任心强,教风严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3教师指导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和纪律要求严明,有检查落实;指导工作符合学校教学基本要求,方法合理可行。

 

2.4指导结果

所指导的实习生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其实习工作受到实习单位教师普遍好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收获较大的人数≥80%。

 

2.5指导总结

认真总结专业实习工作,并对做好实习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3.

3.1实习内容

专业实习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校外实习基地情况,使每位学生走上讲台。

 

3.2实习日志

学生认真、规范记录专业实习日志,内容完整。

 

3.3实习报告

专业实习报告源于实习日志;数据真实,有系统性,书写规范。

 

4.

4.1实习检查

落实“三级检查制度”,根据实习规范要求检查相关内容,做好检查记录,及时解决问题,总结实习经验,提高实习教学质量。

 

4.2实习纪律

有明确的纪律要求,执行严格,遵守安全等有关规定,学生无违纪、违法和事故发生。

 

4.3时间利用

专业实习时间利用率(时间利用率=在岗学时数/计划实习学时数)为95%

 

5.

5.1考核标准

根据每位学生的工作表现及代课班级学生等的评价进行考核。

 

5.2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过程公平、公开、公正,充分结合实习检查、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意见,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各种项目的填写、签字齐全。不合格可重考一次。

 

6.

6.1总结评价

实习鉴定表填写认真,实习单位评价意见真实可靠。

 

6.2材料存档

有专人管理实习材料,毕业实习材料按规定要求做到及时存档。

 

第八章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质量标准

(一)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综合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学生从学习岗位到职业岗位的过渡。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与生产、科研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团结合作的精神,使毕业设计(论文)达到综合习练的目的。

(二)质量标准

教学

环节

观测点

质量标准

备注

1.

1.1

教学

文件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计划、评分标准等文件齐全;有日程进度计划;评分方法可行;任务书填写规范。

 

1.2

指导

组织

本系成立毕业设计管理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制定有相应的岗位职责。

 

1.3

指导

教师

指导教师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每名教师指导论文学生人数适当。

 

1.4

试验设备及资料

试验仪器、设备、材料、房间准备齐全,文献资料够用,有针对性,基本满足需要。

 

2.

2.1基本

情况

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学基本要求。

 

2.2选题

类型

选题与生物科学等有关 。

 

 

2.3选题

深度

选题深度与所学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基本相适应。

 

2.4选题

广度

选题情况。

 

3.

3.1组织

指导

该专业所在系领导[微软用户6] 参加毕业论文部署、组织准备、检查等工作。教研室组织指导教师讨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3.2任务书审查

查阅资料认真、全面,拟采用的步骤明确、可行,进行了任务书审查,任务书规范。

 

3.3教学

态度

该专业所在系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人员责任心强,能以身作则。

 

3.4教师

指导

有进度要求,并检查落实;指导工作符合学校教学基本要求,方法合理可行,有一定的指导时间。

 

3.5学习

风气

不弄虚作假,遵守安全、保密和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无事故发生。

 

3.6课题

研究

按时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工作,采用正确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4.

4.1基本

要求

设计合理,字数一般在5000字左右(不含图表和计算数字);格式、书写、装订等符合要求。

 

4.2质量及

创新性

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语言通顺、文风正派,毕业论文写作能够尊重实验结果和客观事实。

 

4.3结构及

规范性

写作格式基本符合毕业论文标准,观点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详略得当;论文文字、公式、表格、图形表述清楚、科学。

 

4.4应用与

价值性

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5.

5.1审查与评阅

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审查修改至少二次以上。有评阅程序和规定,评阅人写出评语,评分较准确。

 

5.2成绩

评定

能够体现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意见。有成绩评定标准,执行较好,成绩评定基本客观,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6.

6.1总结与自我评价

该专业所在系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全面、认真、及时。

 

6.2材料

存档

档案材料规范、齐全,包括论文的开题报告、论文样本、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语、成绩记录等;存档及时,档案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2013年修订

 

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开课对象:全校一年级本科学生

课    时:48学时

选定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 考 书:

1. 伦理学原理,王海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新伦理学教程,魏英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央政法委员会,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课程概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课程。

教学目的: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具体要求是:

1、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所讲的道理要使学生信服,首先自己得信服;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首先自己得身体力行,否则教学就成为一种单纯的说教。

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理论性,理论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前提条件,通过教学使学生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但是理论学习与课堂讲授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因此教师要树立起“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凸现“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最贴切的生活启迪,最透彻的人生感情,最动人的人生体验。

3、坚持知行合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学习这门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践,如果只单纯地掌握理论知识,即使把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而实践方面却缺乏实际的技能,或者与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背道而驰,学习就会失去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4、双主体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是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的过程,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因此,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4

 

 

 

2

 

6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4

 

 

 

2

 

6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4

 

 

 

2

 

6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6

 

 

 

 

 

6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6

 

 

 

 

 

6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6

 

 

 

 

 

6

 

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5

 

 

 

 

 

5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6

 

 

 

 

 

6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3

 

 

 

3

 

6

 

结束语

与时俱进,争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

 

 

 

 

 

1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大学生活特点,找出大学生迷茫表现和原因,从适应到珍惜大学生活,认清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制定计划身体力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认识理想的含义和作用;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为现实。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的作用。

三、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社会共同理想的涵义和作用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树立共同理想应当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坚定对党的信任。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第三节  架起通向理想的彼岸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爱祖国

一、祖国的涵义。

二、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三、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继承与弘扬爱国主义

一、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认识人生目的、端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自觉协调自己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为什么活着

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判断。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自我身心关系。

二、调个人与他人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名组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第四节  恪守共鸣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的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努力培养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对待大学生恋爱;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道德和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依法治国的意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和体系。

二、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内涵,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概况;熟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基本运行机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培养社会法律思维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概述。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对程序法的理解。

二、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五、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

结束语: 与时俱进,争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唤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要争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努力。

教学内容:

一、发愤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二、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脚踏实地,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建议:可设置有关道德和法律的情景,进行测试、讨论、总结。

 

说  明

1、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2012年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针对本科学生的实际,按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撰写的。规定了本门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16。

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制订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执笔:刘敦俊                     2013年1月

 

审阅:万  茗                     2013年4月

 

审批:李龙强                     2013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2013年修订

 

程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Marxism

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

开课对:全校本科专业二年级

课    时:54学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修订版),逄锦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修订版),顾海良、张雷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5.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6. 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7.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8.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江泽民。

 

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属于高校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本科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实施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后,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在大学本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认识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根本趋势;特别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

 

 

 

 

 

4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0

 

 

 

 

 

10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

 

 

 

 

 

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8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0

 

 

 

 

 

10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6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

 

 

 

 

 

4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

 

 

 

 

 

4

 

合计

 

54

 

 

 

 

 

54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学时)

教学目的: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看。

2、从它的阶级属性看。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看。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1、从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理论。

2、从实践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六、如何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0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2、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3、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

4、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事物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性;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组织学生研讨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特点。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6、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难点:

1、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科学的实践概念。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认识的能动反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

1、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

2、真理的一元性。

3、真理的发展是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

4、真理与谬误。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1、实践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2、真理及其特性。

3、价值认识及其特点。

4、价值认识的功能及其价值观。

5、价值与真理的辨证统一。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重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的实质。

2、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者问题上的对立。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0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难点:

1、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2、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2、商品的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1、所有制和所有权。

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3、资本积累。

4、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5、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6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教学重点: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3、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作用。

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2、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3、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4、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7、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8、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1、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列宁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论述。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2、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2、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新的辉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正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预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核心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学时

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4、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2、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2、当代资本主义的衰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说  明

1、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2012年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针对本科学生的实际,按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撰写的。规定了本门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18。

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制定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执笔:路  远                     2013年1月

 

审阅:万  茗                     2013年4月

 

审批:李龙强                     2013年5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10年制订,2013年修订

 

程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思政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开课对象:全校二年级本科学生

课    时:108学时

选定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 考 书

1. 毛泽东文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3. 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5.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等教育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新方案中的骨干课程。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和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创造性。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践及其它

小计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8

4

12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

2

6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2

6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

2

6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4

2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2

6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

2

6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

4

12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2

6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

2

6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2

6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8

4

12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4

2

6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2

6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2

6

 

合计

 

72

36

108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学难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认清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并使其得以形成和发展。

教学重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定。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学时)

教学要求: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意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毛泽东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6学时)

教学要求:

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以及确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1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6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物质基础。

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党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是在总结中国自己的发展基础和世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一战略目标的部署,在21世纪中期中国将建设经济更加富裕、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6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正确认识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理解为什么要开放以及怎样开放。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节  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2学时)

教学要求:

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和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教学重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措施。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把“好”与“快”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不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积极为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因;充分认识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进程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分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在国家和法的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与资本主义社会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组成。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主民主。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基本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统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和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教学难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2学时)

教学要求:

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学习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把握“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以及它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及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过程、内涵和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当前党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正确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从历史上看,维护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的最重要体现。从现实看,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是1946年开始的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台湾问题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

党关于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经历了重大变化。1956年以及主要是武力解放台湾,1956年后逐渐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第三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江泽民1995年1月30日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  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

教学重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时代主题的转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形成和发展。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帮助学生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把自己融入广大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教学重点: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教学难点:

新的社会阶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中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兴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要积极调动一切社会力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要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节  加强党的建设

一、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说  明

1、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2012年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针对本科学生的实际,按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撰写的。规定了本门课程总学时10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2学时,实践学时36。

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制订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执笔:王英全                     2013年1月

 

审阅:万  茗                     2013年4月

 

审批:李龙强                     2013年5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2010年制订,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开课对象:全校本科一年级

课    时:36 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 考 书:

1. 中国近代史,李侃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

2.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费正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 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丁名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 太平天国通史,罗尔纲,北京,中华书局,1992。

6. 洋务运动史,夏东元,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7. 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孔令仁、李德征,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8. 中国的现代化,吉尔伯特罗兹曼,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9.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杜春和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0.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1994。

11. 北洋政府时期经济,黄逸平、虞宝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2. 五四运动史(修订本),彭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林代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14.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5.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彭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6.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7. 商洛革命史略,余方平,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8)这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通过借鉴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上编综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2

 

 

 

 

 

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2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2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4

 

 

 

 

 

4

 

中编综述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

 

 

 

 

 

2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

 

 

 

 

 

3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4

 

 

 

 

 

4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

 

 

 

 

 

3

 

第七章

新中国的诞生

4

 

 

 

 

 

4

 

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2

 

 

 

 

 

2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4

 

 

 

 

 

4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

 

 

 

 

 

2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

 

 

 

 

 

2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 理解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3. 掌握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教学重点是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 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性质

1.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 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5. 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 两对基本矛盾。

2.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 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2. 1840—1919年的中国。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 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 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压迫。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3. 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新政。

二、洋务新政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思想启蒙及其意义。

三、戊戌维新运动夭折的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4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 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国。

二、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本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2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 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 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 1919-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教学内容:

一、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 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 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 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4. 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 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1919—1949年的中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李大钊与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二节 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4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 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及其挫折。

二、“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二、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整风运动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3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 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一、日本侵犯中国的图谋。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中国的全面抗战

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二、“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新中国的诞生(4学时)

教学要求:

1.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 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与民主党派的活动。

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第三节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

一、中间路线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二、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下编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   )

本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2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 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 了解1949-2007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教学内容:

一、中国的外部世界及其变化

1. 战后的冷战格局与民族解放运动。

2.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3.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 从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从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 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四、基本历史线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标志。

2. 1949—2005年的中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4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 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 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 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对私营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三、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2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 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 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第二节 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

第三节 探索的成果,建设的成就

一、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大原则的提出。

二、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

三、经济、科教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

四、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学时)

教学要求:

1. 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 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 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

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

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的实施。

第三节 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积极稳妥地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三、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结束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说  明

1. 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2012年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针对本科学生的实际,按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撰写的。规定了本门课程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学时,未安排实践学时。

2.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制订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执笔:刘敦俊                     2013年1月

 

审阅:万  茗                     2013年4月

 

审批:李龙强                     2013年5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2010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管理教研室

开课对象:2011级本、专科专业

课    时:32学时

选定教材:未定

参 考 书: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纲,教育部。

2. 全球职业规划师资格培训教程(第一版),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职业指导(第一版),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第一版),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第一版),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6. 职业生涯管理(第一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7. 就业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 职场生涯规划与管理(第一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9. 生涯心理辅导,沈之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 就业宝典,(美)保罗•D•蒂戈尔,中信出版社,2002。

11. 照亮你前程的七盏灯,道锐思,中国长安出版社。

12. 决策与判断,(美)斯科特•普劳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赵北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概述:本课程为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训练提升课程。课程力求唤醒提升学生的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和职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合理决策,并以此为目标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素质训练,促使学生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道路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使学生能系统地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职匹配”。

本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学科支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因素,即知己、知彼、目标、抉择、行动、调整为主线,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应用和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模块:意识觉察;自知之明;探索工作;合理决策;有效行动;能力提升。

教学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旨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逐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协助大学生完成四年的大学生活,为未来职业做准备。引导和教育学生为自己的选择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避免陷入迷茫无助和盲目奋斗的人生误区。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他

小计

第一章

概论

2

 

1

1

 

 

4

 

第二章

了解自我

6

 

4

2

2

2

16

 

第三章

探索工作世界

1

 

1

1

1

 

4

 

第四章

决策与行动计划

2

 

1

1

 

 

4

 

第五章

行动

1

1

1

1

 

 

4

 

合计

 

12

1

8

6

3

2

3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概论(4学时)

教学要求:

(一)认识职业规划2学时

1. 掌握职业规划的定义;

2. 了解整体课程目的。

(二)职业规划的内容

1. 掌握职业规划的内容;  

2. 了解职业规划课程的设置;  

3. 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

教学内容:

一、认识职业规划

教学要点:学生对职业规划课程的需求方向和程度会有很多差异,和学生一起理清课程目的,使他们带着合理的期望上课,是保障学生能够在本课程中获得最大收获的保证。

二、职业规划的内容

教学要点:让学生理解职业规划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一些方法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方法系统化。总结学生写的职业发展困惑,让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可能对他们的帮助。

 

第二章了解自我(16学时)

教学要求:

(一)我是谁——性格探索

1. 能够利用性格理论探索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

2. 知道并能够利用探索性格特征的其他途径。

(二)我是谁——兴趣探索

1. 认识到兴趣是人们获得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2. 通过多种形式对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

(三)我是谁——能力探索

1. 了解在简历和面试中如何使用技能语言来展示自我;  

2. 掌握撰写成就故事、使用分类卡等方法。

(四)我是谁——价值观探索

1. 了解如何借助价值观分类卡等工具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澄清和排序; 

2. 能够列举并明确定义自己最重要的五项工作价值观,并能排出优先顺序;   3. 掌握在进行职业决策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

一、我是谁——性格探索

教学要点:注意让学生多理解专业词语的内涵意义,不要被表面词语所干扰,以更为准确的探索自己。

二、我是谁——兴趣探索

教学要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六种兴趣类型的概念,避免学生受类型名称或描述的影响而产生的误解,以及由于社会期望和缺乏自我认识等原因而错误判断自己的兴趣类型。

三、我是谁——能力探索

教学要点:要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能够具体地从以往的成就经历中找出自己拥有但可能尚未觉察到的技能。

四、我是谁——价值观探索

教学要点:教师在讲授这一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也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不去作价值评判而是帮助大家澄清和拥有自己的价值观。

第三章  探索工作世界 (4学时)

教学要求:

(一)工作世界概貌

掌握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和应对方法。

(二)探索工作世界的策略

1. 了解对一个职业的了解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信息;

2. 能够利用职业分类帮助自己探索工作世界;

3. 能够使用多种方法与策略获取职业信息。

教学内容:

一、工作世界概貌   

教学要点:在宏观讲解劳动力市场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个体情况相联系,避免学生面对宏观状况产生盲目的乐观或悲观,影响其行动力。对特别抱怨外部环境的学生注意提醒其关注内部资源。

二、探索工作世界的策略

教学要点:学生往往比较缺乏对工作世界的了解,也容易找借口不去进行了解,对此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看到了解职业信息的意义,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多做探索。甚至可以建议学生学习时间管理,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

第四章决策与行动计划

 

教学要求:

决策与行动计划

1. 掌握两种常用的压力应对方法;  

2. 能够辩认自己在重大问题上常用的决策风格,掌握计划型的决策方法;  

3. 掌握正确的目标设立方法,能够为自己的生涯发展设立长远和近期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教学内容:

决策与行动计划

教学要点:目标设立和行动计划是本课程的重点,要指导学生将生涯目标具体化、有可行性,能够落到实处。

第五章  行动(4学时)

教学要求:

(一)求职与简历

1. 掌握更有效的求职方法;  

2. 学会从哪些途径建立人脉网络;  

3. 掌握简历、求职信的写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面试

1. 掌握面试技巧;   

2. 知道应在何时写感谢信。

教学内容:

一、求职与简历

教学要点:注意让学生把握住求职与简历的核心理念,使学生能够将前面所学和所探索的内容整合到求职过程和简历中,使求职和简历真正个性化。

二、面试

教学要点:面试中的注意事项和方法非常多,但纸上谈兵的效果非常有限,教师最好能请到有丰富招聘经验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来帮助学生做面试体验,在过程中除帮助学生分析注意事项外,注意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制订部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教研室

 

执笔:李  斌                     2013年1月

 

审阅:杨建峰                     2013年4月

 

审批:郭  瑾                     2013年7月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公共体育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二年级

课    时:140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124学时。

 

课程概述:

公共体育课程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总结我院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公共体育课总学时为140学时,每周2学时,分四个学期(1-4学期)执行。

 

教学目的:

公共体育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教育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体育活动能力和科学健身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鉴赏能力。

2、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能力,根据个人的爱好与特长,以某一类体育项目为主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该项目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

4、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基本要求:

1、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体育兴趣培养。

2、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多样化,倡导开放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3、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体育成绩的评价要科学、合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的内容。

5、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体育科学研究。

课程设置: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院体育教学师资、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公共体育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第二至第四学期开设选项课,选项课开设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身排舞、田径等。

选项办法:

1、选项学期: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不实行选项课。第二至四学期实行选项课教学。

2、选项流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等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上网选项(若某选项人数不足30人,则不能开班,由体育教学部根据其他选项的情况进行调整)。

操作流程:登录“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教务管理”→“用户名”→“密码”→“选择学生”→“登录”→“一般课网上选课”→“体育选项”→“选课”(点击所选项目教师选项框)→“提交”。

3、分班原则:为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同一项目应根据学生的技术和体质水平,分为基础班(组)和提高班(组)进行分层教学。为保证教学质量,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小班(30人)和男女分班教学。

4、上课形式:同一次课按项目分班,有的项目可能不止一个班。班级确定后,到相应地点上课。

课程内容:

1、基础课内容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的同时,重在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增进。

2、选项课内容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组成。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和技术、战术理论。实践部分包括运动技术和练习方法。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课时分配:

学期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第一学期

基础课

4

28

32

第二学期

选项课

4

32

36

第三学期

选项课

4

32

36

第四学期

选项课

4

32

36

合计

 

16

124

140

 

考核及评价:

1、基础课考核及评价

(1)平时成绩占20%(百分制,下同):包括体育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基础课考核占总成绩的80%: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

2、选项课考核及评价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每学期规定其中两项。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依照各选项评分标准执行。

3、身体素质考核成绩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选项技能考核成绩依照相应选项评分标准执行。各选项成绩,应力求平衡,形成正态分布。

4、对代表学院参加省市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其成绩应确定为优秀等次,只在当学期享受。

5、对于经选拔进入院训练队的学生,实行奖励加分政策。由教练依照训练、考核的实际表现,提出加分意见,报请体育部批准后实行。奖励加分不应超过10分。

教师注意事项:

1、教学大纲是体育教学的依据,不得随意改动。

2、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掌握教材内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在执行大纲中,教师要按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如需变动和调整教学进度,需经教研室主任批准。

4、理论课讲授,实行大小课结合的方式进行,上大课时任课教师必须随班助课。

5、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师上课和开展课外活动的保证,要尽可能充实和改善体育设备,逐步利用声相教材,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6、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重视安全和关心“差”生的成长。

7、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应统一研究修订,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及创新研究。

学生注意事项

1、学生因事、因病不能参加考试时,应办理缓考手续。办理缓考手续必须填写《缓考申请表》(表格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并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经学生所在系同意,报体育教学部和教务处批准后执行,否则按缺考处理。

2、因身体异常及病、弱等情况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的学生,应办理免修手续。办理免修手续必须填写《免修申请表》(表格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并持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经学生所在系同意,报体育教学部和教务处批准后执行,否则按缺考处理。

3、每学期总评成绩不及格者,必须在下学期开学时按教务处统一安排,进行重修考试,不参加考试者,按缺考处理。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黄显忠                     2013年6月

 

审阅:朱书祥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体育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基础课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

课    时:32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践28学时。

选定教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王兴林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

 

教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思想。

课程发展目标:

(一)提高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

(二)教育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体育活动能力和科学健身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

 

课程概述:

体育基础课开设一学期,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本课程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围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通过对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五项基本身体素质的专项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选项课教学打好体能基础。

教学目的:增加知、情、意指标,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增进的身心健康和体育能力。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实践28学时(机动2学时)

授课内容:

理论部分:田径运动相关技术原理、场地、规则;健身运动的原理与方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理论知识。

实践部分: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练习。

第一项:速度素质

要求:掌握正确的起跑、加速度、途中跑、冲刺跑的技术,最大限度发挥速度素质潜能、掌握跑的技术原理、接力跑技术。

第二项:力量素质

要求:全面、协调地发展全身各部分的力量,上肢与下肢力量、背部与腹部力量、大肌肉群力量、小肌肉群力量。处理好力量、速度力量、最大力量的比例,使力量素质与其他身体素质同步协调发展。

第三项:耐力素质

要求:在耐力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及肌肉的抗疲劳能力。

第四项:柔韧练习

要求:每节课安排一些柔韧性练习,增加肩、膝、髋关节柔韧性。柔韧练习要持之以恒,并与力量训练相结合,动力拉伸与静力拉伸相结合。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

2.基础课期末素质考核占总成绩80%。

 

考核内容

50

1000米(男)/800米(女)

立定跳远

引体向上(男)/

仰卧起坐(女)

合  计

成绩分配

25分

25分

25分

25分

100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男)

等  级

单项得分

肺活量体重指数

1000米(分.秒)

台阶试验

50米跑(秒)

立定跳远(米)

掷实心球(米)

握力体重指数

引体向上(次)

坐位体前屈(厘米)

跳绳(次/1分钟)

优秀

100

84

3′27〞

82

6.0

2.66

15.7

92

26

23.0

198

98

83

3′28〞

80

6.1

2.65

15.2

91

25

22.6

193

96

82

3′31〞

77

6.2

2.63

14.4

90

24

22.0

186

94

81

3′33〞

74

6.3

2.62

13.6

89

23

21.4

178

92

80

3′35〞

71

6.4

2.60

12.5

87

22

20.6

168

90

78

3′39〞

67

6.5

2.58

11.5

86

21

19.8

158

良好

87

77

3′42〞

65

6.6

2.56

11.3

84

20

18.9

152

84

75

3′45〞

63

6.8

2.52

10.9

81

19

17.5

144

81

73

3′49〞

60

7.0

2.48

10.5

79

18

16.2

136

78

71

3′53〞

57

7.3

2.43

10.0

75

17

14.3

124

75

68

3′58〞

53

7.5

2.38

9.5

72

16

12.5

113

及格

72

66

4′05〞

52

7.6

2.35

9.3

70

15

11.3

108

69

64

4′12〞

51

7.7

2.31

8.9

66

14

9.5

101

66

61

4′19〞

50

7.8

2.26

8.5

63

13

7.8

94

63

58

4′26〞

48

8.0

2.20

8.0

59

12

5.4

85

 

60

55

4′33〞

46

8.1

2.14

7.5

54

11

3.0

75

不及格

50

54

4′40〞

45

8.2

2.12

7.3

53

9

2.4

71

40

52

4′47〞

44

8.3

2.09

7.0

51

8

1.4

64

30

51

4′54〞

43

8.5

2.06

6.7

49

7

0.5

58

20

49

5′01〞

42

8.6

2.03

6.2

47

6

-0.8

49

10

47

5′08〞

40

8.8

1.99

5.8

44

5

-2.0

40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女)

等  级

单项得分

肺活量体重指数

800米(分.秒)

台阶试验

50米跑(秒)

立定 跳远(米)

掷实心球(米)

握力体重指数

仰卧起坐(次/分)

坐位体前屈(厘米)

跳绳(次/1分钟)

优秀

100

70

3′24〞

78

7.2

2.07

8.6

74

52

21.1

190

98

69

3′27〞

75

7.3

2.06

8.5

73

51

20.8

184

96

68

3′29〞

72

7.4

2.05

8.4

72

50

20.3

175

94

67

3′32〞

69

7.5

2.03

8.2

71

49

19.8

166

92

65

3′35〞

64

7.7

2.01

8.0

69

47

19.2

154

90

64

3′38〞

60

7.8

1.99

7.8

67

45

18.6

142

良好

87

63

3′42〞

59

7.9

1.97

7.7

66

44

17.7

137

84

61

3′46〞

57

8.0

1.93

7.6

63

43

16.3

130

81

59

3′50〞

55

8.2

1.89

7.5

61

42

15.0

122

78

57

3′54〞

52

8.3

1.84

7.4

58

40

13.1

112

75

54

3′58〞

49

8.5

1.79

7.2

55

38

11.3

102

及格

72

53

4′03〞

48

8.6

1.76

7.1

53

37

10.1

98

69

51

4′08〞

47

8.7

1.72

7.0

50

35

8.3

92

66

49

4′13〞

46

8.8

1.69

6.8

48

33

6.5

86

63

46

4′18〞

44

8.9

1.63

6.6

44

31

4.1

78

60

43

4′23〞

42

9.0

1.58

6.4

40

28

1.7

70

不及格

50

42

4′30〞

41

9.1

1.56

6.2

39

27

1.5

66

40

41

4′37〞

40

9.3

1.53

6.0

38

26

1.3

59

30

39

4′44〞

39

9.5

1.50

5.7

36

25

1.0

53

20

37

4′51〞

38

9.8

1.46

5.4

34

23

0.6

44

10

35

5′00〞

36

10.0

1.42

5.0

32

21

0.2

35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杨丹亚                     2013年6月

 

审阅:黄显忠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篮球》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篮球》选项课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二年级

课    时:108学时,其中理论课8时,实践课100学时。

选定教材:球类运动--篮球,孙民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

 

课程概述:篮球选修课是对非体育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体育课程。它系统地讲授了篮球运动的特点、起源与演进、篮球运动传入中国及其发展、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篮球教学的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的反馈与控制;进攻技术的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突破,防守技术的移动、抢、断、打、防守有球队员与无球队员等;介绍了篮球战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竞赛工作,健身原理等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篮球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对篮球运动有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了解篮球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培养从事篮球运动锻炼的兴趣,做到学有所长,终身受益。

 

学时分配:

章  节

主    要    内    容

学时分配

篮球运动概论

篮球运动的特点与作用,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篮球运动发展概况,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2

篮球技术理论与实践

进攻移动,运球  传接球   投篮 ,持球突破,  抢篮板球技术  抢、断、打、防守有球队员与无球队员。

48

技术的运用与提高

各项基本技术的巩固与提高,不同技术的衔接与运用,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战术的介绍与了解。

40

竞赛编排,规则和裁判法

基本掌握和了解主要篮球竞赛规则与注解,篮球的竞赛制度、编排方法和名次排列;篮球竞赛的组织

6

选项课分班,身体素质测试

确定选项课人数,恢复身体素质;测试规定的素质项目

1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篮球运动概论

1、了解篮球运动特点与发展趋势。

(1)篮球运动的特点:特殊的空间对抗,专项内容结构的多元化,竞赛的多变性和综合性,健身性、增智性,社会性、群众性,竞赛的商业化。

(2) 篮球运动的起源与演进:初创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完善与推广时期(20年代30至40年代),普及与发展时期(20世纪50至60年代),全面提高时期(20世纪左右70至80年代),创新攀高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

(3)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高”的新意,“快”的延伸,“准”的发展,“全”的演进,“变”的深化,女篮向男篮化方向靠近。

2、了解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历史

篮球技术理论与实践 

掌握篮球攻防技术的概念、作用、分类及技术方法。对脚步移动(基本站立姿势、起动、跑、跳、急停、转身)、传(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接球、运球、投篮(行进间投篮,单手肩上投篮)、持球突破(交叉步持球突破,顺步持球突破)等基本技术做全面的讲述,重点针对防守中“人、球、篮、区”四位一体的概念,技术的动作方法、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的讲授。

篮球技术的运用与提高

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及熟练性、协调性、临场运用的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锻炼的能力。

篮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1、了解篮球竞赛的组织方法与编排方法

(1)篮球竞赛的组织方法:赛前的准备工作(成立竞赛筹备组织,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竞赛规程,制定工作计划),竞赛期间的工作,赛后工作。

(2)竞赛制度:淘汰制,循环制,混合制。

(3)编排方法:轮次、场数、轮次表的画法。

2、掌握篮球竞赛成绩的计算和名次的排列。

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1、了解篮球竞赛的主要规则精神。

2、掌握篮球竞赛的基本裁判方法和裁判技巧。

3、熟悉和了解篮球竞赛场地和器材设备。

每学期主要授课内容及考试办法

第二学期

1、主要授课内容

掌握篮球攻防技术的概念、作用、分类及技术方法。对脚步移动(基本站立姿势、起动、跑、跳、急停、转身)、传(双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接球、运球、投篮(行进间投篮,单手肩上投篮)、持球突破(交叉步持球突破,顺步持球突破)等基本技术做全面的讲述,重点针对防守中“人、球、篮、区”四位一体的概念,技术的动作方法、动作要领、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的讲授。

 2、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考试内容:全场运球上篮技术 ; 1分钟投篮

全场运球上篮技术评分标准:

A  优秀:  运球技术娴熟,无失误,上篮动作熟练(高低手均可),速度快;

B  良好:运球技术较熟练,有失误,上篮动作一般,补篮进球,速度较快;

C  及格:运球技术一般,失误多,上篮动作差,多次补篮才进球,速度慢;

D  不及格:运球技术差,多次失误,上篮脚步混乱,进球艰难,速度很慢;

1分钟投篮评分标准:

A、优秀:动作连贯协调,舒展大方;命中5球及以上.

B、良好: :动作连贯协调;命中3-5球及以上.

C、及格: 动作生硬,命中1-2球及以上.;

D、不及格: 动作僵硬; 无进球.

成绩评定: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第三学期

1、主要授课内容

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及熟练性、协调性、临场运用的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锻炼的能力。

2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考试内容:全长运球上篮(一个往返进两个球);1分钟投篮(罚球线距离自投自抢).

全场运球上篮评分标准:

A、优秀:运球技术娴熟,无失误,上篮技术熟练(高低手均可),16秒以内完成;

B、良好:运球技术较熟练,有失误,上篮动作一般,20秒以内完成;

C、及格:运球技术一般,失误多,上篮动作差,25秒以内完成;

D、不及格:运球技术差,多次失误,不会行进间上篮技术,25秒以外完成;

1分钟投篮评分标准:

A、优秀:动作连贯协调,舒展大方;命中6球及以上.

B、良好: :动作连贯协调;命中4-5球及以上.

C、及格: 动作生硬,命中1-3球及以上.;

D、不及格: 动作僵硬; 无进球.

成绩评定: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第四学期

1、主要授课内容

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及熟练性、协调性、临场运用的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锻炼的能力。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掌握篮球竞赛成绩的计算和名次的排列。

2、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考试内容:运球传、切上篮(1个往返进2球)1分钟投篮(罚球线距离自投自抢).

全场运球传切上篮评分标准:

A、优秀:运球技术娴熟,无失误,上篮技术熟练(高低手均可),16秒以内完成;

B、良好:运球技术较熟练,有失误,上篮动作一般,20秒以内完成;

C、及格:运球技术一般,失误多,上篮动作差,25秒以内完成;

D、不及格:运球技术差,多次失误,不会行进间上篮技术,25秒以外完成;

1分钟投篮评分标准:

A、优秀:动作连贯协调,舒展大方;命中7球及以上.

B、良好: :动作连贯协调;命中3-6球及以上.

C、及格: 动作生硬,命中1-2球及以上.;

D、不及格: 动作僵硬; 无进球.

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李先勇                     2013年6月

 

审阅:黄显忠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排球》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排球》选项课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二年级

课    时:108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96学时。

选定教材:球类运动-排球,黄汉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 考 书:排球,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

排球运动是指双方各6名队员,以中间球网为界,不断进行攻防对抗以决胜负的群体性球类竞赛运动。排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激烈的对抗性和高度的技巧性,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本课程主要包括排球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运动竞赛、运动队组织与管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排球运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战术和科学锻炼的方法;通过排球教学、训练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并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增强体质,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了解并运用排球运动规则,欣赏排球比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学时分配: 

学期

内容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备注

理论

4

4

4

 

实践

28

28

28

身体素质

4

4

4

小计

36

36

36

 

授课内容:

第二学期

(一)授课内容

1.理论部分: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排球运动概述;排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2.实践部分:

准备姿势与移动步伐:稍蹲、半蹲准备姿势;并步、滑步、交叉步和跑步;下手发球、双手正面传球、双手正面垫球、4号位扣球、单人拦网、“中一二”进攻、教学比赛。

3.身体素质:

速度、力量、耐力及灵敏性专项练习

(二)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正面垫球技术评定

(三)考核方法:

考生把排球垫至自己正上方1.5米左右,等球下落后继续往正上方垫,进行连续的垫球动作,完成规定的次数.考生有两次机会,取最多的一次为考试成绩。

(四)评分标准:

优秀   自垫球达到男生50个以上;女生40个以上,动作熟练规范,能够轻松完成自垫球动.

良好   自垫球男生达到40--50个 ;女生30-40个,动作较规范,能够完成自垫球动作.   

及格   自垫球男生达到30-40个;女生20-30个,动作完成一般,基本能够完成自垫球动作.

不及格  自垫球男生达到30个以下, 女生20个以,下动作完成较差,不能够连续完成自垫球动作. (五)成绩评定

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第三学期

(一)授课内容

1.理论部分:

排球技、战术分析;排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2.实践部分:

准备姿势与移动步伐:深蹲准备姿势;跨步和综合步;上手发球、侧面传球、侧面垫球、正面扣球、2号位扣球、双人拦网、“边一二”进攻、教学比赛。

3.身体素质:

速度、力量、耐力及灵敏性专项练习

(二)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正面传球技术评定

(三)考核方法

考生把排球传至自己正上方1.5米左右,等球下落后继续往正上方传,进行连续的传球动作,完成规定的次数.考生有两次机会,取最多的一次为考试成绩.

(四)评分标准

优秀   自传球达到男生30个以上;女生20个以上,动作熟练规范,能够轻松完成自垫球动作.

良好   自传球男生达到21--30个 ;女生16-20个,动作较规范,能够完成自垫球动作.  

及格   自传球男生达到15-20个;女生10-15个,动作完成一般,基本能够完成自垫球动作.  不及格  自传球男生达到15个以下, 女生10个以,下动作完成较差,不能够连续完成自垫球动作.

(五)成绩评定

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第四学期

(一)授课内容

1.理论部分:

排球技、战术分析;排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排球队组建、训练与管理。

2.实践部分:

上手发漂球技术、移动传球、垫球技术;传、垫球的综合运用;二传技术、正面扣球技术、3号位进体快球技术、“插上”进攻及后排进攻、教学比赛、裁判实习

3.身体素质:

速度、力量、耐力及灵敏性专项练习

(二)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包括垫、传、扣球技术水平考评、教学比赛,裁判实习。

(三)考核方法

考生相距3-5米,进行连续传球、垫球,完成规定的次数.每组考生有两次机会,取最多的一次为考试成绩,占30%。

学生按男女随机分组,进行排球教学比赛,采用双循环积分赛制,按相应积分计分,占20%。

(四)评分标准

1. 垫、传、扣球技术综合考评

优秀   对传球、垫球男生达到30个以上;女生20个以上,动作熟练规范,移动步伐运用合理,能够轻松完成垫、传球动作  

良好   对传球、垫球男生达到21--30个 ;女生16-20个,动作较规范,能够完成自垫球动作

及格   对传球、垫球男生达到15-20个;女生10-15个,动作完成一般,有移动步伐,基本能够完成自垫球动作  

不及格  对传球、垫球男生达到15个以下, 女生10个以,动作完成较差,不能够连续完成对传球、垫球动作

2.教学比赛考评

按比赛积分,胜一场2分,负一场1分,弃权0分,得分依次为:100、90、80、70…..

(五)成绩评定

总成绩计算: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王  健                     2013年6月

 

审阅:李先勇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足球》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足球》选项课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二年级

课    时: 108学时,其中理论课12时,实践课96学时。

选定教材:球类运动——足球,王崇喜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7

 

课程概述:足球运动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第一运动”,深受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人民的喜爱,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球迷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也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积极参与,竞技、健身或娱乐,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足球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进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大众,并且从中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的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足球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能基本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具备参与及组织足球运动各项工作的能力,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时分配:

章  节

主    要    内    容

学时分配

足球运动概论

足球运动的特点和价值,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足球运动,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2

足球技术理论与实践

熟悉球性,运球,传接球,持球突破,正侧面强截球,脚背内、外侧定位球,头顶球和胸部停球。

44

技术的运用与提高

各项基本技术的巩固与提高,不同技术的衔接与运用,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战术的介绍与了解。

40

竞赛编排,规则和裁判法

基本掌握和了解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战术的讲解,足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10

选项课分班,身体素质测试

确定选项课人数,恢复身体素质;测试规定的素质项目

1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足球运动概论

足球运动是以脚支配球为主,两个队进行攻守对抗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它

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球迷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有关足球消息的报道,占据的世界上各种报刊的大量篇幅,当今足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有80万支,登记注册的球员约4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10万人。

足球运功的魅力,不仅在于足球运动孕育着丰富的内涵,而且它还被看成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映。

足球技术理论与实践 

掌握足球技术的概念、分类及技术方法。锋卫队员有球技术(踢球、接球、头顶球、运球、抢截球、假动作、掷界外球);锋卫队员及守门员无球技术(起动、快跑、跳跃、急停、转身、移动步、假动作);守门员有球技术(接球、扑接球、拳击球、托球、掷球、抛踢球)。

足球技术的运用与提高

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及熟练性、协调性、实战运用的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锻炼的能力。

足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1、了解足球竞赛的组织方法与编排方法

(1)足球竞赛的组织方法:赛前的准备工作(成立竞赛筹备组织,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竞赛规程,制定工作计划),竞赛期间的工作,赛后工作。

(2)竞赛制度:淘汰制,循环制,混合制。

(3)编排方法:轮次、场数、轮次表的画法。

2、掌握足球竞赛成绩的计算和名次的排列。

足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1、了解足球竞赛的主要规章制度。

2、掌握足球竞赛的基本裁判方法和裁判技巧。

3、熟悉和了解足球竞赛场地和器材设备。

考核:

第二学期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考试内容:

(1)带球绕杆

考试方法:脚法不限的情况下,运球绕过10个障碍物。

评分标准:

A  优秀:带球技术娴熟,无失误,速度快;

B  良好:带球技术较熟练,有失误,速度较快;

C  及格:带球技术一般,有失误,速度慢;

D  不及格:带球技术差,失误多,速度很慢;

(2)射门

考试方法:男生16.5米(大禁区外)、女生11米(点球点)距离,脚法不限,但必须射出的球要在空中越过球门线入网,方为有效。每位考生只有5次射门机会。

评分标准:进1个球60分,进2个球70分,依次累加5个全进100分,没有进球者为0分。

成绩评定: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第三学期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考试内容:

(1)绕杆射门

考试方法:脚法不限的情况下,运球绕过10个障碍物后射门。

评分标准:

A  优秀:带球技术娴熟,无失误,速度快,射门有力或角度刁钻空中入网;

B  良好:带球技术较熟练,有失误,速度较快,射门有力空中入网;

C  及格:带球技术一般,有失误,速度慢,射门无力;

D  不及格:带球技术差,失误多,速度很慢,射门无力或消极射门;

(2)射门

考试方法:男生16.5米(大禁区外)、女生11米(点球点)距离,脚法不限,但必须射出的球要在空中越过球门线入网,方为有效。每位考生只有5次射门机会。

评分标准:进1个球60分,进2个球70分,依次累加5个全进100分,没有进球者为0分。

(3)教学比赛

考试方法:7人制足球教学比赛。

评分标准:

A  优秀:技战术运用合理、正确,拼抢积极,有很强的战术配合意识,控制比赛能力较强,比赛中有突出表现。

B  良好:技战术运用一般,拼抢积极,战术配合意识一般,控制比赛能力一般。

C  及格:技战术运用略差,拼抢积极,无战术配合意识,控制比赛能力差。

D  不及格:技战术运用差,无积极拼抢,无战术配合意识。

成绩评定: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第四学期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考试内容:

(1)绕杆射门

考试方法:脚法不限的情况下,运球绕过10个障碍物后射门。

评分标准:

A  优秀:带球技术娴熟,无失误,速度快,射门有力或角度刁钻空中入网;

B  良好:带球技术较熟练,有失误,速度较快,射门有力空中入网;

C  及格:带球技术一般,有失误,速度慢,射门无力;

D  不及格:带球技术差,失误多,速度很慢,射门无力或消极射门;

(2)射门

考试方法:男生16.5米(大禁区外)、女生11米(点球点)距离,脚法不限,但必须射出的球要在空中越过球门线入网,方为有效。每位考生只有5次射门机会。

评分标准:进1个球60分,进2个球70分,依次累加5个全进100分,没有进球者为0分。

(3)教学比赛

考试方法:7人制足球教学比赛。

评分标准:

A  优秀:技战术运用合理、正确,拼抢积极,有很强的战术配合意识,控制比赛能力较强,比赛中有突出表现。

B  良好:技战术运用一般,拼抢积极,战术配合意识一般,控制比赛能力一般。

C  及格:技战术运用略差,拼抢积极,无战术配合意识,控制比赛能力差。

D  不及格:技战术运用差,无积极拼抢,无战术配合意识。

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杨  斌                     2013年6月

 

审阅:李先勇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羽毛球》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羽毛球》选项课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二年级

课    时:108学时  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96学时

选定教材:球类运动——羽毛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参 考 书:《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王兴林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

羽毛球运动是灵活、快速、多变的隔网对击性项目,器材简便,室内室外都能练习,深受学生喜爱。其运动量可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等因素自由调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也是我国开展较好的一项群众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进而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心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目的任务:

1、通过羽毛球课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羽毛球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战术,熟悉羽毛球运动的规则和裁判法。

2、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培养群体活动的骨干,全面提高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有效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达到锻炼身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坚持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理    论

4

4

4

  实    践

28

28

28

  素质测试

2

2

2

  考    核

2

2

2

  小    计

36

36

36

授课内容:

1羽毛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理论部分:羽毛球运动概述及技战术理论知识、羽毛球竞赛工作和裁判法。

2、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握拍法:正手握拍法、反手握拍法。

发  球:正手发球、反手发球

击球法高远球、平高球、扣杀球、吊球、半蹲快打、接杀球、放网前球、挑球、推球、抽球、扑球、钩球等击球技术。

步  法:上网步法(蹬跨步、垫步)、后退步法(垫步、交叉步)。击近身球步法、击边线球步法、四角移动步法、两侧移动步伐等。

3、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发球和接发球战术以及简单球路战术(压后场、攻前场战术),单打四方球结合突击战术,双打发球与接发球战术、攻中路及避强打弱战术。

4、竞赛与裁判工作:

羽毛球竞赛组织工作、规则及裁判法,羽毛球场的设计与器材设备检查。组织学生进行临场裁判实习。

考核与评分标准:

第二学期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正手发高远球,反手发网前球。

A、优秀:发球符合规则要求无违例,球运行弧线明显高于接球人头顶或擦网而过;

B、良好:发球无违例,动作协调,高远球没有越过接球人头顶、网前球弧线太高;

C、及格:发球无违例,动作不协调,球运行轨迹不规则;

D、不及格:发球违例,动作僵硬;

成绩评定: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体能测试+基本技、战术水平

第三学期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正手击高远球;教学比赛及裁判能力。

A、优秀:击球动作协调,教学比赛成绩突出,裁判规则熟悉;

B、良好:击球动作基本协调,教学比赛胜率50%以上,裁判规则基本熟悉;

C、及格:击球动作生硬,发力部位错误,教学比赛胜率50%以下,裁判规则基本熟悉;

D、不及格:击球动作生硬不协调,发力顺序错误,比赛成绩差,裁判规则不熟悉;

成绩评定: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体能测试+基本技、战术水平

第四学期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对击正手击高远球,裁判能力。

A、优秀:脚步移动迅速选位合理击球动作协调,回球质量高,能控制落点,裁判规则熟悉,能胜任一场比赛的主裁判,有能力处理场上发生的意外情况;

B、良好:脚步移动迅速选位基本合理击球动作协调,回球质量一般,裁判规则熟悉,基本可胜任主裁判工作;

C、及格:脚步移动、击球动作不协调,回球质量差,熟悉裁判规则,但不能胜任主裁判工作;

D、不及格:脚步移动不协调,击球发力顺序错误,对规则不熟悉,不能胜任裁判工作;

成绩评定: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基本技、战术水平50%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安大庆                     2013年6月

 

审阅:李先勇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乒乓球》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乒乓球》选项课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二年级

课    时:108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践课96学时。

选定教材:《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王兴林、樊西宁、袁惠生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2003年。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大纲是依据国家教育部《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有关内容与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该课程主要介绍乒乓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选取部分教材进行教学,使大部分学生对乒乓球课产生兴趣,为学生今后终身参加体育健身运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基本掌握乒乓球项目的运动知识、技术,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达到健身、益智、交友、愉悦心情、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

2、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目的,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敏、坚毅果断、沉着冷静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通过体育的迁移价值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寓思想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生存教育和与人融洽相处的教育于体育课程教学之中,使学生参与体育、融入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三、学时分配

          学期

内容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备注

理论

4

6

2

 

实践

32

30

32

小计

36

36

36

 

四、教学内容纲要

1、乒乓球专项理论部分

(1)乒乓球运动概述和发展趋势。

(2)乒乓球运动特点及锻炼意义。

(3)乒乓球运动的技战术分析和裁判法的介绍。

2、乒乓球实践部分

(1)握拍法:直拍握法、横拍握法

(2)基本步法:单步、滑步、跨步、交叉步、侧身步       

(3)发球:正(反)手发急球、正(反)手发下旋球、正(反)手发侧旋球。

(4)推挡球:平挡、快推、加力推、减力挡(介绍)。

(5)攻球:正手攻球。

(6)搓球:反手搓球、正手搓球。

(7)技术组合:左推侧身攻。

(8)基本战术:发球抢攻战术、接发球战术

3、身体素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

五、考核内容、标准及方法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1000米(男)/800米(女)、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每学期规定其中两项。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评分标准依照教学比赛占30%,专项技术占70%执行。

(1)评价内容与标准:乒乓球课专项技术与技能考核,制定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评价内容与标准。

(2)评价方法:根据评价标准,教师分别实施考核与评定。

乒乓球选项课考核标准

第二学期技能考试内容:

1、教学比赛:根据本班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10-13人,进行单循环比赛,按照积分进行排名,根据名次给予成绩。

2、反手推挡

考试方法:应试学生找好陪考学生,在1分钟时间内把球连续推挡到对方球台,若球下网或未落到对方台面上,时间未到,应立即捡起球接着进行,直到时间到为止,个数累计计数。

第三学期技能考核评价内容:

1、教学比赛:根据本班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10-13人,进行单循环比赛,按照积分进行排名,根据名次给予成绩。

2、正手攻球

考试方法:应试学生找好陪考学生,被测者用正手攻球,打正手斜线,陪测者用推挡供球,被测者1分钟累计攻球,若球下网或未落到对方台面上,时间未到,应立即捡起球接着进行,直到时间到为止,个数累计计数。

第四学期技能考核评价内容:

1、教学比赛:根据本班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10-13人,进行单循环比赛,按照积分进行排名,根据名次给予成绩。

2、搓球

考试方法:应试学生找好陪考学生,在1分钟时间内两人连续进行搓球,若球下网或未落到对方台面上,时间未到,应立即捡起球接着进行,直到时间到为止,个数累计计数。

 

 

教学比赛名次查分表

名次

成绩

名次

成绩

名次

成绩

1

30

5

26

9

22

2

29

6

25

10

21

3

28

7

24

11

20

4

27

8

23

12-13

19-18

达标考核评分表

分数

考   试   内   容

分数

反 手 推 挡

正 手 攻 球

搓 球

70

50

48

40

35

35

30

70

65

49

47

39

34

34

29

65

60

47

45

37

32

33

28

60

55

44

42

34

29

29

26

55

50

40

38

30

25

25

24

50

45

35

33

25

20

21

22

45

40

29

27

19

14

17

19

40

35

22

20

12

8

12

16

35

30

14

12

8

6

7

10

30

25

5

5

4

4

5

5

25

0

 

 

 

 

 

 

0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刘王喜                     2013年6月

 

审阅:黄显忠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武术》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武术》选项课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二年级

课    时:108学时  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96学时。

选定教材武术(高等学校教材) ,蔡仲林,周之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参 考 书:《体育教程》编写委员会、《体育教程》(第三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太极拳规范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2月。四川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材(选编),廖沛然、陈星全 2005年8月。

课程概述:

中国武术的历史同其他一切历史文化一样,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起源于奴隶们的社会实践即“生产活动”。在原始群时代人们为了生活,必须要与猛兽或部落之间搏斗,用拳打脚踢进而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棒、石块等,这种拳打脚踢就是武术的萌芽。这种使用的工具就是武术器械的雏形,这种攻打防守的形式,就形成了最初的武术内容。后来根据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既形成了今天的武术。

中国武术的最大特点即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武术包括攻防技击性,通过武术锻炼(踢、打、摔、拿、击、刺)不仅可以增强体魄,而且在国防建设及在特殊情况可以防身,都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武术套路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武术套路基本技术,培养武术套路基本运动技能和习惯;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和健康意识,形成科学稳定的体育价值观。本大纲是结合我院体育教育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1.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武术教学的目的。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为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使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中学武术教学和初步看图学习的能力。

3.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初级长拳三路、简化太极拳、初级刀、初级剑,散打和防身术等内容。

4.本课程的设置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初步掌握武术套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初级套路及其防身自卫的方法。了解武术套路裁判法等的基本知识。

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领悟武术运动对其身心健康,意志品质,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等的作用。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1

《武术》选项课教学大纲

2

 

 

 

 

 

 

 

2

武术概述

2

 

 

 

 

 

 

 

3

武术主要技法分析(长拳、太极拳、初级剑)武术图解知识和识图方法

2

 

 

 

 

 

 

 

4

武术竞赛与裁判法

2

 

 

 

 

 

 

 

5

基本动作与组合动作

 

18

 

 

 

 

 

 

6

初级长拳三路

 

20

 

 

 

 

 

 

7

初级剑术

 

20

 

 

 

 

 

 

8

太极拳(以简化太极拳为主)

 

20

 

 

 

 

 

 

9

攻防搏击法

2

4

 

 

 

 

 

 

10

体育运动健康知识

2

 

 

 

 

 

 

 

11

素质测试

 

6

 

 

 

 

 

 

12

考核

 

6

 

 

 

 

 

 

 

授课内容

1.理论部分:

(1)武术概述

(2)武术主要技法分析

(3)武术图解知识和识图方法 

(4)武术教学

(5)武术竞赛与裁判法

(6)攻防搏击法

(7)体育运动健康知识

2.实践部分:

(1)基本技术动作

手型练习:拳、掌、勾

步型练习:弓步、马步、虚步、歇步、仆步

手法练习:冲拳、推掌、勾手、架拳、亮掌

步法练习:击步、插步、垫步

压腿练习: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仆步压腿、竖叉、横叉

肩部练习:压肩、双臂绕环、仆步抡拍

腰部练习:俯腰、甩腰、涮腰

腿法练习: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拍脚、蹬腿、弹腿、侧踹腿、前扫腿、后扫腿

跳跃练习:跃步冲拳、腾空飞脚、腾空外摆莲、腾空旋风脚

(2)武术操

(3)动作组合练习:五步拳

弓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架冲—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

(4)第二学期初级三路长拳

(5)第三学期初级剑、初级刀(任选一项)

(6)第四学期太极拳(以简化太极拳为主)

3.武术技能

看图学习:形意拳

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内容按大纲规定的内容,采用闭卷方式进行,技术考试内容有拳术、器械,以技评为主。技评标准(见表二)

表二  技评标准

成     绩

要                求

优秀  A 96--100

B 91--95

C 86--90

姿势正确、套路熟练、劲力顺达、手眼配合好

好的A  较好B 一般C

良好  A 81--85

B 76--80

C 75--79

姿势正确、套路较熟练(遗忘停留时间较短)、 劲力较顺,能有手眼配合

好的A  较好B 一般C

及格  A 71--75

B 66--70

C 60--65

姿势基本正确(手型、步型错误不超过两次)、套路不够熟练(遗忘不超过两次,每次动作遗忘在10秒之内)、劲力较顺,能有手眼配合

好的A  较好B  一般C

不及格(59以下)

姿势不正确(手型、步型错误过三次),套路不熟练,(不

能独立完成套路)或动作遗漏,方向出现明显错误

备     注

遗忘是指不该停顿处产生停顿,如若能继续做下去叫完成

套路,如若不能继续做下去,叫不能完成套路,不予评分

可重做一次,但要扣除一分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董英辉                     2013年6月

 

审阅:黄显忠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健美操》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健美操》选项课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开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二年级

课    时:108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践课96学时。

选定教材:;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中国健美操协会审定;健美操教程,王洪,人民体育出版社

 

课程概述:健美操是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徒手和使用健美器械的身体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目的一种新兴体育项目。通常采用徒手或持轻器械练习。健美操分为健身性健美操、表演性健美操和竞技性健美操三种。作为我院大学生的体育选项课,本课主要以健身性健美操内容作为主要教材,以健美操最基本的步伐动作,结合《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基础套路的教学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健美操基本技术和运动技能,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使运动技能的提高。

教学目的:通过健美操选项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健美操课的意义及作用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陶冶情操。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基础知识、技能、技术和锻炼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形成健美的体形和优美的体态。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学时分配

学期

内容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理    论

4

4

4

实    践

26

26

26

机    动

2

2

2

素质测试

2

2

2

考    核

2

2

2

小    计

36

36

36

 

授课内容

第二学期《健美操》授课内容

一、理论部分:

1、健美操运动的概述

(1)健美操运动的概念与分类

(2)健美操运动的特点与功能

(3)健美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健美操音乐的理解分析

3、基础理论在健美操练习中的应用

(1)有氧操练习

(2)肌肉调理

(3)拉伸练习

(4)热身与整理

(5)运动损伤与预防

二、实践部分:

1、基本形体

(1)站立的基本姿势

(2)脚的基本位置

(3)手型及手臂基本位置

2、基本步法:

(1)踏步(走步、v字步、转体步、点地、移重心、并步,交叉步、)

(2)后踢腿跑、吸腿跳、踢腿跳、开合跳、弓步跳、单腿跳

3、基本动作组合:以手臂的基本手位、方位及其变化为基础,结合基本步伐编排而成,培养动作的力度、规范的姿态和手型。

4、健美操成套动作:

《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一级

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一级。

第三学期《健美操》授课内容

一、理论部分:

1、健美操音乐及创编(健身性健美操)

2、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

(1)健美操比赛的种类,特点,形式与内容

(2)健美操比赛的组织

(3)健美操比赛的裁判

二、实践部分:

1、巩固提高所学的大众等级动作基本步伐,进一步学习中冲击基本步伐。

2、健美操成套动作:

《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二级

3、学习一套流行性健美操

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二级。

第四学期《健美操》授课内容

一、理论部分

健身性健美操编排、比赛欣赏。

二、实践部分:

1、巩固提高所学的大众等级动作基本步伐进一步学习高冲击基本步伐。

2、健美操的成套动作:

《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三级

3、学习一套流行性健美操

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三级。

教学要求:

(一)在理论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理论知识:

1、高校体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及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途径。

2、体育锻炼的作用、特点、内容选择的原则:运动处方的概念、种类、原理、内容及制定处方的基础原则和程序。

3、体育锻炼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

(二) 在技术技能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技术技能:

1、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步伐。

2、掌握成套动作。

3、有创编健美操的能力。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张玉兰                     2013年6月

 

审阅:李先勇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排舞》选项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排舞》选项课

课程类型:通识必修课

开设单位:体育教学部

开课对象:大学普通专业一年级、二年级

课    时:108学时,其中理论课12学时,实践课96学时。

选定教材:《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所推广的排舞套路》

 

课程概述:

排舞是指站成一排排或围着圈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自由的表现形式和不断重复规定的舞步组合来愉悦身心的一项健身运动 。它以音乐为核心,通过风格各异的舞步组合循环,来展现世界各国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魅力。排舞已经风靡世界,受到不同国籍,性别及年龄人们的参与和喜爱。

教学目的:

通过排舞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其身体素质、了解世界文化、培养礼仪行为、端正学习态度,陶冶情操。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排舞的基础知识、技能、技术和锻炼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形成健美的体形和优美的体态。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学时分配:


学期

内容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理    论

4

4

4

实    践

26

26

26

机    动

2

2

2

素质测试

2

2

2

考    核

2

2

2

小    计

36

36

36


授课内容

第二学期《排舞》授课内容  初级

1.基本姿势、排舞的基本步伐入门

2、排舞 弹跳

3、排舞 漂亮

4、身体素质:引体向上(男)/仰卧体坐(女)、50米

5、理论:排舞的概况

6、考核内容:本学期所学内容

第三学期《排舞》授课内容  中级

1、排舞 狂舞尖叫

2、排舞 鞍辣妹

3、排舞 男儿本色

4、理论 排舞运动的分类与特点

5、身体素质:1000(男)/800米(女)、立定跳远

6、考核内容:本学期所学内容

第四学期《排舞》授课内容  高级

1、排舞 手舞足蹈

2、排舞 眼中的美丽

3、排舞 祝福你

4、理论:排舞裁判法及实习

5、身体素质:引体向上(男)/仰卧体坐(女)、50米

6、考核:本学期所学内容

考试及评分标准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选项课基本知识、考勤、课堂表现及进步幅度等(规定:旷课一次扣1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请假一次扣5分)。

2、身体素质测试占总成绩的30%。

3、选项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50%。

(1)《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所推广的排舞套路》。

(2)舞码学习的准确性以及掌握的熟练程度。

(3)四个方向动作的准确性。

(4)手臂动作编排的艺术性以及合理性。

(5)带的队行编排的流畅性。

(6)完成动作时表现力。

4、总成绩计算

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20%+体能测试30%+专项成绩50%

教学要求

(一)在理论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理论知识:

1、高校体育的地位、作用、目标及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途径。

2、体育锻炼的作用、特点、内容选择的原则:运动处方的概念、种类、原理、内容及制定处方的基础原则和程序。

3、体育锻炼对人体生理的作用: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作用。

(二) 在技术技能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技术技能:

1、掌握排舞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排舞舞种的构造。

2、掌握排舞不同级别的初、中、高级的动作。

3、通过排舞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根据不同风格的舞种编出和舞码吻合的手臂动作。

 

制订部门:体育教学部

 

执笔:任晓冬                     2013年6月

 

审阅:张玉兰                     2013年6月

 

审批:朱书祥                     2013年6月

 

   

 

 

 

 

 

 

 

 

 

 

 

 

 

 

 

 

 

 

 

《大学英语A》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A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外语系(部)大学英语教研室

开课对象: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A级学生

课    时:288学时

选定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董亚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参 考 书

1. 大学英语(第三版)听说教程,董亚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大学英语(第三版)泛读,董亚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大学英语(第三版)语法与练习(上、下册),董亚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5. 大学英语通用词汇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概述: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模式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使教学对象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英语水平要求,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具有较高的听、说、写、译能力和较强的阅读能力。通过学习,使英语成为学生交流专业信息、发挥专业特长的有力工具,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用英语作为工具直接开展工作。大学英语教学应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英语能力,按《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可以分为四级,每一级对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等都有相应的规定。阶段结束时综合英语技能要求如下:

1.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30词左右。

2. 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3. 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4. 书面表达能力: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

5. 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6. 推荐词汇量: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学时分配

《大学英语(第三版)》精读教程(第一册)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Unit1

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

4

 

1

2

 

 

7

 

Unit2

Sailing Round the World

4

 

1

2

 

 

7

 

Unit3

The Present

4

 

1

2

 

 

7

 

Unit4

Turning Off TV: A Quite Hour

4

 

1

2

 

 

7

 

Unit5

I NeverWriteRight

4

 

1

2

 

 

7

 

Unit6

Sam Adams, Industrial Engineer

4

 

1

2

 

 

7

 

Unit7

The Sampler

4

 

1

2

 

 

7

 

Unit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

4

 

1

2

 

 

7

 

Unit9

Is There Life on Earth?

4

 

1

2

 

 

7

 

Unit10

Going Home

4

 

1

2

 

 

7

 

合计

 

40

 

10

20

 

 

70

 

 

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1. 词汇:领会式掌握单词550个;复用式掌握单词350个(领会式掌握是指看到英语单词能理解其词义。复用式掌握是指能正确拼写单词并掌握其基本词义和用法)。

2. 阅读: 精读达到6000词数;泛读量达到25000词数;阅读速度为一般阅读60wpm,快速阅读80wpm;技能要求为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学会基本的阅读技能。

3. 写作:要求能根据所学课文做笔记、回答问题、完成提纲和填写表格,能就所学内容在半小时内写100词左右的短文。内容比较连贯,语法基本正确。

4. 翻译:要求能翻译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译速每小时250英语词。能译出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文达意,基本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每小时200汉字。

第一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引导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养成良好而有效的学习习惯,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 Text A: 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

2. Word Power: the suffixes –ment and –ion (also –ation, -ition, -sion)

3. Usage and Structure: according to; not only…but also; It is true …that

4. Reading Skill: How to read a text

5. Writing Skill: Combination: Using connectives

第二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通过对Francis Chichester身患绝症却只身一人在独木舟上环球航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并学习他不屈不挠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教学内容

1. Text A: Sailing Round the World

2. Word Power: v./n./a./ad.

3. Usage and Structure: win, defeat, beat; number + measurement unit + noun,

4. Reading Skill: How to read a text

5. Writing Skill: Contraction: Reducing clauses to phrases or words

第三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理解“血浓于水”的道理,养成在生活中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Present

2. Word Power: verb suffix: -en; compound nouns: …+ man

3. Usage and Structure: content; too…to; not…until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in thought groups

5. Writing Skill: Subordination

第四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引导学生了解电视的弊端,培养他们更多的兴趣和爱好以充实其业余生活。

教学内容

1. Text A: Turning off TV: A Quiet Hour

2. Word Power: v./n./a./p./ad.

3. Usage and Structure: if clause; propose + that clause;

4. Reading Skill: Using context clues for word meanings

5. Writing Skill: Contradiction: Avoiding redundancy

第五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了解到坚持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内容

1. Text A: I Never Write Right

2. Word Power: prefix self-; combining form: –wide

3. Usage and Structure: -ing/-ed forms of verbs used as attributes;

4. Reading Skill: Using context clues for word meanings

5. Writing Skill: Review: Combination, contradiction and subordination

第六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Text A: Sam Adams, Industrial Engineer

2. Word Power: prefixes: un-, in- im-, il-, and ir-

3. Usage and Structure: especially, specially; except, except for; spend time doing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

5. Writing Skill: Combination: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

第七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从一个侧面引导学生认识西方社会文化,如老人对怜悯的反应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Sampler

2. Word Power: adjective suffixes: -ful, -less; noun suffixes: -er, -or, -ar

3. Usage and Structure: allow, permit, let; as if… (look/ taste as if)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

5. Writing Skill: Contraction: Ellipsis

第八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以及母爱的伟大。

教学内容

1. Text A: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

2. Word Power: compound adjectives: n. + v. -ed

3. Usage and Structure: adjectives that are used as predicatively; appositive clause; such…that

4. Reading Skill: Recognizing important facts or details

5. Writing Skill: Contraction: Expressing it more briefly

第九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借助外星人的观察和评论认识地球污染的严重性,促进人类增强环保意识。欣赏和领会作者用幽默讽刺的写作技巧揭示严肃的主题。

教学内容

1. Text A: Is There Life on Earth?

2. Word Power: noun suffixes: -al, -ance, -ence; compound nouns: n. + n.

3. Usage and Structure: -ly adjectives; It is +a. to do; as far as … be concerned

4. Reading Skill: Using Word Part Clues for Word Meanings

5. Writing Skill: Coherence

第十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理解一个人重获新生的感觉和迷惑,理解黄手帕的意义。

教学内容

1. Text A: Going Home

2. Word Power: compound adjectives: ad. + v. –ed; conversion

3. Usage and Structure: absolute construction; insist + that clause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

5. Writing Skill: Review

《大学英语(第三版)》精读教程(第二册)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Unit1

The Dinner Party

4

 

1

2

 

 

7

 

Unit2

Lessons from Jefferson

4

 

1

2

 

 

7

 

Unit3

My First Job

4

 

1

2

 

 

7

 

Unit4

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

4

 

1

2

 

 

7

 

Unit5

The Villain in the Atmosphere

4

 

1

2

 

 

7

 

Unit6

The Making of a Surgeon

4

 

1

2

 

 

7

 

Unit7

Not on My Block

4

 

1

2

 

 

7

 

Unit8

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4

 

1

2

 

 

7

 

Unit9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4

 

1

2

 

 

7

 

Unit10

Profits Of Praise

4

 

1

2

 

 

7

 

合计

 

40

 

10

20

 

 

70

 

 

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1. 词汇:领会式掌握单词600个;复用式掌握单词350个(领会式掌握是指看到英语单词能理解其词义。复用式掌握是指能正确拼写单词并掌握其基本词义和用法)。

2. 阅读:精读达到7000词数;泛读量达到30000词数;阅读速度为一般阅读65wpm,快速阅读90wpm;技能要求为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学会基本的阅读技能。

3. 写作:要求能根据所学课文做笔记、回答问题、完成提纲和填写表格,能就所学内容在半小时内写100词左右的短文。内容比较连贯,语法基本正确。

4. 翻译:要求能翻译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译速每小时250英语词。能译出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文达意,基本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每小时200汉字。

第一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认识妇女作为弱者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她们有时比男人更有应付危机或危险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Dinner Party

2. Word Power: adjective suffixes: -al, -ous, -ed

3. Usage and Structure: particles placed after nouns; “while” as a conjunction; be + infinitive

4. Reading Skill: Using Word Part Clues for Word Meanings

5. Writing Skill: Combining sentences with coordinating conjunctions and conjunctive adverbs

第二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Jefferson, 学习他的遗训,并领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1. Text A: Lessons from Jefferson

2. Word Power: compound adjectives; adjective prefix: self-; verb suffix:-en

3. Usage and Structure: Omission of subject and link-verb; do not…nor do…; emphatic sentence (It is …that);v.+n.+a./-ed structures (make it easier to…/have sth. done)

4. Reading Skill: Reviewing work

5. Writing Skill: Developing a paragraph from the topic sentence

第三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认识求职应聘的基本程序,面试相关。

教学内容

1. Text A: My First Job

2. Word Power: verb prefix: un-; compound adjectives: a.+n.+-ed

3. Usage and Structure: v.-ing vs v.-ed; prove (to be); “before” clause; judging by

4. Reading Skill: Making inference while reading

5. Writing Skill: Combining sentences with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 or relative pronouns

第四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剖析Einstein的人品个性。了解Einstein的生活方式。

使学生了解并学习爱因斯坦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还是常人所表现出的超凡的人格力量。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Professor and the YO-YO

2. Word Power: n.→a.; compound nouns: n.+n., a.+n.

3. Usage and Structure: pieces and amounts; active→passive voice; subjective in a “that” clause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beyond the lines

5. Writing Skill: Rearranging sentences in logical order

第五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排放CO2带来的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Villain in the Atmosphere

2. Word Power: adjective suffix:-ous; compound adjectives: a./ad.+ v.-ing, ad.+ v.-ed

3. Usage and Structure: first, firstly, first of all, at first; as do/does/will…; It is estimated that…

4. Reading Skill: Looking for the thesis statement

5. Writing Skill: Combination: The Appositive

第六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外科医生从行医新手到老手,从缺乏经验到充满自信的成长过程以及自信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Making of a Surgeon

2. Word Power: non suffixes: -ance (-ancy), -ence (-ency); verb prefix: en- (em-)

3. Usage and Structure: one(s) used as substitute word; “once” as a conjunction; have trouble/difficulty doing; emphatic sentences with double negatives.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implied meaning

5. Writing Skill: Parallelism

第七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坚定与毒品作斗争的信念。

教学内容

1. Text A: Not on My Block

2. Word Power: adjective suffixes: -ful, -less; noun suffixes: -er, -or, -ar

3. Usage and Structure: allow, permit, let; as if… (look/ taste as if)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

5. Writing Skill: Contraction: Ellipsis

第八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重视和发扬诚实这一传统美德,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教学内容

1. Text A: 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

2. Word Power: noun and verb prefixes: mis-, dis-; noun, adjective and verb prefix: over-

3. Usage and Structure: nouns used as adjectives; have + objective + v.-ed; it is less likely that they...→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the purpose/ intent is to…

4. Reading Skill: Identifying the topic sentence

5. Writing Skill: Transition

第九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了解智力不仅仅是在智力测验或学业考试中取得高分。要避免“高分低能”就要注重智力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

1. Text A: What Is Intelligence, Anyway?

2. Word Power: adjective suffix:-y; noun, adjective and verb prefix: sub-; clipping

3. Usage and Structure: parenthesis; appositive clause; it as formal object

4. Reading Skill: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language

5. Writing Skill: Transition

第十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明白赞扬既能给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益处。

教学内容

1. Text A: ProfitsOf Praise

2. Word Power: noun suffixes: -ness, -ure; adjective suffix: -ive

3. Usage and Structure: It is strange how…/It seems a pity that…; instead of; intensifiers before the comparative forms of a. & ad.

4. Reading Skill: Reading for full understanding

5. Writing Skill: Review

《大学英语(第三版)》精读教程(第三册)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Unit1

A Brush with the Law

4

 

1

2

 

 

7

 

Unit2

Fruitful Questions

4

 

1

2

 

 

7

 

Unit3

Why I Teach

4

 

1

2

 

 

7

 

Unit4

A Fan’s Notes

4

 

1

2

 

 

7

 

Unit5

The Day Mother Cried

4

 

1

2

 

 

7

 

Unit6

A Day’s Wait

4

 

1

2

 

 

7

 

Unit7

The Shelter

4

 

1

2

 

 

7

 

Unit8

Daydream a Little

4

 

1

2

 

 

7

 

Unit9

Song of Defiance

4

 

1

2

 

 

7

 

Unit10

The Fantastic Spurt in Technology

4

 

1

2

 

 

7

 

合计

 

40

 

10

20

 

 

70

 

 

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通过第三册学习,学生词汇量增至3500左右,比较熟练掌握词汇的用法和句型结构;能听懂英语简短会话和谈话,抓住要点,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并能就教材内容作问答练习,能就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基本清楚;能阅读与本册语言难度一般普通题材的文章,能在阅读使用基本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就一定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错误;能译出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能就内容熟悉的汉语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

第一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的黑暗面,法律的任意性,一些人的势利。

教学内容

1. Text A: A Brush with the Law

2. Word Power: prefixes: un-, counter-; suffixes:-able, -ible

3. Usage and Structure: the order of adverbials in end-position; it turns out that……; given…..

4. Reading Skill: How to use a dictionary

5. Writing Skill: Rearrange sentences in logical order to form a coherent piece

第二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学会不拘泥于学校教育,用新的观点思考问题,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1. Text A: Fruitful Questions

2. Word Power: compound adjectives: n. + v.-ed, n. + v.-ing

3. Usage and Structure: the + adjective; be about to….when; be meant to do sth

4. Reading Skill: Scanning

5. Writing Skill: Rearrange sentences in logical order to form a coherent piece

第三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教书育人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让学生对老师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Text A: Why I Teach

2. Word Power: suffixes: -ship, -dom

3. Usage and Structure: not because; adj./ pp used as adverbial; find + oneself + v. –ed/ v. –ing; prepositional phrase

4. Reading Skill: Scanning

5. Writing Skill: Find topic sentences

第四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通过学习Sarah Morris身残志坚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在任何逆境下都不能失去希望坚持拼搏的精神

教学内容

1. Text A: A Fan’s Notes

2. Word Power: suffixes:-ian; compound nouns

3. Usage and Structure: little; as…as..; what clause; every time…

4. Reading Skill: Scanning

5. Writing Skill: Learn to use connective words

第五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一个母亲的坚强,她为孩子所作的牺牲,孩子要理解母亲不是万能,她也有脆弱需要依靠的时候,要多体谅关心家长。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Day Mother cried

2. Word Power: suffix:-ist; blending (motor + hotel=motel)

3. Usage and Structure: noun + preposition; it was not long before….; just that….

4. Reading Skill: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language

5. Writing Skill: Reorder pictures and write a one-photograph story based on them

第六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海明威小说的写作手法,主题,学会勇敢面对一切。

教学内容

1. Text A: A Day’s Wait

2. Word Power: combining forms: therm(o)-, kilo-, milli-

3. Usage and Structure: would rather; before used as conjunction; be of (no) +n.

4. Reading Skill: Increase word power

5. Writing Skill: Rearrange scrambled sentences into two stories

第七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什么是戏剧,戏剧的特点,以及人在面临生死威胁的时候人性的自私。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Shelter

2. Word Power: suffix: -th,-age; prefix: semi-,mono-,bi-

3. Usage and Structure: adjectives hav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minute…

4. Reading Skill: Recognizing signal words

5. Writing Skill: Learn to use connective words, etc. write an invitation

第八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到白日梦的好处,鼓励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内容

1. Text A: Daydream A Little

2. Word Power: compound verbs (daydream); compound adjectives (manmade);

3. Usage and Structure: affect/effect; imperative sentence + and….;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4. Reading Skill: Recognizing signal words

5. Writing Skill: Find topic sentences

第九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了解二战时期纳粹统治下犹太人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勇于反抗的精神。

教学内容

1. Text A: Song of Defiance

2. Word Power: suffixes: -er, -or, -ar, -ist; -an, -ian, -eer; prefix: mid(-)

3. Usage and Structure: unless; despite; since; be said/heard to…

4. Reading Skill: The 5 Ws

5. Writing Skill: Recognizing word chains

第十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了解人类交通发展史,认识到交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先进。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Fantastic Spurt in Technology

2. Word Power: suffix: -ize (-ise); combining form: -logy

3. Usage and Structure: emphatic “so”; sentences with numerals or multipliers;

4. Reading Skill: Glossary

5. Writing Skill: Learn to use connective words

《大学英语(第三版)》精读教程(第四册)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Unit1

Big Bucks the Easy Way

4

 

1

2

 

 

7

 

Unit2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4

 

1

2

 

 

7

 

Unit3

Why Do W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4

 

1

2

 

 

7

 

Unit4

Flight 93: What I Never Know

4

 

1

2

 

 

7

 

Unit5

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

4

 

1

2

 

 

7

 

Unit6

How to Mark a Book

4

 

1

2

 

 

7

 

Unit7

The Luncheon

4

 

1

2

 

 

7

 

Unit8

The New Caves

4

 

1

2

 

 

7

 

Unit9

The Education of a Physicist

4

 

1

2

 

 

7

 

Unit10

Why People Work

4

 

1

2

 

 

7

 

合计

 

40

 

10

20

 

 

70

 

 

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1. 词汇:领会式掌握650个单词(累计4200个,含中学阶段掌握的1800个),复用式掌握300个单词(累计2500个,含中学阶段掌握的1200个)(领会式掌握是指看到英语单词能理解其词义。复用式掌握是指能正确拼写单词并掌握其基本词义和用法)。

2. 阅读:精读量应达到9000词数(累计30000个);泛读量应达到40000 词数(累计130000个); 阅读速度为一般阅读70wpm,快速阅读100wpm;要求能读懂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3. 写作:要求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和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能写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4. 翻译:要求能翻译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每小时300英语单词。能将内容熟悉的汉语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每小时250汉字。

第一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鼓励打学生找兼职工作积累社会经验,明白赚钱的辛苦,为以后走出社会打基础。

教学内容

1. Text A: Big Bucks the Easy Way

2. Word Power: suffix: -ee; compound nouns formed from phrasal verbs

3. Usage and Structure: as (used as conjunction meaning “in the way that”); know better than…

4. Reading Skill: Avoiding vocalization and inner speech

5. Writing Skill: Careful choice of words; construct a dialogue based on the text

第二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从鹿的生活引出人类过度开发使用能源引起能源危机,呼吁人们要节约能源,保护能源。

教学内容

1. Text A: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2. Word Power: compound adjectives: n. + v.-ing; combining forms: bio-, eco-

3. Usage and Structure: all, whole; a case in point, in the case of; not every/not all

4. Reading Skill: Broadening eye span

5. Writing Skill: Writing a topic sentence

第三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历史上对地球的不同观点(地圆说,地平说)。

教学内容

1. Text A: Why Do We Believe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2. Word Power: suffix: -let; prefix: fore-; adjectives from Latin

3. Usage and Structure: ellipsis with and/all/but; It doesn’t follow that…; if + past participle

4. Reading Skill: Skimming

5. Writing Skill: The use of specific details

第四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911事件发生时,通过被恐怖劫持的93航班上一位乘客与妻子的电话,展现恐怖主义给人带来的伤痛,以及坚定与恐怖主义做斗争的决心。

教学内容

1. Text A: Flight 93: What I Never Know

2. Word Power: number prefixes: uni-/mono-, bi/di-, tri-, semi-, etc.

3. Usage and Structure: both; whatever; not/no more than

4. Reading Skill: Skimming

5. Writing Skill: How to make description more vivid

第五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医生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是否应该告诉病人他们的病情,让他们早有准备,还是应该隐瞒到底,医德到底是什么。

教学内容

1. Text A: 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

2. Word Power: suffixes:-ary, -ory; compound adjectives: n. + a.

3. Usage and Structure: also, as well, too; contrary to; the use of subordinate clauses

4. Reading Skill: Distinguishing fact from opinion

5. Writing Skill: Write a concluding sentence

第六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阅读,如何在书上做标记,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

1. Text A: How to Mark a Book

2. Word Power: loan words

3. Usage and Structure: continual, continuous; no more… than…; so to speak; parenthesis

4. Reading Skill: Distinguishing fact from opinion

5. Writing Skill: Write arguments to support a topic sentence

第七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了解讽刺幽默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Luncheon

2. Word Power: suffix: -ful; back formation

3. Usage and Structure: adverbs with two forms; anything but; more… than is/ was…

4. Reading Skill: Making sound judgments

5. Writing Skill: Write a concluding sentence

第八单元           (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展望未来世界人类可以生活在地下,节约资源,保护地球。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New Caves

2. Word Power: combining form: hydro-; conversion

3. Usage and Structure: There is little/plenty, etc. to be said for…; to a certain/large, etc. extent

4. Reading Skill: Making sound judgments

5. Writing Skill: Parallel structure

第九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学习理论物理学家Michio Kaku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会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要有好奇心,钻研的精神。

教学内容

1. Text A: The Education of a Physicist

2. Word Power: suffix: -ic(-ical); prefix: non-

3. Usage and Structure: It strikes sb. that …; appear to be/ it appears, etc.

4. Reading Skill: Recognizing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5. Writing Skill: Parallel structure

第十单元(7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工作到底是负担还是挑战是机遇?要学会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以及团队协作的集体感。

教学内容

1. Text A: Why People Work

2. Word Power: suffix: -like; prefix: inter-; combining forms: psych(o)-

3. Usage and Structure: rather than; used to; be used to; even though, even if

4. Reading Skill: Recognizing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5. Writing Skill: Present arguments

 

制订部门:外语系

 

执笔:张  瑜                     2013年1月

 

审阅:张惠玲                     2013年4月

 

审批:王正良                     2013年6月


《大学英语B》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B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外语系公共英语教研室

开课对象:全院本科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B级学生

课    时:288学时

选定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郑树棠,北京,2011年。

参 考 书:

1. 新视野大学英语,郑树棠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大学英语(全新版),李荫华,柯彦玢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新编大学英语,应惠兰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 新编大学英语自主训练,赵增虎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课程概述: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属全院行公共必修课程,共开设4个学期,即第1、第2、第3、及第4学期,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每周4学时。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和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B级学生,学生入学时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

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需求,在帮助学生继续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和交际能力,尤其应加大对听、说、写等产出技能的训练强度和考核比重,为学生真正具有国际交流能力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应竭力避免因过于强调某种(某些)技能的培养而偏废了其它技能。

大学英语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应营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场所,在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助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和以交际为目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应最大限度地超越课堂和语言学习的限制,尽可能地拉近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使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英语交际本领,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建立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应充分利用网络与计算机所提供的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开发多媒体网络课件,极大地丰富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应创建一个客观高效的考核评价模式和相应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不应以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进行,应实行具有综合性和全方位性的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一个完整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指标指导下,客观地评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教学目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从对能力的要求上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我院大学英语B级学生应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即

1) 词汇

应领会式掌握4500—5000 单词和700—800 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积极词汇为2000 单词 (包括中学所掌握的单词和词组),能在口头和书面上较熟练的运用,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听力理解能力

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一般性题材讲座和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3)口语表达能力

能在学习过程中较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并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讲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言、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会话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4)阅读理解能力

能读懂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英语文章和应用文体材料,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和英语国家报刊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章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5)书面表达能力

能用常见的各种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较好地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定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并能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

6)翻译能力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译汉速度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为每小时250字。译文基本流畅,基本忠实原文,并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一册

1—10单元

36

 

18

18

 

 

72

 

二册

1—10单元

36

 

18

18

 

 

72

 

三册

1—10单元

36

 

18

18

 

 

72

 

四册

1—10单元

36

 

18

18

 

 

7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册教学要求

第一册供修读大学英语一级的学生使用,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打好语音语法基础,使在原有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 语法方面: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2.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30词左右,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3. 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讲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4. 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5. 书面表达能力: 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

6. 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7. 推荐词汇量: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4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其中20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在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和技能要点

第一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frustrate, intimidate, reward, virtual, assignment, embarrass, reap, insight, favorite, gap, positive, access,senior, junior, former, unlike, opportunity, communicate, medium, participate, discipline, minimum, continual, expand, aware, unique, ideal, barrier, reflect, critical, ability, perspective, peer, instruct, arise, absolute, reinforce, requirement, commit, input, essential, challenge, normally, sequence, vital, effective.

2)核心短语

be well worth sth./doing sth. , be far from, a couple of, get access to, keep up with, feel like sth./doing sth., come across, reap the benefit of, trade…for, reach out to, play a role in, become aware of, in addition ,reflect on , allow for.

3)语法结构

not only…but also 结构(第一个分句用倒装);

V-ing phrase 结构(表伴随、原因、结果等)。

2. 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cause and effect(段落写作)

阅读技巧:Find out word meanings through context clues(利用上下文提示猜测词义)

第二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offensive, disturb, wrap, disgust, instrument,horrible, stuff, definitely, grab, thorough, toast, upset, sip, awful, fashion, tune, appeal, identify, permanent, influence, concern, moan, appointment, briefcase, mature, patience, guidance, ruin, admit, response, trend, entitle, curiosity, neglect concept evaluate, confidence, apply.

2). 核心短语

blast forth, along with, turn off, burst into, reach for, turn up, turn town, as well as, turn on, as usual, that much, bolt out, make one’s blood boil, get rid of, the knots in one’s stomach, go too far, drop out of, talk over; as a result, in turn, tap into, as opposed to, get across, be concern about, check in, lose one’s cool awaken sb. to do sth.

3)语法结构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while +V-ing句型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Sequenced order of events and time marker

阅读技巧:Distinguishing between facts and opinions (区别事实和观点)

第三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lean, severe, cripple, inward, coordinate, halt, impatient, pace, adjust, subway, nasty, wagon, cling, rail, basement, amaze, stress, complain, envy, precious, engage, local, occasion, punch, shove, aid, urge, dive, navy, reluctant, worthy, trifle, collapse, ambulance, locate, emergency, marine, apparent, corps, vehicle, marsh, military, sole, enable, dusk, lobby, dim, oxygen, extend, limp, squeeze, ward, occasional, tank, staff, exchange, inform, sympathy, interrupt, startle, exit, funeral, personnel.

2)核心短语

grow up, start out, make it, even if, subject to, now that, even though, in some way, have a good time, break out, on leave, see to, come to, call for, set out, for a while, pay no attention to, now and then, with that, on one’s way to, turn out.

3).语法结构

even 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onc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 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a general point supported by examples

阅读技巧:Reading for the key ideas in sentence(寻求句子的中心意思)

第四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及短语

impression, conscious, attitude, reaction, range, spouse, interview, encounter, focus, persuasion, presentation, physical, appearance, pitch, tone, gesture, absorb, stride, impress, consistent, depress, audience, contact, relax, lighten, entertainment, roar, humor, brood, assume, behavior, estimate, partial, account, aggressive, resent, status, aspiration, promote, conviction, religious, token, badge, achievement, architecture, rigid, norm, style.

2)核心短语

make up one’s mind, range from…to, focus on, drive sb. crazy, at one’s best, communicate with, lighten up, take…seriously, lack of , find out, in relation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pick up, in part, account for, feel at home, be content with, a wealth of.

3)语法结构

So…that     结构。

It is well known that … 结构。

2. 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 A paragraph of a statement supported by a list of examples

阅读技巧: 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s in paragraphs

第五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aquire,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diagnose, infect, virus, rural, constitute, alarm, implement, emerge, combat, resource, creative, client, publication, educate , literacy, literature, solve, solution, create, relate, establish, risk, adult, define, redefine, plague, emphasize, crisis, represent, epidemic, threaten, efficiency, commence, initial, intense, bleed, approach, trial, significant, endanger, spill, adopt, gym, explore, prior, assist, triumph, gay, confuse, compete, scare, confident, leap, quit, professional.

2)核心短语

be infected with, in place of , suffer from, pass out, as a result, at risk, regardless of , the solution to, threaten to do sth, distract…from, sign up for sth, in haste, prior to , make it, start with, assist sb. with sth.

3)语法结构

“ought to have + 过去分词” ;   

“could (not) have + 过去分词” ;

lest;despite句型

2. 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a problem-solutionpattern

阅读技巧:Read for major details(寻找主要细节)

第六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trash, haul, barrel, tremble, dump, route, civilize, register, retreat, indoors, rage spontaneous, graduate, folk , boast, original, employment, sore, harm, theory, inquiry, devote, retire, afford, finance, survive, manufacture, ignore, accurate, admire, replace, bear,d ivied.

2)核心短语

make the rounds, go with, nothing but, boast about, stay away from, stay at, contrary to, look down upon, be in for, hold water, call for,die of,  care for, stay up, straighten out, and all that, pick out, ask around.

3)语法结构

Whoever引导的从句

Do + V表示强调

if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2. 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examples

阅读技巧:Underst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理解成语等固定用语表达法)

第七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cautious, exception, shave, stocking, shrub, pad, pistol, contrive, toss, bark, instinct, sideways, slight, enlarge, polish, attach, criminal, victim, offend, detail, rip, wrist, lawn, forehead, temple, lord, mercy, sin, footstep, span, fry, eternal, operator, rob, stiff, additional, current, woe, foundation, presently, dam, handle, advocate, odd, ignorance, crime, statistics, previous, violence, affect, transport, residence, capable, intend, injure, confront, imagination, reality, apartment, intention, omit, cashier, reveal, automatic, guilt, gasoline.

2)核心短语

face to face (with), pull into, as if, attach to, rather than, have mercy on someone, get to one’s feet, look through, be out of control, eat at, be immune to, believe in, be capable of, hear of, in front of, at the sight of.

3)语法结构

“Have + object +V-ed”结构;

“rather than”结构

2. 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a set of sequential actions

阅读技巧:Read between the lines(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

第八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satisfactory, flash, glow, creation, reasonable, psychologist, process, individual, intensify, religion, philosophy, logic, dramatic, compose, occupy, fling, couch, mighty, recognize, orchestral, mathematician, combine, surge, stable, existence, observe, explosion, exemplify, enthusiasm, source, responsible, organize, element, chill, remark, convince, capacity, potential, reservoir, concrete, capture, carriage, evaluate, fertile, associate, claim, string, pliers, pendulum, context, enhance, therapy, fascinate.

2)核心短语

sleep on, a gift from the gods, depend on, write down, be occupied with, seek for, as though, take shape, put into, at work, arrive at, search for, fill sb. with sth., right away, act upon, come one’s way, fall asleep, take advantage of, at once, set sth. in motion, back and forth, take up, tap dancing.

3)语法结构

Attributive clause(定语从句)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Paragraphs of contrast(对比手法写作)

阅读技巧:Scanning and predicting(浏览和预测)

第九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adapt, alter, investigation, whatsoever, performance, accomplish, responsibility, entertain, infinite, amount, arouse, cease, analysis, remarkable, advertise, host, involve, fate, breakthrough, pose, available, survey, prosperous, predict, expert, numerous, ban, enormous.

2)核心短语

stand out, no matter how, turn in, with ease, sit back, get behind, get sth. out of the way, strike sb. as, have to do with, plow through, adapt to; catch phrase, drop out, figure out,care about, as to, page through end up, as long as, do with.

3)语法结构

“if…”结构中省略if,进行倒装的用法;

“make it +adj. for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句型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a topic supported by details

阅读技巧:Previewing

第十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demonstrate, integrity, morality, boundary, convenience, inner, scarce, apply, consist, ensure, concede, intelligent, clarify, appoint, progressive, dwarf, core, rely, external, inevitable, preserve, conscience, component, basis, enrich, fashionable, yield, tempt, attraction, rear, illicit, contemporary, fake, appropriate, essay, consumer, emporium, hail, perceive, twitch, issue, transform, curb, strategy.

2)核心短语:

sell out to, at hand, in short supply, the bottom line, demand of, consist of, stand for, account for, think of, do fine, give credit, feel good, in other words, win the day, engage in, for free, hand over, do the trick, get access to, hail as, figure out, get off, a little bit, be inclined to, sort of, make the most of.

3)语法结构

“where…”结构

“what…”结构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a general principle supported by an example

阅读技巧:Understanding idiomatic expressions(猜测成语的含义)

第二册教学要求

第二册供修读大学英语二级的学生使用,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打好语音语法基础,使在原有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 语法方面:巩固和加深已学的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2. 听力理解能力:基本适应英语授课,基本能够进行日常英语谈话和适应一般性全英题材讲座,并已习惯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语速为每分钟160词左右,能掌握抓住要点,理解大部分语句。能灵活运用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3. 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讲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4. 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在快速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能读懂国内英文报刊,掌握中心意思,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读懂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

5. 书面表达能力: 能用常见的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5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能在一般或应用写作中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

6. 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360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30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7. 推荐词汇量:掌握的总词汇量应达到5000个单词和900个词组,其中28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在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和技能要点

第一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budget, acute, replace, foreigner, restless, elbow, abrupt, brief, opening, ritual, interaction, convention, leisure, assess, golf, surroundings, probe, tick, saving, consequently, device, fax, email, electronic, significance, conduct, increasingly, satellite, obtain, superb, whereas, skillful, fulfill

2)核心短语

result in, nothing but, account for, sand in the hourglass, in a rush, under pressure, go with, work at, save for, at hand, in person, due to, be worthy of, run out, pour into

3)语法结构

Much less 结构;whereas结构(表转折)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specific details

阅读技巧: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 in a paragraph

第二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amusing, lower, presence, promising, indifference, frown, approximately, rank, swear, outburst, persist, unfair, tropical, fuss; sacrifice, sake, pursue, deny, opponent, amazing, strip, overcome, indicate, suspicion, condemn, rumor, crack, explosive

2)核心短语

next to, in sb’s presence, by no means, count on, on one occasion, come upon, pack into, take notice of, sing out, point out, reflect on, in advance, act as, above all, for the sake of, rather than, set one’s mind, set the stage for, be used to, focus on, charge with, participate in

3)语法结构

remain to; together with句型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followed by details

阅读技巧:How to come across unfamiliar words

第三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Character, tolerance, compromise, subtle, hatred, illusion, married, mutual, incompatible, overlook, divorce, expectation, resistance, congratulation, counsel, subsequent, harbor, reservation, prejudice, charm, guy, beloved, indication, confirm, suspect, harsh, hesitate, cancel, proceed, quote, hardship, resolve

2)核心短语

ups and down, work out, for a time, meet with, all along,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on the surface, at one’s worst, learn of, take care of

3)语法结构

never too…to 句型;同位结构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denial of some ideas followed by some other ideas

阅读技巧: Recognizing differences between facts and opinions

第四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overseas, identical, decrease, warmth, forbid, volunteer, decline, fancy, resist, objection, aboard, connection, departure, vanish, compress; descend, insurance, product, stain, trace, specify, whip, kneel, scenery, embrace, accustomed, precision, prosperity

2)核心短语

forbid from, without fail, volunteer for, vanish into, as long as, right away, be thankful for, write back, more than, be free to, achieve an amount of prosperity, have in common, from day to day, on occasion, take its toll on, cling to, lose control, a far cry from, on earth, come to an end.

3).语法结构

“it” 做形式主语;

as long as 句型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point of view supported by reasons

阅读技巧:Reading for the key idea in a sentence

第五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weep, calculator, geometry, package, camel, filter, grateful, stove, harden, brand, manufacturer, prince, cane, movie, hopeless, hook, noticeable, wheeze, pneumonia, lung, reunion, largely, slim, advertisement, drag, starve, weaken, poisonous, swallow, bunch, insect, useless, poison, pregnant, batter, zone, helpless

2)核心短语

close at hand, pick up, be grateful for, be dressed in, couple with, die from, lean on, direct at, starve of, struggle to do, die of

3)语法结构

so…that句型;

using“which” to refer to the fact mentioned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sentence.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Cause-effect writing

阅读技巧: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language (理解修饰性语言)

第六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elegant, application, substitute, naturally, confidence, talent, bibl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 approval, specific, latter, critic, qualify, prominent, refine, acquaintance, attractive, impressive, stereotype, extent, confess, carpenter, physicist, nursery, thoughtful, creature, award, objectively, intelligence, quotient, despair, label, determination

2)核心短语

fill out, for better or worse, convey to, attach sth. to sth, even so, turn down, blind date, come up to, press for sth., be ill at ease, free from, be guilty of, take charge of, stick with sth.

3)语法结构

using the -ing participles clause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Using comparisons in one paragraph

阅读技巧:Scanning

第七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overwhelm, spin, title, react, tense, cholesterol, excess, fiber, circuit, worm, pump, attribute, exterior, interior, destructive, perfection, delegate, cycle, emphasis, jam, argument, stir, outlet, physiological, recommend, financial, independent, stimulate, temper, priority, viewpoint, troublesome, politician, deadline, flee

2)核心短语

be out of control, blood pressure, blow one’s top, stir in one’s own juice, blow apart,on one’s trail, cut down, keep sth.in mind,

3)语法结构

“the more…the more…”结构;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aragraph of cause and effect

阅读技巧:Skimming

第八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Formal, poll, resident, compute, consumeristic, accordingly, humanity, ethnic, enroll, salary, kindergarten, elementary, agency, secondary, specialize, corporation, occupation, confine, render, institution, revelation, preferable, civilization, incredible, contribution, artistic, wisdom, weekly, union, cartoon, accumulate, puzzle, conference, intercom, distinguish, classical, frequency

2)核心短语

If only, according to, be well off, at a low, be fond of, be proud of, arrive at, be meant to do, read of, go on strike, in the long run, at a low, send in, be way up

3)语法结构

while句型;

n.+-ly---a.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rgument-fact段落写作

阅读技巧:Identifying the author’s purpose

第九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ambitious, tender, deceive, keen, intermediate, sympathize, refugee, equivalent, corruption, overall, correspond, scatter, considering; margin, relevant, integrate, disabled, meantime, regarding, scope, oblige, undertake, simplify, guarantee, deserve, abundant, exclude, rarely.

2)核心短语

In face of, make sth of sb, pass away, have sth at heart, from sb.’s standpoint,be entitled to, pick up the pieces, take shelter, lap up look forward to, know better, watch out, once and for all, out of touch with; prefer to, time and time again, pay off, in the meantime, with reference to, look at, be obliged to fill up, as a result, tend to.

3)语法结构

not…but…句型

even if…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rgumentation: form a statement to a denial and correction

阅读技巧:Predicting the writer’s idea

第十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bomb, survival, flame, sorrow, ancient, endure, raid, channel, cast, cliff, invade, marshal, surrender, royal, hammer, daylight, historic, radar, siren, wail, agony, crash, spit, commute, suburb, bump, dairy, heroic, resolution, pub ,handful, flock, exhaust, smash, cellar, rescue, underneath, wreck, whichever, decent

2)核心短语

night after night, no matter what, drive sb./sth. off, be sure of sth., in broad daylight, carry on, bring under control, take in, on the air, keep sb.from doing sth., watch for, put out, mark down

3)语法结构

“as though…”结构“whichever…”结构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Paragraphs of 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specific details

阅读技巧: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第三册教学要求

第三册供修读大学英语三级的学生使用,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1) 词汇:领会式掌握42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语法: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3)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4)听的能力: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5)说的能力: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就听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6)写的能力: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能写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7)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能借助词黄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250汉字。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和技能要点

第一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justice, beneath, disguise, pledge, whistle, grasp, faithful, restrain, delivery, pray, merry, long, terror, drain, framework, inspire, upright, rival, parallel, manipulate, hollow, considerate, stretch, elastic, soar, respective, acknowledge.

2)核心短语

work out, pick on, on one’s own, reckon with, call on, track down, revolve around, tell on, get through, in disguise; not much of, speed up, give upon, fall apart, on impulse, come along, mislead sb into doing sth, let go.

3)语法结构

1)复合形容词的构词及意义,a./ad.+v-ed---a.  n.+v-ed.

2) as被用“although”之意时的倒装句,如 Cold as it was, we went out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 structure

阅读技巧:Scanning

第二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moderate, evidence, consume, restrict, remedy, calculate, typical, modify, sufficient, derive, select, interfere, impact, advisable, supplement; imply, exhibit, obstacle, revise, possess, multiply, strengthen, speculate, stem, concentrate, equip, mood, logical, reduction

2)核心短语

go up, at risk, sum up, bounce back, out of breath, derive from, go to zero, up to, take in, throw up, in general, interfere with; benefit from, separate into, in the same way that, apply to, engage in, a succession of, go through, in contrast to, stem from, in response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 addition to, focus on, attribute to lead to  bounce back  in general  up to  take in  at risk  tip over the edge  out of breath  add sth. to  throw up  go up  sum up

3)语法结构

1)介词 to 表示比例,如 the ratio of the adult to children is one to five.

2) n.+-ly---a.表示形容词,如 yearly weekly

3) it 做形式主语的句子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cause and effect

阅读技巧:Facts or opinions

第三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cultivate, suspend,worthwhile, curse, mixture, strain, preliminary, minority,conventional, reform, admission, outlook, attendance, faculty, jail, insult,publicity energetic, intelligence

2)核心短语

see sb./sth. As; prepare sb. for sth.; spread to; be willing to spend sth. on sth./doing sth.; be scheduled to do; over prote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complete with; do one’s utmost; work out; focus on; kind of; in spite of; come to grispwith, distinguish from, be true of fall through, press for, lag behind,in a pinch

3).语法结构

构词方式:

n.+-ic---a. 变为形容词,如 optimist----optimistic 

adj +-ity---n. 变为抽象名词,如 able---ability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examples

阅读技巧:Making predictions

第四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enlighten, approve, assemble, exaggerate, universal, interpretation, inspire, alongside, stretch, herd, liberate, inspect, contract, evolve, recruit, assemble, reputation,independence, destruction, dedicate, comprise, distinctive, distribution, elaborate, commerce

2)核心短语

work on sth., be in love with sb., approve of sth., go head, for sale, come up with, rise to fame, name after sb., save sb./sth. From, go against, run away from, be short for; dress up, show up, keep one’s feet on the ground,  date back to, take off

3)语法结构

It is said that…       

(there is ) no doubt that…

Co+-n./v.---n./v.

Use of absolute structure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time sequence

阅读技巧:Appreciating figurative language

第五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graceful, preceding, decay, secure, drip, pulse, slide, naked, injure, outline, hint,  interval, episode, shallow, privilege, drip, emotion, association,arbitrary, cooperate, intimate, relieve, insert, transparent, phase

2)核心短语

the pit of the stomach, hang around sth., so that, reach for, feel for, turn towards, bend to, make an attempt to do sth., go about doing sth., provide forsth., pick sb. up, pull up a chair, in vain, be confronted with, follow one’s advice, slip one’s mind, chances are that

3)语法结构

v./a.+-th---n.

v./a.+-ure---n.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Dominantimpression supported by specific details

阅读技巧:Understanding idiomatic expressions

第六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detect, wax, withstand, weld, joint, beam, enclose, besides, fasten, rope, extinguish,  handy, resistant, fragment, portable, resistant, precaution, occurrence, vertical, experimental, arrangement; rotate, flourish, retain, permanent, exceed, accelerate, likewise

2)核心短语

watch…for, come out of, after all, at work, in addition to, attach sth.to sth., put out,  turn off, agree on, be busy with, check in, make a difference, in harmony with, form from, take to, be ignorant of, bring about, in accordance with, in terms of

3)语法结构

so that 句型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specific details

阅读技巧:skimming

第七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distribute, bundle, series, interpret, modernize, punctual, export, conquer, classification, spokesman, conservation, maximum, recreation, receptionist, commercial, witness, reverse, evil, amend, bribe, accord, facility, abolish, arrest, propose, vote, discriminate, deputy, regulate, circulate.

2)核心短语

in the interest of, turn out, at times, by name, stem from, on the subject of, expect from, work on, as to, in high gear, put in, drop out, claw one’s way; fight over, end in, live on establish as, appeal for, roll in, vote on, tell of at the expense of , share in, set aside,

3)语法结构

n./ad.+-ward---a./ad.

as if/though 引导的句子(用虚拟语气)

nothing but…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specific details

阅读技巧:Identifying the writer’s purpose

第八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clone, draft, prohibit, relativity, spilt, mount, transplant, intact, resemble, minor,breed, code, phrase, deliberate, specifically, comparable, classify, debate,resume,resign, reproduce, dispose, govern

2)核心短语

succeed in doing sth., work for, as well, within one’s reach, come to life, in the wake of, in the first place, fall into, provide for, break apart, in theory, identical to/with, and so forth, what if, bring into the word, with sth. in mind, get around, refer to, give birth to, under the name of, regardless of, be concerned about, puzzle over, wonder about, make sense, upon reflection, resign one’s self to, view as, stand a chance, at the prospect of,  

3)语法结构

Non-+a./n./v---a./n./v.

Trans-+ a./v./n.----a./v./n. 表示“across”

what if…句型同位语从句    be sure that…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listing

阅读技巧:Identifying the writer’s purpose

第九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verify, bind, division, contest, sting, shield, retire, enforce, invitation, cite, awkward,  edit, forge, dispute, bearing, heap, shed, adequate, optional, undergo, contribute, agenda, migrate, dissolve

2)核心短语

work out, store away, insist on, make no mistake, gain in, make the headlines, call for,  be in line for, under pressure, draw up, send out, take advice, under sb’s nose, argue over,l break out, lead to, end up, serve as, vary from to, to the point, scrape by

3)语法结构

pre- + a./n./v.---a./n./v.

分词短语作状语否定词放在句首用来强调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examples

阅读技巧:predicting the writer’s ideas

第十单元

1.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Hardness, impose, broaden, percentage, tension, suicide, authority, spacecraft, dynamic, drawback, universe, dread, practically, extension, specimen, boom, output, twist, tear, visible, suck, fare, stripe, strap, certificate, emit, routine, prescribe, deduct, install.

2)核心短语

be free with, take to, cruise through, by word of mouth, keep sb up to date with sth, draw upon, to memory of; deduct from, toy with, make one’s way, let alone, run into trouble, tear down, rise to the top, free of, on one’s way, lay siege to

3)语法结构

sub-means“under”“below” or “less important or powerful than”no matter what/who/where…     rather than 连接的句子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写作:comparison and contrast

阅读技巧: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第四册教学要求

第四册供修读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使用,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打好语音语法基础,使在原有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课文:该阶段的教学对10篇A课文的内容进行精讲精练,要求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10篇A课文内容,记住大多数所学单词,短语以及某些表达法。对课文B和C要求学生自学,领会式理解。基本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水平。

2)词汇:领会式掌握3877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600),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中学所掌握的单词和词组包括在内),并具有按照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3)语法: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加强对虚拟语气,长句,复合句的训练,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4)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较高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8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5%的材料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5)听的能力: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不太复杂、生词少、语速为每分钟80--100词的篇幅较长的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6)说的能力:能就教材内容和一般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讨论,能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讨论和发言,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7)写的能力:能在阅读难度与可闻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和摘要、能就一定的滑梯、提纲、表格或图示在半小时内写出近100个词的短文,能写日常应用文(如信函、简历等),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基本通顺。

8)译的能力: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250英语单词。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200汉字。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和技能要点

第一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chase, cruelty, idle, sustain, worship, justify, drown, contaminate, accuse, object, fine, discount, distinct, lest, amuse, furnish, induce, deposit, intent

2)核心短语

participate in, run a risk of, other than, pay for, accuse of, object to, come upon, at one’s worst, at best, end up, throw out, be true to, cool off, pen up, on credit, wipe away, melt away, shrug off, hold up, pave the way for, open the door to, enquire into count upon, make a fuss about; run down; object to; yield to; subject to; be subject to;be subjected to; take offense; in conjunction with; by virtue of

3).语法结构

a.+-ify—v.       n./v.+ry---a.

2.语言技能

阅读技巧: Making inferences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details

第二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collision,betray, execute postpone, immense, spark, temporarily, comic, tramp, applause, comedy, scout, crude, clap, revolt, wicked, cane, quit, pawnbroker, pepper, sport, moustache, coarse, accent, immensely, script, span, rumor, spark, clumsy, cop, memorial; opponent, vote, ambassador, activist, priority, veteran, inherit, colonial, jealous, abuse

2)核心短语

be in rags; for good, trip it up, make up, on purpose, bring about, result in, run for, be tired of,  tear down, in earnest, keep doing, go along, find one’s way into, make up, come down in the world

3)语法结构

n./a.+-ist----n.

v./n./a.+-ism---n.

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if…had + past participle,…would+ have +past participle “It” ued as the formal subject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Distinguish facts from opinions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details

第三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Receipt, convict, thrive, alert, donation, provision, notify, temptation, compensation, roast, paste, certify, pension, fortnight, provision, champion, senator, stack, chat,  gallery, intensity, highlight, dessert, curve, lump

2)核心短语

be supposed to do, get involved in, be expected to do, be entitled to do, account for,   build up, go through, stare at sth., catch up, as though, out of tune, hold up, drum up, lend itself to, convict of, make a fool of sb.

3)语法结构

n.+like---n.

n+ish---n.

n./a.+ian---n

“be V-ed+ to”

Gerunds or infinites as objects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language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examples

第四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telecommunication, boost, utility, optical, diameter, millimeter, spider, access, condense, desperate, dispute, thrive, antique, lick, strategic, scratch, provincial, partially, lease, cruise, persist, guitar, jazz, cassette, catalogue, tutor, feedback,   carrier, tremendously, video, format, dose, segment, correspondent, vacuum,   crucial, alarm, concede

2)核心短语

a parade of, be made of, leap over, push ahead, separate…from…, log on to…,get sth. up, at one’s disposal, keep pace with…, have access to…, come up with…, refer to…, sign up, rely on… ,be of value, be of benefit, hear of, be stuck with, date from, scratch the surface, at one’s disposal, lag behind

3)语法结构

Super-+n./a.---n/a.

auto-+n./v.---n./v.

倍数表达法: “three times as +a.+as”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 in a paragraph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comparison

第五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divorce, widow, commit, embarrassing, reject, cabin, deliberately, inspiration, solitude, hut, nobility, choke, commodity, philosopher, graceful, benign, voluntary, cushion, priest, identical, dilemma, trumpet, vibrate, personality, stale,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holy

2)核心短语

on purpose, cast out, speak highly of, seek out, set forth, stretch out, back up, at length, in line, settle down, for the time being, might as well.

3)语法结构

over-+a./ad./v./n.---a new a./ v./n.

under-+ a./ad./v./n.---a new a. /v./n

“not/never so… as…”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Predicting the writer’s ideas

写作: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comparison

第六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bribery, ethics, negotiation, substantial, license, procedural, exaggerate, competitive, commercial, tackle, bullet, imitate, surrender, impressive,  innocent, debate, specialist, encounter, violence, equivalent, provided, priority, prosperous.

2)核心短语

be accused of doing…, be prepared to do…, be ready to do…, in private, consist of…,throw out,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be in favor, carry out, on the increase, pay up, close a deal, behave oneself, be caught in, be on the take, square with

3)语法结构

fore-+n.---n. with the meaning of “ in front of”

post-+n./a.---new n./a. with the meaning of “after”

e-+ n.---a new n. with the meaning of “electronic”

“it” used as a formal subject to refer to an inf. or a that-clause: It is + a. to do/that-clause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写作: Listing supported by examples

第七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Genetics, remarkable, vary, genes, discount, racially, biased, feature, proteins,   resemble, descend, primitive, genius, myth, fascinate, stimulation, parental, identify,   assess, crucial, prodigy, cultivate, intellectual

2)核心短语

to date, nothing less than, as of, be confronted by…, adapt to, in combination with,   shed new light on, spring up, plenty of , go out of one’s way to do …, pick up, be confined to

3)语法结构

a./n. +-cy---n.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state or quality of”

n. +-ology/-ics---with the meaning of “the study or science of”

“more than” + n./a.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having greater value or importance than sth else”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Distinguish facts from opinions

写作: Scanning

第八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exclusively, automobile, chewing, peer, cautiously, timid, bold, frightening, gatepost,  differ, generously, bribing, guarantee, elbow, depression, halt, civilization, slavery, wrinkle, miracle, treatment, authority, therapy, advertisement, ingredient, abnormal,   prompt, multiply, accelerate, extracts, marine, shrimp, nutritional, demonstrate,  ultimately

2)核心短语

disapprove of, belong to, get off, for instance, have … in common, pour out, attach to, get rid of,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specialize in, peer at, in passing, in that give of sth., disapprove of, at one’s elbow, in the main, prop up, in company with

3)语法结构

de-+v.---new v.

v.+-ee---n. refering to the doer or recipient

use of “mind” and “no”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Distinguish facts from opinions

写作: From specific details to general statement

第九单元

1. 语言知识

1) 核心词汇

Mouse, inspector, individual, violate, recreation, invasion, extraordinary, financial, concession, resort, theme, attendance, competition, legend, prominently, medieval, figure, illustration, delicate, assemble, excess, elaborate, sustain, financial, revenue, reversal, amid, emotionally, preliminary

2)核心短语

Take sb. To court, put sth before sth., forall, come into, so far, in response to, be similar to, in a flash, as well as, believe in, gear up for, warn sb. against…, be superior to, be described as,

3)语法结构

v. +-ance---n.

the prefix “uni-/un-” bearing “one” or “single”;“for all +np”=despite;Use of “rather than”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写作: A general statement supported by details

第十单元

1. 语言知识

1).核心词汇

Cultivate, confine, capacity, sort, application, incorporate, consciousness, trigger, maturity, adaptive, controversial,perspective, recommend, contribution, employee,   intelligence, inflexible, emotional, evolutionary, passion, integrate, perception,  mechanisms, crucial, torture, mismatch, virtually, upbeat, sympathy, conveniently,ingredient

2)核心短语

aim at, think of … as,  take note, set aside, nothing less than, amount to, substitute for, break out, depend on

3)语法结构

multy-+n./a.---n./a.

semi-+a./n.---a./n. with the meaning of “exactly half” or “partly but not completely”“so…that…”

2.语言技能(写作与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 Skimming;写作: A list of points supported by details

 

制订部门: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外语系

 

执笔:寇新智                    2012年11月

 

审阅:张惠玲                    2012年12月

 

审批:王正良                    2012年12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系公共课教研室

开课对象:非计算机本科专业

课    时:54学时,其中讲授的学时数36,上机的学时数18。

选定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郭晔,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参 考 书:计算机文化基础,蒋加伏,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6。

 

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发展应用、系统组成、信息表示;Windows XP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2003文字处理和Excel2003电子表格设计软件和Powerpion2003幻灯片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Internet的有关概述及使用;数据库基础性、概念性知识等。

教学目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要有全面的认识,学会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基本操作,能自主地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与其相关的任务,以“实用、实训、实战”为教学手段,以够用为界限,以学会基本操作为主要目标。通过“三实”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应用计算机用于学习、工作。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1

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

4

2

 

 

 

 

6

 

2

Windows操作系统

4

2

 

 

 

 

6

 

3

文字处理软件Word

6

4

 

 

 

 

10

 

4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6

4

 

 

 

 

10

 

5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6

2

 

 

 

 

8

 

6

计算机网络基础

3

1

 

 

 

 

4

 

7

多媒体技术基础

3

1

 

 

 

 

4

 

8

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3的使用

4

2

 

 

 

 

6

 

合计

 

36

18

 

 

 

 

54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 (4学时)

教学要求:

(一)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常用的数制转换方法,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法、字符编码的基本知识等;

(三)基本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了解微机硬件安装常识;

(四)基本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五)微机系统基本配置,主机与外设的连接,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微机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六)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种类、特点、防治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教学内容:

一、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二、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

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四、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五、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六、计算机系统安全与计算机病毒

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4学时)

教学要求:

(一)要求学生了解WindowsXP的基本特点及启动与退出

(二)能熟练掌握鼠标、键盘、窗口、菜单、对话框等操作

(三)能熟练掌握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

(四)了解控制面板的组成及使用

(五)了解附件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六)了解打印机、扫描仪的安装、设置和使用

教学内容:

一、中文WindowsXP的介绍

二、WindowsXP窗口

三、资源管理器的操作

四、磁盘操作

五、任务栏及桌面的设置

六、控制面板的使用

七、画图、写字板及其他附件的使用

八、打印机、扫描仪的安装、设置和使用

九、使用辅助功能

第三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6学时)

教学要求:

(一)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二)熟悉窗口组成

(三)熟练掌握文档的新建、打开、保存方法

(四)熟练掌握文本的输入、编辑方法,实现页面排版

(五)熟练掌握文本的字符格式化、段落格式化编排操作

(六)熟练掌握表格的创建方法、表格的编辑修改、简单的数据计算

(七)理解Word页面排版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

(八)掌握多种插入图片的方法、图片的编辑修改方式和自动图文集的使用

教学内容:

一、中文Word2003介绍

二、 文档的创建与编辑

三、排版文档

四、页面的设置与打印

五、表格的制作

六、自动图文集的使用

七、插入图形和艺术字

八、绘制图形

九、使用模板与样式

十、邮件合并

第四章  电子表格软件Excel(6学时)

教学要求:

(一)掌握Excel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二)熟悉Excel 2003窗口组成

(三)理解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

(四)熟练掌握工作簿的新建、打开、保存方法

(五)熟练掌握工作表的数据编辑及格式化操作

(六)熟练掌握工作表的公式及函数的使用操作

(八)熟练掌握工作表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方法

(九)理解图表的概念,掌握图表的创建与编辑操作

教学内容:

一、Excel2003介绍

二、工作簿、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新建工作表、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复制、删除、重命名等;

三、单元格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编辑和统计,函数和公式的使用等

四、Excel 2003的窗口操作:排列窗口、分割窗口、冻结窗口等;

五、Excel 2003的图表操作:利用有效数据,建立图表、编辑图表等;

六、数据的格式化,数据列表(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分级显示等)。

第五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6学时)

教学要求:

(一)掌握PowerPoint 2000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二)熟悉PowerPoint 2000窗口组成

(三)理解掌握幻灯片的基本概念

(四)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新建、打开、保存方法

(五)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管理、美化、修改操作

(六)熟悉PowerPoint 2000的视图种类及其每种视图下的幻灯片操作

(七)熟练掌握幻灯片的删除、复制、移动、插入等操作步骤

(八)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方法

(九)熟练掌握幻灯片放映方式、效果设置与切换的操作方法

(十)熟练使用幻灯片母版

(十一)熟练掌握在幻灯片中创建各种超链接

(十二)熟悉如何把幻灯片转化成Word文档

教学内容:

一、PowerPoint2003介绍

二、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的创建和保存

三、演示文稿文字的插入、修改、删除、选定、移动、复制、查找、替换、隐藏

四、幻灯片次序的更改、项目的升降级

五、文本、段落的格式化,幻灯片版式

六、幻灯片母版的修改,设计模板的使用、项目符号的设置,编号的设置

七、背景的设置,配色方案的设置

八、PowerPoint 2003的图文处理:在幻灯片中使用文本框、图形、图表、表格、图片、艺术字等,添加特殊效果

九、当前演示文稿中超级链接的创建与编辑

第六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3学时)

教学要求:

(一)基本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地使用电子邮件和网页浏览器的能力;

(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分类、拓扑结构和体系结构,OSI/RM;

(三)了解局域网的基本概念、组成,传输介质和网络互联设备;

(四)了解接入Internet的基本方法,TCP/IP协议,域名和IP地址,Internet的基本服务(WWW、FTP、E-mail、Telnet)和常见的扩展服务;

(五)熟练掌握OutLook Express软件的使用,Internet Explorer软件的使用。

教学内容: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产生和发展、功能、基本构成、分类、网络的体系结构

二、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三、TCP/IP体系结构

四、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设备:传输介质、网卡、集线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关

五、Internet的网络结构和地址

六、Internet的接入方式

七、局域网连接

八、资源共享和访问方法

九、浏览和搜索WWW信息

十、收发电子邮件

十一、文件传输方法

第七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3学时)

教学要求:

(一)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

(二)了解多媒体系统的软、硬件组成

(三)了解常用多媒体工具软件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四)掌握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收集和处理

(五)掌握多媒体系统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概述

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

三、多媒体素材的编辑与制作

四、多媒体应用系统创作工具

第八章  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使用(4学时)

教学要求:

(一)能熟练掌握利用FrontPage2003软件制作网页。

(二)学会利用FrontPage2003软件制作一个小型静态网站。

教学内容:

一、站点及HTML文档的创建和保存

二、FrontPage 2003的文本操作:设置文本格式、设置段落及编号等

三、FrontPage 2003的图像操作:插入图片、设置图片外观、设置热点

四、FrontPage 2003的表格操作:插入表格、设置表格属性、设置单元格属性、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单元格的插入与删除、表格的综合布局

五、FrontPage 2003的表单操作:插入表单及表单中的对象、设置表单及表单对象属性

六、FrontPage 2003的框架操作:插入框架、设置框架属性、文本编辑、建立链接

七、FrontPage 2003的超链接操作:设置图片属性、插入及命名书签、设置超链接

八、FrontPage 2003的动态效果制作:设置滚动字幕、设置动态效果、设置屏幕提示、设置网页过渡效果等

九、FrontPage2003的综合运用(网页基本属性的设置、网页组件的插入及设置、网页元素在网页中的定位和设置等)

 

制订部门:计算机科学系

 

执笔:张  燕                     2013年1月

 

审阅:卢  琼                     2013年4月

 

审批:樊景博                     2013年6月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字的输入,Window操作系统,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及网络应用与Internet基础操作,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要求:本实验课程要求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一些常用的外部设备;熟悉Microsoft Excel 工作表的使用;熟悉文字录入,掌握Word2003, Powerpoint2003等常用软件的使用;常用多媒体软件的应用;通过实践熟悉Internet的常用操作,并利用FrontPage能够制作简单的静态网页。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计算机基础练习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键盘布局和基本指法;文字录入的基本操作;简单的上网搜索信息。

基础

全班

2

Windows基本操作

2

Windows平台,包括Windows桌面,窗口,菜单和对话框的操作,鼠标器的作用和常用操作;Windows的文件管理,Windows中的任务管理,控制面板与环境设置。

基础

全班

3

Word基本操作

4

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本概念和Word的基本操作,包括编辑文档,设置字符,段落格式,修改界面外观等概念和操作方法;利用word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绘制图表和综合排版练习。

基础

全班

4

Excel基本操作

4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和Excel的启动.Excel的界面组成;创建工作簿,工作表和编辑工作表.使用公式和函数等;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实现数据管理和图表制作等;综合Excel知识解决实际数理问题。

基础

全班

5

PowerPoint基本操作

2

Power point的基本概念;利用Power point制作报告演示文稿;利用PowerPoint制作个人MTV。

基础

全班

6

网络基本操作

1

网络的概念和网络的构成;Internet的使用方法、IP地址的设定;网络资源共享、邮件的操作方法;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基础

全班

7

多媒体软件基本操作

1

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计算机声音处理的基本知识;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基础知识,Photoshop的工作界面,Photoshop的图层和通道的应用.Photoshop滤镜的应用。

基础

全班

8

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2

使用创建自己的网页;在网上申请一个网页免费空间,将完成的网页发送到这个网页空间中,供其他Internet网络用户访问。

基础

全班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计算机

50

3

 

 

四、实验说

课程总学分

0.5

实验学时数(学时)

18

实验项目数(个)

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实验类别

日常考核c操作技能考核√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c  面试c

考核方式

成绩由实验操作组成。操作成绩由任课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评量,在该实验总成绩中占100%。

适用专业: 非计算机本科专业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郭晔,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制订部门:计算机科学系

 

执笔:张  燕                     2013年1月

 

审阅:卢  琼                     2013年4月

 

审批:樊景博                     2013年6月

 

 

 

 

 

 

        

 

 

 

 

 

 

 

 

 

 

 

 

 

 

 

 

 

 

 

《教师表达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订   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教师表达技能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中文系语言学与教师表达技能教研室

开课对象:师范专业本科

课    时:36学时(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26学时)

选定教材:《教师口语》,高等院校(本专科)通用教材(试用本) 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

参 考 书:

1.《教师口才训练教程》,路玉才、张海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教师口才训练教程》,赖华强、杨国强,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教师口语--表述与训练》,孟庆惠、刘伯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新编教师口语》,马芝兰、段曹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李长青、刘晓亮,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

6.《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李跃、杨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课程概述:《教师表达技能》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一般口语交际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师范类各专业学生口语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必修课。开设《教师表达技能》课程,是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需要;是我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提高未来教师的口语表达水平,乃至提高全民族的口语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学科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组成。普通话训练是前提,贯穿课程始终;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能力的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一般口语交际训练的深化和提高,是师范生首要的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培养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并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初步掌握运用教师职业语言进行教学的基本技能,并能对中小学生口语和幼儿的口语进行指导,以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语言素质。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践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1

1

 

 

 

 

2

 

上 编  普通话训练

 

 

普通话语音查缺补漏及检测(声、韵、调、音变)

 

4

 

 

 

 

4

中文专业2学时

 

发声技能训练

1

1

 

 

 

 

2

中           编

 

第一章

朗读技能训练及检测

2

4

 

 

 

 

6

 

第二章

听话技能训练及检测

1

1

 

 

 

 

2

 

第三章

说话技能训练及检测

2

4

 

 

 

 

6

 

第四章

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

 

2

 

 

 

 

4

 

检  测

1.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

2.口语交际技巧现场模拟

 

2

 

 

 

 

2

中文专业4学时

下          编

第一章

教师职业口语的要求和基本技能训练

1

1

 

 

 

 

2

 

第二章

教学口语训练与赏析

1

1

 

 

 

 

2

 

第三章

教育口语训练

1

1

 

 

 

 

2

 

第四章

教师其他工作口语训练  

 

1

 

 

 

 

1

 

第五章

教师口语艺术

 

1

 

 

 

 

1

 

检  测

教师职业口语水平检测(片段练习、现场模拟)

 

2

 

 

 

 

 

口试

 

各章节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师表达技能》的性质、意义、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重点掌握技能训练课的指导思想及遵循的原则。同时,初步建立学生语音档案。

教学内容:

一、开设教师表达技能训练课的重要意义、内容及训练方法介绍

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说明

三、通过“自我介绍”,建立学生语音档案

上编

普通话训练(4学时,中文专业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发音器官和发音原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重点掌握普通话声、韵、调和语流音变,用普通话表达时,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具有一定方言辨正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声母训练

二、韵母训练

三、声调训练

四,语流音变训练

五、科学发声训练

六、语音部分查缺补漏

中编   

第一章  朗读技能训练(6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朗读训练和教师口语的密切关系,了解正确的朗读方式,重点是通过朗读“四要素”能力培养,学会运用朗读的多种技能技巧,以提高有声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 

一、朗读训练和教师口语的关系

二、朗读技能技巧训练。(朗读四要素的强化训练)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60篇朗读作品导读展示

第二章  听话技能训练(2学时)

教学要求:明确听话的重要性,掌握听话要领,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力作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并具有较强的听话辨析和组合能力。

教学内容:

一、听话的方法与技巧点拨(重点领会并运用“反应”与“反射”等技巧)

二、听话能力的综合训练(听记、听辨、听测、听话组合力)

三、听话能力的专题训练(现场模拟训练)

第三章  说话技能训练(6学时)

教学要求:明确说话的重要性,坚持由浅入深、由分解到综合的训练原则,掌握多种口语表达形式的特点、要求和技巧,基本作到思路清晰、表意准确、态势得体、善于应变。

教学内容:

一、凭借文字材料的口语表达训练

(一)复述训练(要求、技巧、分组练习)

(二)描述训练(讲故事技巧)

(三)解说训练(技巧展示)

(四)评述训练(范例赏析,练习)

(五)命题演讲训练(略讲)

二、不凭借文字材料的口语表达训练

(一)交谈训练(语言名片设计、情景模拟等,重在对交谈技巧的掌握)

(二)即兴演讲训练(理查德结构精选模式欣赏与练习)

(三)论辩训练(策划比赛活动)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中50个说话题目训练(分类、示范、展示)

第四章  口语交际的相关技能训练(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态势语运用的要领,初步养成态势语运用的良好习惯;掌握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和交际中心理沟通的方法,提高口语交际水平;通过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交际的质量。

教学内容:

一、态势语技能训练(身姿语、手势语、目光语、表情语、服饰语等)

二、口语交际中的心理素质训练

三、口语交际中的思维训练

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1学时,中文专业2学时)

口语交际技巧现场模拟(1学时,中文专业2学时)

下编  

第一章  教师职业口语的要求和基本技能训练(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教师职业口语的基本技能,能运用语音的多种表达技能技巧和口语修辞手段,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等任务,并预防教师口语病。

教学内容:

一、教师职业口语的要求

二、语音在教师口语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育教学语境常用修辞方式训练

四、教师口语语病探源

第二章  教学口语训练及赏析(2学时)

教学要求:把握教学口语的特点和要求,认真进行教学口语表达方式的综合训练,把握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一、教学口语的特点和要求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技能训练(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过渡语、小结语)

三、教学口语表达方式训练

四、教学口语的运用(范例、设计、展示)

第三章  教育口语训练(2学时)

教学要求:认识教育口语的性质、特点、要求和运用原则,通过训练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口语的基本技能技巧。

教学内容:

一、教育口语的特点

二、常用教育口语基本技能训练

三、教育口语的运用

第四章  教师其他工作口语训练(1学时)

教学要求:认识教师其他工作口语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了解并初步掌握教师在教育、教学外的工作环境中口语运用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

一、教师其他工作口语运用的基本原则

二、教师对不同工作对象的口语运用训练

三、教师在不同工作场合的口语运用训练

第五章  教师口语艺术(1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教师口语艺术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教师口语的艺术技巧;初步具备赏析优秀教师的口语艺术风格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教师口语艺术的主要特征

二、教师口语的艺术技巧

三、教师口语艺术风格赏析

教师职业口语水平检测(片段练习、现场模拟)(2学时)

说    明

1.教学方法上,本课程为技能课,实践性较强,理论讲授1/3,实地训练2/3,因此本大纲应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结合起来使用。

2.教学内容上,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已学过现代汉语,其中的语音部分与本课程第一章重合,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并报系教学主管部门备案。

3.本课程作业以学生口语练习为主,课内导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4.由于本课程的性质不同,为保证教学效果,每班学生应控制在40人以内。

5.考试与考核本课程以口试为主,兼顾平时语言表现,实行“阶段性阶梯式”考核:语音面貌(30%):声韵调、语流音变等(第2—3周检测);朗读检测(30%):主要考察其语音面貌及朗读技能技巧(第4—6周检测);说话检测(40%):单项多项说话、说话及相关技巧综合运用(第17—18周)。

 

制订部门:中文系

 

执笔:杨  莉                    2013年6月

 

审阅:王三敏                     2013年8月

 

审批:黄元英                     2013年8月

《教师书写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教师书写技能》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国画教研室

开课对象:教育类专业

课    时:18学时

选定教材:《书法》,欧阳中石,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 考 书:《书法教程》, 赵子江 ,张达煜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概述:学习教师书写技能,是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书法的优良传统,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技法掌握的难易程度出发,本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以毛笔字书写为主,与硬笔字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师范类学生的书写水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更大大贡献。

教学目的:通过9课时的理论教学与9课时的技能训练,使师范类学生了解一定的传统书法常识和掌握一定的规范字书写的能力。

 

学时分配:

章节

主  要  内  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践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基本笔画训练

2

2

 

 

 

4

 

第二章

结构与偏旁部首训练

6

6

 

 

 

12

 

第三章

章法训练

1

1

 

 

 

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基本笔画训练(4学时)

一、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传统毛笔字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二、教学内容:

1、理论讲解及示例                 2学时

2、实践练习                       2学时

三、教学要点:

1、用笔方法,要领及应注意的问题。

2、点、横、竖、撇、捺、勾、挑、提的写法及运用。

第二章  结构与偏旁部首训练(1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对汉字的结构分析,掌握不同结构汉字的书写技能。

2、针对不同特点的字合理处理其结体上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1、理论                          6学时

2、实践练习                      6学时

三、教学要点:

独体字、左右(左中右)结构、上下(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偏旁部首

第三章:章法训练                                          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书法的基本章法。

2、了解常用实用文体的基本章法。

二、教学内容:

1、理论                1学时

2、实践                1学时

三、教学要点:

教师板书的设计与运用。

 

说明:平时成绩占20%,专业技能考试考查成绩占80%。

 

制订部门:艺术系

 

执笔:张长林                     2013年6月

 

审阅:袁志正                     2013年6月

 

审批:李世鹏                     2013年6月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2年制定,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系 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四年制师范类本科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心理学,但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 考 书

1.普通心理学,叶奕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艾森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普通心理学,张履祥,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6.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7.普通心理学,曹日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9.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进行教师专业学习的基础,是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了解学生发展特点与规律,并顺应学生发展需要,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的前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并形成良好心理素养,能够初步运用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特别是教育教学中的心理现象,掌握心理的一些基本规律并将其和教育教学建立联系,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服务。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心理发展与教育

3

 

 

 

 

 

3

 

第二章

中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特点与教育教学

4

 

 

 

 

 

4

 

第三章

中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特点与教育

3

 

 

 

 

 

3

 

第四章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与教育

4

 

 

 

 

 

4

 

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的特点与教育

4

 

 

 

 

 

4

 

第六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3

 

 

 

 

 

3

 

第七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4

 

 

 

 

 

4

 

第八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4

 

 

 

 

 

4

 

第九章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4

 

 

 

 

 

4

 

第十章

学习动机

3

 

 

 

 

 

3

 

注:讨论、习题及其他由各教师随机调整。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时)

教学要求: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的本质

1.理解心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对心理与脑的关系形成清晰概念,并纠正日常形成有关错误观念。

(二)心理学概述

1.理解心理学的概念,及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2.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3.理解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的重要意义。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

1.理解心理发展的概念。

2.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

3.了解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要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与脑的关系。

二、心理学概述

教学要点: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各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

三、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点: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规律。

第二章 中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特点与教育教学(4学时)

教学要求:

(一)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教育

1.理解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和注意的规律。

2.掌握中学生注意的特点。

3.了解中学生注意的培养措施。

(二)中学生感知的发展与教育

1.理解感知的概念,和感知的规律。

2.掌握中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3.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措施。

(三)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1.理解记忆的概念,了解记忆的构成。

2.理解识记过程和遗忘过程的规律。

3.掌握学生记忆培养的方法和技能。

(四)中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发展的特点及教学

1.理解注意规律及教学的适应性。

2.理解感知规律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3.掌握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的技能。

教学内容:

一、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点:注意的概念;注意的规律;中学生注意的特点。

二、中学生感知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点:感知的概念;感知的规律;中学生感知的特点。

三、中学生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点:记忆的概念;识记过程的规律;遗忘的规律。

四、中学生注意、感知、记忆发展的特点及教学

教学要点:注意规律与教学组织;感知规律与教学组织;记忆规律与教学组织。

第三章 中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特点与教育(3小时)

教学要求:

(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1.理解思维的概念,了解思维的品质和形式,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和影响因素。

2.掌握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

(二)中学生想象的发展与教育

1.理解想象的概念,了解想象的种类。

2.掌握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了解培养中学生想象能力的措施。

教学内容:

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点:思维的概念;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及影响因素;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想象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点:想象的概念;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与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

(一)情绪情感概述

1.理解情绪情感的定义,了解情绪情感的功能和分类。

2.理解情绪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与教育

1.了解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掌握中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措施。

教学内容:

一、情绪情感概述

教学要点: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的功能;情感的分类。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与教育

教学要点: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智力的培养。

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的特点与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

(一)个性概述

1.理解个性的概念和特征。了解个性的结构。

2.理解气质、能力和性格的概念。了解个性各方面的差异与教育的关系

(二)中学生个性的特点与教育

1.了解中学生气质、能力和性格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掌握根据中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培养良好个性的措施。

教学内容:

一、个性概述

教学要点:个性的概念和特征;个性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二、中学生个性的特点与教育

教学要点:中学生气质、能力、性格的发展特点;良好个性培养的措施。

第六章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3学时)

教学要求:

(一)品德的概述

1.理解品德实质,了解品德的心理结构。

2理解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了解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1.理解中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发展的特点。

2.能根据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学内容:

一、品德的概述

教学要点:品德的实质;品德形成的理论;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教学要点: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品德的培养。

第七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

(一)心理健康概述

1.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2.掌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了解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2.掌握心理问题的分类。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了解中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2.掌握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心理健康概述

教学要点:心理健康的概念;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教学要点: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性心理问题、网络依赖问题等的表现及矫正。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要点:心理辅导的途径;心理辅导的方法。

第八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4学时)

教学要求:

(一)知识的学习

1.了解知识的概念和知识的分类。

2.掌握知识学习的类型。

3.知道知识的获得、理解、保持和应用各环节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能提出知识学习各环节的有效促进措施。

(二)技能的学习

1.理解技能的概念,了解技能与知识的关系,掌握几种常见的技能分类。

2.知道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心理特点,能提出技能形成各环节中的有效促进措施。

教学内容:

一、知识的学习

教学要点:知识的分类;知识学习的环节;有效促进知识学习的措施。

二、技能的学习

教学要点:技能的概念;技能形成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有效促进技能形成的措施。

第九章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4学时)

教学要求:

(一)学习策略

1.了解学习策略的概念,掌握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并对每种策略能进行科学评价。

2.了解中学生学习策略发展的情况,掌握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二)学习迁移

1.理解学习迁移的概念,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掌握各个学习迁移理论及其观点。

2.了解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发展情况,掌握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

一、学习策略

教学要点:典型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运用和评价;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二、学习迁移

教学要点:学习迁移的概念;古典的学习迁移理论;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第十章 学习动机(3学时)

教学要求:

(一)学习动机概述

1.了解动机的概念,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掌握学习动机的理论。

(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时

1.了解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掌握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习动机概述

教学要点:学习动机的概念;常见的学习动机的理论。

二、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教学要点: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制订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系

 

执笔:陈红艳                     2013年4月

 

审阅:陈红艳                     2013年4月

 

审批:杨增强                     2013年4月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教育学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系 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四年制师范类本科专业

课    时:54学时

选定教材:教育学,李帅军,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 考 书

1.普通教育学,刘艺农、李尊贤、梁崇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新编教育学教程,叶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学原理,成有信,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4.教育学原理,王道俊扈中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教育学,丁锦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课程概述

教育学是针对师范类二年级学生开设,使他们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学习一些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本课程共包括十三章的内容,涉及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学与课程论、德育论、教育管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五大模块。注重理论的学习,同时在教育经验和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教育技能。本课程既以心理学为基础,又对各科教学论的学习起到奠基的作用,所以是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基础上,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养成教育爱好,对未来的职业增强了解和向往,培养职业热情,能运用教育学的理论分析评价教育现象进而解决教育问题,并为学习各科教学论奠定基础,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好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教育及教育学

3

 

 

 

 

 

3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4

 

 

 

 

 

4

 

第三章

教育目的

4

 

 

 

 

 

4

 

第四章

教育制度

4

 

 

 

 

 

4

 

第五章

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

4

 

 

 

 

 

4

 

第六章

教学理论

5

 

 

 

 

 

5

 

第七章

教学实践

5

 

 

 

 

 

5

 

第八章

课程

4

 

 

 

 

 

4

 

第九章

德育理论

5

 

 

 

 

 

5

 

第十章

德育实践

5

 

 

 

 

 

5

 

第十一章

班级管理

4

 

 

 

 

 

4

 

第十二章

教育环境

4

 

 

 

 

 

4

 

第十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

3

 

 

 

 

 

3

 

注:讨论、习题及其他由各教师随机调整。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3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发展

1.理解并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

2.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学会正确判断各学说的优缺点。掌握教育发展的过程及各阶段发展的背景、代表事件、特征。

3.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学的概念。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内容体系

2.了解教育学产生发展的几个阶段,理解几对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区别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掌握教育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贡献。

3.理解并掌握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4.理解学习研究教育学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发展

教学要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学说;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要点: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4学时)

教学要求: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理解并掌握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以正确解释。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1.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及内容。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几个因素。

3.理解并掌握人的发展的特征及其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学要点: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学要点:人的发展的概念;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

第三章  教育目的(4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育目的概述

1.了解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和功能,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1.了解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提出的历史过程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2.掌握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以及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应注意的问题。

3.了解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

1.了解素质教育的背景。

2.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

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学要点: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及教育内容

教学要点: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教育内容的构成及各构成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三、素质教育

教学要点:素质教育的背景;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4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育制度概述

1.了解教育制度的三个层次。

2.理解并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制定依据。

(二)我国现代学制

1.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和演变的历史,掌握其中几个重要的学制及其在我国学制中的地位。

2.掌握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

(三)义务教育

1.理解义务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概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3.掌握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概况及历史经验。

(四)国内外学制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了解我国学制改革情况,掌握学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学制。

2.掌握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

3.了解国内外学制改革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教学要点: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依据。

二、我国现代学制

教学要点: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和演变的历史;我国现代学制的构成。

三、义务教育

教学要点:义务教育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和世界各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

一、国内外学制改革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要点:国内外学制改革的发展趋势;终身教育。

第五章  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4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师

1.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社会作用和社会地位。

2.理解并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

3.掌握教师的职业素养。

(二)学生

1.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

2.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三)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的内容和作用。

2.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特点。

3.掌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技能。

教学内容:

一、教师

教学要点: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素养。

二、学生

教学要点:学生的本质属性;现代学生的特点。

三、师生关系

教学要点: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六章  教学理论(5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概述

1.了解教学的意义及其任务。

2.理解并掌握教学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理解教学过程的本质及特点。

2.理解并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原则

1.了解教学原则的概念、制定依据及历史概述。

2.掌握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一、教学概述。

教学要点:教学的定义;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原则

教学要点:教学原则的制定依据;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第七章 教学实践(5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方法

1.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指导思想。

2.理解教学方法的制约因素及其选择。

3.掌握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4.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组织形式

1.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意义。

2.掌握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并了解其他教学辅助组织形式。

(三)教学模式

1.了解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结构、特点。

2.掌握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3.了解国外有影响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了解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环节。

2.初步掌握备课、上课等教学各环节的技能。

教学内容:

一、教学方法

教学要点:教学方法的概念;制约因素及其选择;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要点: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优缺点;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三、教学模式

教学要点: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结构;国外有影响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要点: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的名称及基本技能。

第八章  课程(4学时)

教学要求:

(一)课程概述 

1.理解课程的概念。

2.了解课程的类型及理论。

(二)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其发展。

2、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3、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

教学内容:

一、课程概述

教学要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分类;课程理论。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学要点:新课改的背景;新课改的内容和特点。

第九章  德育理论(5学时)

教学要求:

(一)德育概述

1.理解德育的概念,及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理解德育的功能。

3.了解德育的目标与内容,掌握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

(二)德育过程

1.了解德育过程的涵义、矛盾及其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2.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3.掌握德育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一、德育概述

教学要点:德育的概念;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和目标。

二、德育过程

教学要点: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原则。

第十章  德育实践(5学时)

教学要求:

(一)德育的途径

1.掌握思想教育的途径及其各自在德育中的地位。

2.初步掌握几种途径的使用技能。

(二)德育的方法

1.掌握德育常用的方法。

2.初步掌握德育常用方法中主要方法的使用技能。

3.理解德育的方法与原则之间的关系。

4.了解德育方法改革的动态。

(三)德育评价

1.了解德育评价的概念和德育评价的功能,掌握评价的内容

2.掌握德育评价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德育的途径

教学要点:德育途径名称、地位;德育途径的使用。

二、德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要点:德育常用方法的名称及使用;德育方法的改革动态。

三、德育评价

教学要点:德育评价的内容;德育常用的评价方法名称、运用及优缺点。

第十一章  班级管理(4学时)

教学要求: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1.理解并掌握班级和班主任的概念。

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3.了解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4.掌握班主任的素养并能将之与教师的职业素养相联系。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六方面的内容。

2.初步形成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能。

3.理解班集体的概念并能正确将之与班级的概念予以区分。

4.初步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技能。

5.深入了解班主任工作内容的其他方面。

教学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教学要点: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工作意义及班主任的素养。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要点:班级、班集体的概念;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第十二章  教育环境(4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育环境概述

1.理解教育环境的概念及其内容。

2.掌握教育环境的作用特点。

3.了解教育环境的意义。

(二)各种教育环境的作用及建设

1.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要求。

2.了解社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社会教育的途径、方式和基本要求。

3.理解学校教育的作用及学校教育的建设。

(三)教育环境的整合与优化                  2学时

1.理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的意义

2.初步掌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的方式方法。

3.了解三结合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一、教育环境概述

教学要点:教育环境的概念;教育环境的作用特点。

二、教育环境的作用及建设

教学要点:家庭教育环境的特点及基本要求;大众媒体的影响及媒介素质教育。

三、教育环境的整合与优化

教学要点:教育合力建设的意义;家校联合的方式;学校内部各种力量整合的方式。

第十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3学时)

教学要求: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3.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

1.理解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

2.掌握选择研究课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策略并初步形成选择课题的技能。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名称。

2.初步掌握正确选择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技能。

3.能正确运用至少两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四)教育科研资料分析与成果表述

1.了解资料分析的几种角度。

2.了解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结构。

3。能正确运用表述类型中的一个表述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教学要点: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

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选择

教学要点: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科研的一般步骤和基本策略。

三、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教学要点:观察法,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具体运用。

四、教育科研资料的分析与成果表述。

教学要点:研究成果表述的几种类型及各自的结构。研究成果表述的技能。

 

制订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系

 

执笔:陈红艳                     2013年4月

 

审阅:陈红艳                     2013年4月

 

审批:杨增强                     2013年4月

 

 

 

 

 

 

 

 

 

 

 

 

 

 

 

 

 

 

 

《教育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 Educ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开课对象:全校师范、兼师范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课    时:18学时

选定教材:《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张乐天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 考 书:

1.《中小学法律问题分析》(理论篇),褚宏启,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年。

2.《中小学法律问题分析》(案例篇),褚宏启,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年。

3.《依法治教案例评析》,杜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吴志宏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课程概述:《教育政策法规》是针对所有师范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获得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fazhi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涉及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学校的法律地位,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法律救济制度以及学校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现行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增强教育法治fa'zhi观念,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时分配:


章  节

主 要 内 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教育政策概述

 

 

 

 

 

 

第二章

教育法规概述

 

 

 

 

 

第三章

教育行政机关

 

 

 

 

 

 

第四章

学校

1

 

1

 

 

 

2

 

第五章

教师

2

 

 

 

 

 

2

 

第六章

学生

1

 

1

 

 

 

2

 

第七章

教育法律救济

1

 

1

 

 

 

2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中的有关法律问题

2

 

2

 

 

 

4

 

合  计

 

12

 

6

 

 

 

18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教育政策概述(2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教育政策的概念,认识教育政策在国家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国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与特征。了解与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制定的程序。了解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过程。了解我国教育基本政策的历史及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政策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育政策的涵义、地位

二、教育政策的功能

三、我国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

四、我国教育政策的特征

第二节  教育政策的制定

一、影响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

二、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制定机构

三、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序

四、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第三节 教育政策的执行

一、教育政策执行的涵义和意义

二、教育政策执行的基本步骤

三、教育政策执行的手段

第四节 我国教育政策概况

一、我国教育基本政策的历史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

四、我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政策

第二章   教育法规概述(1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教育法的涵义;掌握教育法的表现形式,教育法的层级及效力;了解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法的概念

一、教育法的涵义

二、教育法的特点

三、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

四、教育法的渊源与体系

第二节  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概述

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三、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四、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三章   教育行政机关(2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教育行政机关的涵义及其法律地位,理解教育行政行为的涵义、分类、种类,理解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划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关概述

一、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

二、教育行政行为

第二节  教育行政机关的职权

一、教育行政职权的产生

二、教育行政职权的渊源

三、教育行政职权的内容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关的责任

一、教育行政责任的涵义与特征

二、教育行政责任的构成与种类

第四章   学  校(1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法律地位,掌握学校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理解学校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校的法律地位概述

一、学校的法律地位

二、学校法人的特点

三、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一、学校的基本权利

二、学校的基本义务

第三节 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

一、学校内部领导体制

二、学校内部组织机构

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第五章   教  师(2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法律地位,掌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国家教师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教师法简介

二、对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认识

三、我国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

第二节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

第三节  国家教师制度

一、教师资格制度

二、教师职务制度

三、教师聘任制度

第六章   学  生(1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学生的法律地位,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掌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及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生的法律地位

一、学生的法律地位的涵义

二、学生法律主体地位的演变与确立

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生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三、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

第七章   教育法律救济(1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教育法律救济的涵义、作用和途径,理解并掌握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理解有关教育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一、教育法律救济的概念

二、教育法律救济的作用

三、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

第二节  教育申诉制度

一、申诉制度概述

二、教师申诉制度

三、学生申诉制度

第三节 有关教育的行政复议概述

一、教育行政复议的涵义

二、教育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三、教育行政复议的管辖

四、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

第四节  教育的行政诉讼

一、教育行政诉讼的涵义

二、教育行政诉讼的原则

三、教育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四、教育的行政诉讼管辖

五、教育行政诉讼程序

第八章   学校管理中有关法律问题(2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义务教育中法律责任的主体及归责形式,了解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刑事法律问题性质,理解并掌握学校管理中的民事法律问题,行政法律问题和刑事法律问题 ,了解学校事故的含义及过错分析,掌握处理学校事故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

一、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的涵义

二、义务教育中的法律责任的种类

三、义务教育中法律责任的认定

第二节 学校管理中的民事法律问题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

二、民事权利主体与学生的监护问题

三、民事权利与民事侵权责任

第三节  学校事故的处理

一、学校事故的涵义

二、学校事故的归因分析

三、学校事故的赔偿责任

四、学校事故的预防

第四节   学校管理中的刑事法律问题

一、学校管理中常见的职务犯罪

二、教师犯罪问题

三、学生犯罪问题

第五节 学校管理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一、教育经费核拨、使用不当的法律问题

二、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问题

三、乱摊派的法律责任问题

四、在招生中徇私舞弊的法律责任问题

五、忽视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的法律责任问题

 

说  明

1、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2012年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针对本科学生的实际,按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撰写的。规定了本门课程总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2,实践学时6。

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制订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执笔:武晓婕                     2013年5月

 

审阅:万  茗                     2013年5月

 

审批:李龙强                     2013年5月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程名称:教师职业道德/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思政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

开课对:全校师范、兼师范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

    :18学时

:《教师职业道德》,钱焕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指定教材),赵宏义、于秀华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专业知识(中学部分)》,中央教科所审定,2010。

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周建平,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什么是教育》,(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8.《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朱小曼等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师德读本》,傅维利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百度电子书。 

 

《教师职业道德》为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理论科目之一,主要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规范、范畴、原则、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等。  本课程体现了国家、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和职业期待。学习本课程要联系实际,要自觉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为考察考生具有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本科目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能准确判断和理解与教师劳动相关的范畴和道德原则,掌握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的修养,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分析与思考,努力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并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真正成长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学目的

《教育职业道德》是我校针对所有师范专业学生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教育和学习,使立志从教的我校专科生、本科生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作风去处理个人与职业、与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工作、教师职业劳动与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全面了解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便在未来更好地教书育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课程简介

1

 

 

 

 

 

 

 

第一章

教师与教师职业道德

1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与基本原则

3

 

 

 

 

 

 

 

第三章

爱国守法贯彻教育方针

1

 

 

 

 

 

 

 

第四章

爱岗敬业 忠诚教育事业

2

 

 

 

 

 

 

 

第五章

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1

 

 

 

 

 

 

 

第六章

 教书育人 实施素质教育

2

 

 

 

 

 

 

 

第七章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1

 

 

 

 

 

 

 

第八章

尊重家长   团结协作 

1

 

 

 

 

 

 

 

第九章

终身学习  严谨治学

1

 

 

 

 

 

 

 

第十章

教师的心理品质 

1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       

3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  论(1学时)

一、学习目的和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时代背景,明确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了解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觉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现代教育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

三、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一、学习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二、学习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2、调查研究与总结经验

3、学习借鉴与自我监督  

第一章  教师与教师职业道德(1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教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以及它的特点和作用,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定义及其职业的特殊性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及其特点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 

二、外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与基本原则(3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涵义及其特点、教师义务的涵义及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何作用,教师如何做到教育公正,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如何看待自己的荣誉并珍惜它:要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明确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及其所具有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及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基本原则的意愿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及其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涵义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一、教师义务

二、教师良心

三、教师公正

四、教师荣誉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及其特征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内涵 

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与要求  

第三章  爱国守法  贯彻教育方针 (1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明了为什么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解教师在职业中应如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明确教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  责权利的重要性及其具体要求。树立爱国守法、贯彻教育方针的职业公民意识,杜绝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努力成为爱国守法的模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爱国爱民   强化公民意识 

一、爱国爱民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教师爱国爱民的具体表现 

三、强化公民意识  真正爱国爱民 

第二节  贯彻教育方针  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一、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正确行使权利 

三、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做爱国守法的模范

第三节  依法执教  廉洁从教 

一、依法执教的时代意义和基本要求 

二、新时期教师廉洁从教的意义、内容与要求  

第四章  爱岗敬业   忠诚教育事业 (2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明了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问题,理解教师爱岗敬业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新时期教师爱岗敬业的新要求,理解和掌握爱岗敬业、爱教尽责的途径和方法,在职业活动中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爱岗敬业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境界

一、爱岗敬业的职业伦理蕴涵

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境界

三、爱岗敬业的道德评判 

第二节  爱岗敬业的教育性需求和教育意义

一、爱岗敬业是忠诚教育事业的表现 

二、爱岗敬业精神是教师乐教勤的力量源泉

三、爱岗敬业是教有所为的重要保证

第三节 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和实践途径

一、爱岗敬业的道德要求

二、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 

三、爱岗敬业精神的实践表现

第五章  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1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明了为什么热爱学生这一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问题,了解新时期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新要求,理解和掌握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明白热爱关心学生是自己的使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热爱学生  严慈相济

一、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二、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关爱学生的策略与方式

第二节 尊重人格  公正对待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义

二、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的人本主义要求

三、尊重人格、公正对待的实践表现

第三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第六章  教书育人   实施素质教育 (2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将来从教的学生明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问题,引导他们从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去理解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并学会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对象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努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二、教书育人的科学涵义和基本要求

三、素质教育对教书育人的新要求

第二节  教书育人  实施素质教育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二、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积极实施素质教育

三、掌握教书育人的途径与方法  

第七章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1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员既要了解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其要求,树立明确的观念,更要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二、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自我完善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一、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

二、做健全人格的表率者

三、做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第八章  尊重家长  团结协作(1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清楚教师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在正确处理与家长、与教师同仁关系的过程中,以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更有成效的工作和生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尊重家长

一、教师尊重学生家长的意义 

二、尊重学生家长的正确方式与方法

第二节  团结协作 

一、教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正确处理团结协作中的若干关系   

第九章  终身学习  严谨治学(1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要清楚教师终身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并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和道德操守。要恪守严谨治学的职业道德要求、崇尚科学精神,在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导下,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在未来教师岗位上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终身学习  与时俱进 

一、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理念

二、教师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道德要求

三、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实践体验

第二节  严谨治学  不断进取

一、严谨治学的重要意义

二、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

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十章  教师的心理品质( 1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明白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师保持优良的心理品质有何重要意义,在实际中我们应如何保持和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及其道德价值

一、教师心理品质及其特征

二、教师心理品质的道德价值 

第二节  优化教师心理品质的途径

一、培养积极情绪和坚强意志

二、塑造优良个性和健康人格

三、改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3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和主要方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案与举措;通过本章学习,教师要明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意愿和水平,并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涵义及其特征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三节  道德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道德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其作用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境界

第四节  教师的理想和信念

一、教师的理想

二、教师的信念

 

说  明

1、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2012年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规划,针对本科学生的实际,按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撰写的。规定了本门课程总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12,实践学时6。

2、教学方法主要采取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制订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执笔:肖岁利                     2013年5月

 

审阅:万  茗                     2013年5月

 

审批:李龙强                     2013年5月

 

 

    《高等数学B》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s

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

开课单位: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开课对象:理工科各本科专业

课    时:136学时

选定教材: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 考 书

1.高等数学(第四版1、2册),四川大学数学学院高等数学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高等数学(上、下册),李超,赵临龙,高收茂,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高等数学解题方法技巧归纳(上、下册),毛纲源,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概述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各专业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函数。内容包括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学,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无穷级数等。高等数学是学生后继课程的基础,是四年大学学习开始必须学好的基础理论课,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变量数学的观点和具有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小计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8

2

10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10

3

13

 

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10

3

13

 

第四章

不定积分

8

3

11

 

第五章

定积分

8

3

11

 

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

6

2

8

 

第七章

常微分方程

8

2

10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8

2

10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10

2

12

 

第十章

重积分

8

3

11

 

第十一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0

3

13

 

第十二章

无穷级数

12

2

14

 

总计

106

30

1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8学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 了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 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 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 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 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 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 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 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 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

一、映射与函数;

二、数列、函数的极限;

三、无穷小与无穷大;

四、极限运算法则;

五、极限存在法则,两个重要极限;

六、无穷小的比较;

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八、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九、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函数与复合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与初等函数,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极限概念与极限运算,无穷小,两个重要极限公式,函数连续的概念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2.难点:函数符号的运用,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极限定义的理解,两个重要极限的灵活运用。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10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和微分之间的关系,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2.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n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5.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掌握微分的近似运算。

教学内容:

一、导数概念;

二、函数的求导法则;

三、高阶导数;

四、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五、函数的微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导数的求法,微分的求法;

2.难点:复合函数求导法。

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0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并会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了解柯西中值定理和泰勒中值定理;

2.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简单应用;

3.会用二阶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4.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5.知道曲率和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教学内容:

一、微分中值定理;

二、罗毕达法则;

三、泰勒公式;

四、函数的单调性与曲线的凹凸性;

五、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必达法则,函数的极值概念,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极值的方法,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

2.难点:用罗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最大值、最小值的应用问题。

第四章  不定积分(8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关系,了解原函数存在定理;

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第一换元积分法,第二换元积分法(限三角代换与简单的根式代换);

3.掌握简单有理函数的积分。

教学内容:

一、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换元积分法;

三、分部积分法;

四、有理函数积分;

五、积分表的使用。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原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概念及性质,换元法与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的积分;

2.难点:不定积分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换元积分法中变量代换的选择。

第五章  定积分(8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了解函数可积的条件;

2.理解变上限定积分定义的函数及其求导定理,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3.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步积分法;

4.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并会计算反常积分。

教学内容:

一、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二、微积分基本公式;

三、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四、反常积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积分法;

2.难点:变上限函数求导,反常积分的计算。

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6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元素法的基本思想;

2.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

3.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物理量(变力做功、引力、压力和函数的平均值等)。

教学内容:

一、定积分的元素法;

二、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

三、定积分在物理学上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元素法,定积分的应用方法;

2.难点:用定积分表达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面积、体积、弧长、功、引力等)的方法。

第七章  常微分方程(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

2.会识别下列几种一阶微分方程:变量可分离的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

3.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4.会解齐次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从中领会用变量代换求解方程的思想;

5.会解较简单的全微分方程;

6.知道几种特殊的高阶方程的降阶法;

7.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8.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知道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9.掌握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乘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

一、微分方程的概念;

二、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三、二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2.难点:微分方程解法中的基本思想。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8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掌握两个向量垂直和平行的条件;

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熟练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

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

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

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

7.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8.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9.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其方程;

教学内容:

一、向量及其线形运算;

二、数量积、向量积;

三、曲面及其方程;

四、空间向量及其方程;

五、平面及其方程;

六、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两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及它们的坐标表达式,两向量平行、垂直的条件,平面的点法式方程,直线的对称式方程,球面方程,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

2.难点:两向量的向量积,旋转曲面方程,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的概念和方程。

第九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10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及二元函数的极值与连续概念(对计算不作要求)。会求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了解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3.掌握多元函数的一、二阶偏导数计算方法;

4.掌握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

5.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6.会求隐函数(包括由方程组确定的隐函数)的偏导数;

7.了解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

8.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9.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

一、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偏导数与全微分;

三、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四、偏导数在几何上的应用;

五、多元函数的极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多元函数的概念,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复合函数一阶偏导数的求法,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

2.难点:偏导数与一元函数导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全微分与一元函数微分的关系,多元复合函数求导,二元函数极值的求法。

第十章  重积分(8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

2.掌握二重积分(直角坐标、极坐标)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

3.会用重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质量、重心、转动惯量等)。

教学内容:

一、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

二、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计算;

三、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重积分的应用;

2.难点:多重积分化累次积分,重积分应用中的定积分思想。

第十一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0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2.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

3.掌握格林公式,并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求全微分的原函数;

4.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了解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会用高斯公式计算曲面积分;

5.了解散度与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

6、会用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引力、功及流量等)。

教学内容:

一、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

二、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三、格林公式及其应用;

四、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及两类曲面积分的性质;

五、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弧长、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和计算,格林公式,对面积、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与计算,定积分思想的内涵;

2.难点:第二类曲线和曲面积分,格林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的记忆。

第十二章  无穷级数(12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 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和比值审敛法,会用根值审敛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关系;

6.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 、 、 、 和 的麦克劳林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11.了解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上的简单应用;

12.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的狄利克雷定理。

教学内容:

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

二、正项级数审敛法;

三、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四、幂级数、函数幂级数展开式;

五、傅里叶级数的概念与展开式。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无穷级数收敛、发散以及级数的和等概念,无穷级数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几何级数和 级数的收敛性,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2.难点: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敛散性条件,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收敛域和函数项级数和函数的求法,傅立叶级数。

说明

1、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用电子教案演示和书写黑板相结合,提高讲课效率和讲课效果;

2、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应重视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注意相关性质的理解和解题技巧。

 

制订部门: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执笔:孔  亮                     2013年1月

 

审阅:王念良                     2013年4月

 

审批:李  超                     2013年6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2011年制定,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

课    时:54学时,讲授41学时,习题13学时

选定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大第四版),盛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 考 书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刘家春,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韩旭里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概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农业、工程、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类、农学生物类、农业经济管理、财经类、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也是考研《高等数学》内容之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掌握处理随机事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掌握基本的统计计算方法,培养基本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统计简单问题,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6

 

 

2

 

 

8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8

 

 

2

 

 

10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6

 

 

2

 

 

8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6

 

 

2

 

 

8

 

第五章

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

3

 

 

1

 

 

4

 

第六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3

 

 

1

 

 

4

 

第七章

参数估计

4

 

 

2

 

 

6

 

第八章

假设检验

5

 

 

1

 

 

6

 

合计

 

41

 

 

13

 

 

54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8学时)

教学要求:

1. 重点掌握用古典概型计算概率的条件,并会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正确地运用加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会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来简化概率的计算;掌握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运用它们计算相应事件的概率。

2. 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几何定义,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的意义,了解贝叶斯公式的含义与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概率的加法法则、古典概率、几何概率、条件概率与乘法法则、全概率公式、事件的独立性。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0学时)

教学要求:

1. 重点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及性质。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及它们的性质;会用分布计算相应随机事件的概率;理解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意义及计算。

2. 几个重要的分布: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普哇松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要求了解各种分布的背景;掌握并会用以上分布求相应的概率;熟记以上分布的分布列的形式。能熟练地运用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值表求正态随机变量的概率。了解超几何分布、几何分布和指数分布的背景和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

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连续型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常见分布的性质与一般应用。

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定义,掌握联合分布函数和边缘分布函数概念及求解方法,掌握联合分布列、边缘分布列、联合概率密度、边缘概率密度的定义及计算,了解条件分布,理解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意义并能够判断随机变量是否相互独立。掌握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二维随机变量的定义、分布函数、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独立性、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8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及方差的性质及计算。了解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的期望和方差。掌握协方差,相关系数的定义及有关性质。会利用联合分布律和联合密度求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及相关系数。了解矩、协方差矩阵。

教学内容: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相关系数、矩、协方差矩阵。

第五章  大数定理及中心极限定理(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及大数定律的有关结论。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思想和方法,掌握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统计量、样本平均数与样本方差等概念;了解样本分布函数、经验分布和频率直方图;重点掌握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的计算;正确理解几个常用统计量分布的含意;掌握 , 和F分布及统计量的分布。

教学内容:

总体与样本、样本分布函数、样本分布的数字特征、几个常用统计量的分布。直方图和经验分布函数, , 和F分布,统计量及抽样分布。

第七章参数估计(6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点估计及区间估计的概念,掌握矩估计法(一阶、二阶)及极大似然估计法的计算及应用。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及有效性,会验证无偏性和有效性。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教学内容:

点估计、区间估计(单个、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估计量的优劣标准。

第八章  假设检验(6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一个正态总体的期望与方差的假设检验;了解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显著性检验。掌握频率的假设检验,了解分布函数的拟合优度检验。

教学内容:

假设检验的概念、两类错误、单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两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 检验、 检验、 检验、F检验、分布函数的拟合优度检验。

 

说  明

由于学生的基础及学时的限制,在内容的安排上严格的理论证明相对要少些,而侧重于应用,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及以实用为主的原则,偏重于对基本概念、重要定理和公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制定部门: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执笔:李粉红                     2013年1月

 

审阅:王念良                     2013年4月

 

审批:李  超                     2013年6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

课    时:80学时,其中讲授48学时,实验32学时。

选定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微软用户7] 南京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 考书:

1. 无机及分析化学,龚淑华,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版),兰叶青,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无机及分析化学,邵铁华,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4. 无机及分析化学,呼世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无机及分析化学,陈虹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董元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无机化学(第四版),大连理工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王志林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课程概述: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结构,溶液与胶体,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四大化学平衡和容量分析,吸光光度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定量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的实验课程教学准备必需的理论知识;了解各主、副族元素的结构特点与性质,了解各族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总计

 

第一章

溶液与胶体

3

1

4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5

1

6

 

第三章

原子结构

4

0

4

 

第四章

分子结构

4

0

4

 

第五章

定量分析概论

4

0

4

 

第六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4

2

6

 

第七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

3

1

4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5

1

6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4

2

6

 

第十章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

4

0

4

 

第十一章

元素

0

0

0

自学

合计

 

40

8

48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溶液与胶体(4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溶液组成量度方式,熟练掌握有关计算及各种量度方式间的换算。

2.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及有关计算。

3. 了解分散系、溶胶的制备和溶胶主要性质、高分子溶液和凝胶,熟悉溶胶的胶团结构、性质和电动电势;熟悉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聚沉值)。 

教学内容:

化学中的计量;溶液组成量度的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量分数,质量分数及相互换算);稀溶液的依数性(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分散系和胶体分散系的特征;溶胶的制备和性质(布朗运动,丁铎尔现象,电泳);溶胶的胶团结构和电动电势;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聚沉值);大分子溶液和凝胶;表面活性物质和乳状液。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6学时)

教学要求:

1. 清楚化学热力学中系统、环境、功、热、过程、途径、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及术语的含义和理解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功、热的正负号规定。

2. 理解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的热效应,能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化学反应方向判断。

3. 了解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含义,运用经验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及多重平衡规则进行有关计算,理解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能变的关系,熟悉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及平衡移动规则。

4.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理解基元反应和质量作用定律。

教学内容: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热和功);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和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标准摩尔生成焓)。熵和反应的熵变;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反应的方向。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及其计算;化学平衡移动;标准平衡常数与反应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第三章 原子结构 (4学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及波函数的意义,掌握四个量子数量子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取值和它的合理组合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理解波函数角度分布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

2.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正确书写常见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

3. 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及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4. 理解电负性等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教学内容: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波粒二象性,量子化,统计性);波函数和原子轨道;概率密度和电子云;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像;四个量子数及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和近似能级图,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则及原子的电子结构的表示方式(电子排布式和原子实);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第四章 分子结构(4学时)

教学要求:

1.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掌握现代价键理论的基本观点,共价键的类型、基本特征及键参数。

2. 熟悉轨道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能用轨道杂化理论解释一些常见的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及性质。

3. 理解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的类型和特征,了解分子间力对物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4. 熟悉氢键的形成条件及氢键的特点,理解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5. 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初步知识。

教学内容:

化学键及其类型;离子键的形成及特点;离子的特征;共价键的价键理论和共价键的特征;共价键的类型和键参数;原子轨道杂化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及共价键的分子轨道理论简介;分子的极性和分子间力;离子的极化;氢键的形成条件、特点、分类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晶体知识简介。

第五章  定量分析概论(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定量分析的方法和一般程序,熟悉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2.理解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和表示方法,熟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等基本概念及有关算式,了解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熟悉有效数字的意义,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运算规则,熟悉对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4.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基本知识。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浓度标定及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定量分析的误差及其表示法,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提高定量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有限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t分布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滴定分析方式;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标定;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等物质的量的规则)。

第六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6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电解质与强电解质的一些基本概念。

2. 理解酸碱平衡中有关组分的分布系数及平衡浓度的计算,掌握一元弱酸(弱碱)和两性物质溶液酸度(pH)的计算,理解质子条件与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及有关计算。

3.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共轭酸碱对间的关系,理解酸碱反应。 

4. 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和缓冲溶液配制方法,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

5. 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掌握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内容:

电解质与强电解质,强电解质溶液(表现解离度,浓度和活度,离子强度);分布系数、分布曲线及有关组分平衡浓度计算;酸碱质子理论和酸碱反应;各类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pH计算,质子条件与pH计算;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七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4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及与溶解度间的换算。

2. 掌握溶度积规则,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了解分步沉淀及有关计算。

3. 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理解沉淀滴定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教学内容:

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换算;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溶度积规则及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沉淀反应应用于沉淀滴定法应具备的条件;银量法简介。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6学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命名方法。

2. 理解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本性,了解内轨、外轨型配合物。

3. 掌握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和有关计算。

4. 掌握螯合物的特点,了解螯合物的应用。

5. 了解EDTA的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和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

6. 掌握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和酸效应曲线,理解配位滴定条件的控制。

教学内容:

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类型和命名,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化合物的解离平衡和平衡常数,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螯合物和氨羧配位剂。氨羧配位剂(EDTA)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和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配位滴定曲线和酸效应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6学时)

教学要求:

1.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掌握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 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以及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3. 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及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难溶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4. 掌握能斯特方程式及非标准状态下常见电极的电极电势计算,具有讨论离子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影响的能力。

5. 理解元素的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

6. 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论及应用。

教学内容: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数,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电子式和氧化还原电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和原电池符号;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式;电极电势的应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选择,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次序,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测定溶液pH值及物质某些常数);元素的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反应应具备的条件;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电极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第十章  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4学时)

教学目的:

1. 了解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的特点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2. 掌握朗伯-比耳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3. 熟悉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理解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教学内容: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物质对光吸收的本质;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吸光光度法应用。

第十一章  元素(自学)

教学要求:

了解各区元素的电子构型,能利用物质结构的知识解释单质性质的变化规律;熟悉常见含氧酸的结构,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和氧化还原性及其规律;了解各区若干元素和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其规律。

教学内容:

元素的分类和存在形态;生命必需元素;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s区元素的通性,钾、钠、镁、钙、钡单质及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的主要性质,s区元素重要离子的鉴定)。p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p区元素的电子结构和基本性质,卤族的单质及其性质,卤化氢和氢卤酸,卤族元素的含氧化合物;氧族元素的基本性质,氧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族元素的通性,氮和磷的单质及化合物;碳、硅、铅的基本性质及重要化合物;硼、铝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p区元素重要离子的鉴定)。过渡元素的特征,ds和d区元素的电子构型与性质的递变规律,铜、锌、镉、汞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钛、铬、锰、铁、钴及其重要化合物,ds和d区主要离子的鉴定。

 

制订部门: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执笔:樊雪梅                     2013年3月

 

审阅:樊雪梅                     2013年6月

 

审批:王书民                     2013年7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与《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而又相对独立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结合综合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学习,突出学生技能操作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归纳、分析和数据表达的能力与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应用研究型与应用操作型人才将来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验项

目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1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玻璃仪器的准备

2

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知识、实验结果表示与实验报告书写、实验性污染和保护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玻璃仪器的洗涤,试剂的移取,滴定管漏液或堵塞及其气泡排除等基本实验技术。

基础

实验

2

2

物质的称量

2

了解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的构造,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了解电光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差减法称取试样;

基础

实验

2

3

容量器皿的校准

2

掌握滴定管、容量瓶和移液管等容量器皿的校准方法。

基础实验

2

4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

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滴定管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酸碱溶液浓度的标定方法和准确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基础实验

2

5

酸碱滴定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4

了解弱酸强化的基本原理;掌握甲醛法测定铵盐中含氮量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熟练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理。

基础实验

2

6

氧化还原滴定KMnO4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

掌握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与标定原理;掌握温度,滴定速度对滴定分析的影响。

综合实验

2

7

水的硬度和钙镁离子含量测定

4

了解测定水的总硬度的意义及配位滴定法测定总硬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水样总硬度和钙镁离子含量的方法;了解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条件。

基础实验

2

8

可见分光光度法蔬菜、瓜果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

4

了解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掌握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物质的一般方法。

基础实验

2

9

制备及纯度分析硫酸亚铁铵

4

制备复盐,了解复盐的特性;掌握无机制备的基本操作。

基础实验

2

10

研究设计性实验

4

培养学生查阅书刊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及有关参考资料对实际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综合实验

2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A、创新演示性实验/B、综合性实验/C、设计性实验/D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酸式、碱式滴定管

 

2

分光光度计

 

3

移液管

 

4

吸量管

 

5

电子天平

 

6

烘箱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1

实验学时数(学时)

32

实验项目数(个)

10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    专业基础    专业√         集中实践环节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      任选课        方向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  卷面考核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潘祖亭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食品检验与分析,黄伟坤,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3. 农科化学实验,汪建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武汉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农科化学实验(第二版),朱凤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 基础化学实验,吕苏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7. 实验化学,刘约权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邱光正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9.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南京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制订部门: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执笔:樊雪梅                     2013年3月

 

审阅:樊雪梅                     2013年6月

 

审批:王书民                     2013年7月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开课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 72学时,其中讲授课54学时数,实验课18学时数。

选定教材:《有机化学》,汪小兰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四版。

参 考 书:《生物有机化学》,陈宏博,李忠义 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生物有机化学》,古练权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于生物科学专业,这门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物质的命名,异构体的书写,基本化学反应机理的掌握;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硝基化合物,腈类,含硫有机化合物(如硫醇,硫醚,硫酚,磺酸,砜与亚砜等)的性质及其特征反应的掌握;尤其对生物专业中氨基酸、酶、胺类的性质掌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受到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养,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的合格的中学教师和从事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动植物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等)打好基础,并满足目前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教学目的 :

本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类比等重要思想方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潜在的发展能力和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时分配


章  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6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

4

 

 

 

 

 

 

 

第三章

不饱和烃

3

 

 

 

 

 

 

 

第四章

脂环烃

2

 

 

 

 

 

 

 

第五章

旋光异构

3

3

 

 

 

 

 

 

第六章

卤代烃

2

 

 

 

 

 

 

 

第七章

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

 

 

 

 

 

 

 

第八章

醇、酚、醚

4

3

 

 

 

 

 

 

第九章

醛、酮、醌

4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3

3

 

 

 

 

 

 

第十一章

取代酸

2

 

 

 

 

 

 

 

第十二章 

含氮化合物

3

 

 

 

 

 

 

 

第十三章

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

2

 

 

 

 

 

 

 

第十四章

碳水化合物

4

 

 

 

 

 

 

 

第十五章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4

6

 

 

 

 

 

 

第十六章

类脂化合物

1

 

 

 

 

 

 

 

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

2

 

 

 

 

 

 

 

第十八章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1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及特点;

3.掌握有机物的分类和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的对象和任务;

2.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的差别;

3.有机化学的方法;

4.有机化和物的分类,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  饱和烃(烷烃)(4课时)

教学要求:

1.熟记饱和烃的定义。

2.学会饱和烃的命名(包括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

3.认识饱和烃的结构,简单烷烃的异构现象。

4.掌握饱和烃的简单化学性质,如取代、氧化和燃烧等。

教学内容:

1.饱和烷烃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的概念。

2.饱和烷烃的命名。

3.乙烷、丁烷的构象;

4.烃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即氯代、氧化和燃烧。

5.自然界中存在的烷烃。

第三章  不饱和烃 (3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简单烯烃和简单炔烃的结构、命名和异构。

2.熟悉不饱和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掌握有机反应的类。

教学内容:

1.不饱和烯烃的结构、命名,异构现象。

2.烯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氢加成、卤素加成、水加成、硫酸加成、次氯酸的加成、烯烃加成等)、氧化反应(与高锰酸钾的反应、臭氧化、环氧乙烷的生成)、聚合反应;自然界的烯烃。

3.炔烃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氢加成、卤素加成、水加成、氢氰酸的加成等)、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4.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1,4加成、双烯烃的合成反应)。

第四章  环烃 (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环烃的分类,会对脂环烃和芳香烃命名,并且会写异构体。

2.掌握环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3.了解并分析脂环烃产生顺反异构现象。

教学内容:

1.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现象,包括环烷烃的通式。

2.单环烷烃(桥环、螺环烃)的命名、多环烷烃的命名。

3.环状化合物的异构现象,构造异构与立体异构、顺反异构与对映异构。

4.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5.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催化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取代反应,不同类型反应的反应机理。

6.分子张力学说、弯键理论;7.环丁烷和环戊烷的构象(椅式、船式、直立键、平伏键)。

第五章  旋光异构 (2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偏振光、旋光活性、比旋光度的概念;

2.理解分子的对称性、手性与旋光性的概念;

3.认识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空间排布。

教学内容:

1.偏振光、旋光活性、比旋光度;

2.分子的对称性、手性、旋光活性;

3.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构型的表示方法;

4.费歇尔投影式;

5.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6.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现象;

7.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8.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9.不对称合成,立体选择反应与立体专一反应;

10.分子的前手性和前手性碳原子;

11.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六章  卤代烃 (2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异构现象和系统命名方法。

2.掌握亲核取代反应和亲核试剂的涵义及其机理。

教学内容:

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现象。

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卤代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①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氰化、氨解、与AgN03反应等;②消除反应、Saytzefff规则、α-消除与卡宾;③与金属的反应:Gringnard试剂、有机锂化合物、铜锂试剂、有机锌化合物等。

4.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立体化学。

5.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的关系。

6.多卤代烃的性质。

7.重要的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四氟乙烯、有机氟化物。

第七章  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2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波长、频率、波数、电磁辐射等概念的涵义。

2.掌握波长与频率、波数与频率的相互换算以及根据波长的不同所划分的电磁波谱区域。

3.了解紫外、红外、核磁共振及质谱的基本原理和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1.红外光谱:①分子振动的类型和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②红外光谱的应用(官能团的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化合物的鉴定、分离操作和反应进程的检查。

2.紫外光谱:①紫外光谱和电子跃迁;②Lamber—Beer定律和紫外光谱图;③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3.核磁共振谱:①化学位移;②自旋偶合,裂分。

第八章  醇、酚、醚 (4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醇、酚、醚的光谱性质。

2.掌握醇、酚、醚的分类、命名法和基本性质。

3.了解醚的结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

教学内容:

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醇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醇的化学性质。

4.一元醇的制法:烯烃的酸催化水合、羟汞化——脱汞反应、硼氢化——氧化、卤代烃的水解、醛、酮的还原、Grignard试剂合成法。

5.邻二醇的制法。

6.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甲醇。

7.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8.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9.醚的结构、分类、命名。

10.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九章     醛、酮、醌   (4课时)

教学要求:

1.能够运用原子轨道理论和元素的电负性来解释羰基的结构特征;

2.了解醛、酮、醌的分类方法和醛、酮、醌的系统命名方法;

3.能够从分子间作用力的观点解释醛、酮、醌的物理性质特点;

4.理解醛、酮、醌的光谱性质。

教学内容:

1.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醛、酮、醌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羟基反应、歧化反应;

4.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5.醛、酮的重要代表物;

6.醌的化学性质:羰基加成、烯键加成、1,4加成、还原反应。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3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羧酸中羧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

2.掌握羧酸的系统命名规则和常见羧酸的天然来源及其俗名名称。

3.了解重要的一元酸和二元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它们的工业制法和应用。

4.掌握甲酸和乙二酸具有还原性的特点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一元羧酸的结构和命名。

2.       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3.       一元羧酸的化学性质。

4.       二元羧酸的性质:酸性、热分解反应、Blanc规则。

5.       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丙烯酸、乙二酸、苯甲酸、丁烯二酸、邻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已二酸。

6.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7.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8.       羧酸衍生物的其它反应。

第十一章  取代酸(1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取代酸的概念。

2.熟悉常见取代酸的种类(羟基酸、羰基酸)及性质。

教学内容:

1.含硫有机物的物理性质。

2.含硫有机物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

1.       自然界的含硫化合物。

2.       磺酸的化学性质。

3.       含磷有机物(农药中使用的含磷有机物类型)。

第十二章  含氮化合物(3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方法、性质、制法及其代表物。

2.掌握胺的结构(氮原子的杂化状态)、分类、命名,理解胺的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硝基使苯环上氯原子的亲核取代活性增加和使酚羟基的酸性增强的原因。

4.了解偶氮化合物及燃料。

教学内容:

1.硝基化合物的性质:还原、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酸性、硝基在苯环上的取代。

2.胺的结构与命名。

3.胺的物理、化学性质:氧化、烷基化、酰基化、磺酰化等。

4.几种胺类的代表。

5.偶氮化合物及染料。

第十三章  含硫和含磷化化合物(2课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含硫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硫醇、硫酚、硫醚、二硫化物、硫磺等)。

2.熟悉含磷有机化合物(有机磷肥)。

教学内容:

1.含硫有机物的种类及性质。

2.含磷有机物的种类。

第十四章  碳水化合物(4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糖类化合物的涵义、分类和命名方法。

2.了解葡萄糖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环状半缩醛)。

3.掌握糖苷、糖基、配基、吡喃型糖和呋喃型糖的涵义,学会把单糖开链的Fischer投影式转换成Haworth透视式的方法。

4.了解D-核糖、D-2-脱氧核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糖的。

5.掌握双糖中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的糖苷键类型和苷键形成的过程。

6.了解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及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在结构、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和它们不具有还原性的原因。

7.了解多糖的生理功能和环糊精、杂多糖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

2.单糖:单糖的结构、单糖的化学性质、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3.糖苷。

4.双糖:还原性双糖和非还原性双糖。

5.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

第十五章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4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蛋白质中常见的α-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分类方法及其与蛋白质的关系;

2.掌握两性电离和等电点的涵义,掌握α-氨基酸的性质和四种制备方法;

3.了解蛋白质的分类方法,以及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的涵义;

4.了解蛋白质的两性及等电点、沉淀反应、变性作用和颜色反应。

教学内容:

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命名;

2.氨基酸的性质:等电点、与亚硝酸反应、与茚三酮反应、烃基化反应、肽键的形成;

3.α-氨基酸的制备;

4.多肽结构的测定、多肽的合成;

5.蛋白质的分类、结构、性质(两性电离和等电点、沉淀、变性、水合茚三酮反应、黄色反应、缩二脲反应)。

第十六章  类脂化合物(1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油脂、肥皂、表面活性剂等类脂化合物的性质。

2.了解蜡、磷脂、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性质基。

3.了解生物碱的涵义以及几种生物碱简单的生理功能。

4.掌握生物碱的分类和提取方。

教学内容:

1.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肥皂及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萜类化合物:萜的涵义和异戊二烯规律、萜的分类和命名(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主要的萜类化合物(樟脑、冰片、薄荷醇、法尼醇等)。

4.甾族化合物:甾的基本结构和命名、甾族化合物的构象、甾族化合物反应的立体化学、重要的甾族化合物(甾醇、胆酸、维生素D、性激素等)。

5.生物碱:生物碱的存在和一般性质,生物碱的一般提取方法,几种重要的生物碱(麻黄碱、烟碱、阿托晶、吗啡、咖啡和茶碱)。

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2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和稠杂环的编号顺序。

2.掌握呋喃、噻吩、吡咯、吡啶的结构特征,学会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和Htickel规则解释它们具有芳香性(稳定性)的原因。

3.了解合成喹啉和它的衍生物的方法及原理。

教学内容:

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五元杂环化合物:

①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②呋喃、噻吩、吡咯的化学性质:芳香性、亲电取代反应(硝化、磺化、卤化、Friedel—Crafts酰基化)、加成反应、吡咯的弱酸性和弱碱性。

3.呋喃、噻吩和吡咯的重要衍生物:糠醛(制法、性质、用途)、血红素和叶绿素、噻唑、咪唑;

4.六元杂环化合物。

5.嘧啶及其衍生物。

6.稠杂环化合物。

7.吲哚及其衍生物、喹啉及其衍生物、嘌呤及其衍生物。

8.生物碱。

第十八章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1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量子力学轨道个原子轨道的概念;

2.掌握共价键理论;了解共价键理论和协同反应的关。

教学内容:

1.轨道的概念。

2.电子云概念。

3.共价键理论。

 

说  明

本课程的实施应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调整。

 

制订部门: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执笔:李燕怡                     2013年3月

 

审阅:金振国                     2013年3月

 

审批:王  书                     2013年3月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有机化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实验课,是有机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分析和鉴定方法;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有机知识;培养能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初步会查阅文献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化合物制备、分离提纯到鉴定的过程,来验证有机化学的理论,并得到升华,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让学生及时掌握现代有机合成、分离、鉴定的手段,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学习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3

学习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

基础实验

3人


2

熔点测定

3

测定肉桂酸、尿素、肉桂酸与尿素混合物的熔点

基础实验

3人


3

蒸馏及沸点的测定

4

用常量法和微量法测定无水乙醇的沸点

基础实验

3人


4

萃取

4

对醋酸—水溶液进行萃取

基础实验

3人


5

薄层色谱

4

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几种不同的氨基酸

基础实验

3人


6

乙酸乙酯的制备

4

制备乙酸乙酯

基础实验

3人


7

生物碱的提取

4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综合性实验

3人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普通及标准磨口玻璃仪器及其它常用的实验仪器

10套

5

玻璃层析桶、毛细管、层析纸条、喷雾器

10套

2

熔点测定管、酒精灯、毛细管、温度计、表面皿

10套

6

100ml 圆底烧瓶、球型冷凝管、电热套、蒸馏烧瓶、直型冷凝管、接受器、三角烧瓶、梨形分液漏斗

10套

3

蒸馏烧瓶、直型冷凝管、温度计、三角烧瓶、烧杯、电炉、接受管、熔点测定管、沸点管、毛细管

10套

7

Soxhlet提取器 、滤纸、蒸发皿、蒸馏装置和回馏装置

10套

4

梨形分液漏斗、碱式滴定管、移液管、三角烧瓶

10套

 

 

 

四、实验说明:课时为18学时,实验内容可根据情况调整。

课程总学分

0.5

实验学时数(学时)

18

实验项目数(个)

7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实验类别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  卷面考核√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日常考核结合卷面考核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

实验教材:《有机化学实验》,曾昭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书:

1.《有机化学实验》,黄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有机化学实验》,赵剑英,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有机化学实验》,程青芳,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制订部门: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有机化学教研室

 

执笔:庄肃凯                     2013年3月

 

审阅:金振国                     2013年3月

 

审批:周春生                     2013年3月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 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基础物理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54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

选定教材:普通物理学(第六版),程守洙、江之永编,胡盘新、汤毓骏、钟季康修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 考 书:

1.大学物理 ,潘营利,王菊霞,李英编,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物理学(第五版),马文蔚改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大学物理 ,吴百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大学物理学(第二版),张三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概述: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非物理类生物学本科各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高级生物科学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了解物理学基本理论在生产技术中的重要应用。2.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生物工程技术工作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生物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力和运动

8

 

 

 

 

 

8

 

第三章

运动的守恒量

和守恒定律

6

 

 

 

 

 

6

 

第四章

刚体和流体的运动

7

 

 

 

 

 

7

 

第五章

气体动理论

6

 

 

 

 

 

6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

8

 

 

 

 

 

8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什么是物理学和物质世界。

2.了解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3.如何学好物理学。

第二章  力和运动 (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

2.能借助于极坐标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3.理解质点运动的瞬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理解质点的相对运动。

4.掌握牛顿运动三定律及其适用范围。能求解一维变力情况下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

质点运动的描述;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相对运动  常见力和基本力;牛顿运动定律;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第三章  运动的守恒量和守恒定律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功的概念及变力作功的变达式,能计算一维变力的功。

2.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概念。

3.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势能,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

4.掌握质点的动量定理及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

5.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求解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

质点系的内力和外力;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保守力成对力的功 势能;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碰撞

第四章  刚体和流体的运动 (7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运动特点,会描述定轴转动,理解描述转动的角量(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线量的关系。

2.了解力矩、力矩的功、转动惯量、刚体的角动量和转动动能等物理量。

3.初步理解转动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会分析处理刚体定轴转动的简单问题。

4.了解理想流体的模型,定常流动;伯努里方程

教学内容:

刚体模型及其运动;力矩 转动惯量 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流体的模型 定常流动 伯努里方程

第五章  气体动理论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物理的几个概念:统计规律、概率和统计平均值。

2.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解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微观模型和统计假设。

3.理解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以及宏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

4.了解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及内能的概念,并能应用该定量计算理想气体的定压热容、定体热容和内能。

5.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速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三种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及最概然速率。

教学内容:

热运动的描述  理想气体模型和状态方程;分子热运动和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公式;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第六章 热力学基础 (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体、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量。

2.理解循环过程的特征及热机效率和致冷机的致冷系数。了解卡诺循环以及卡诺热机的效率和卡诺致辞冷机的致冷系数。

3.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

4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5.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知道熵函数。

教学内容:

热力学第零定律和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准静态过程的应用;循环过程  卡诺循环;热力学第二定律;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卡诺定理;熵;熵增加原理。

 

制订部门: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执笔:王宝珍                     013年5月

 

审阅:侯  茹                     2013年6月

 

审批:李  英                     2013年7月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大学生入校之后开设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使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并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二、实验项主要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  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1

绪论

4

掌握测量、测量误差、误差分类、不确定度等基本概念;掌握用不确定度表示直接、间接测量结果;掌握有效数字概念及其运算规则;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如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等;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理论

全班

学生

2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长度、质量、密度的测量

3

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计算不确定度;用物理天平称物体质量,计算固体与液体密度

基础实验

20

3

线性、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测量

3

测量线性、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

基础实验

20

4

惠斯通电桥

测电阻

3

用电阻箱自组电桥测电阻;

电桥灵敏度的测定。

基础实验

20

5

双臂电桥和电阻的电阻率的测量

3

双桥的调节;低电阻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

综合性实验

20

6

电表的校正(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校正)

3

将微安表改装成较大量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和方法;绘制校准曲线并对改装表进行校对。

综合性实验

20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

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

数量

1

游标卡尺、千分尺

20

7

电压表

 

2

物理天平

20

8

电流表(A、mA、 A)

 

3

单摆实验仪(一套)

20

9

直流稳压电源

 

4

自由落体装置

20

10

电阻箱

 

5

杨氏模量仪

20

11

滑线变阻器

40

6

三线摆

20

12

惠斯通电桥

20

四、实验说

课程总学分

0.5

实验学时数(学时)

18

实验项目数(个)

6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实验类别

日常考核c 操作技能考核c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普通物理实验,杨述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自编实验讲义。















说  明

 

 

制订部门: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执    笔:汤引生     2013年1月

 

审    阅:侯  茹     2013年5月

 

审    批:李  英     2013年5月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植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102学时,其中讲授68学时,实验34学时。

选定教材:植物学(第二版)上、下册,陆时万,吴国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

参 考 书

1.植物生物学,杨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植物学(上、下册),李扬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3.植物生物学,周云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植物学,金银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植物学,方炎明,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刘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马炜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课程概述

植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包括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系统分类两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理论和知识方面: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组织的起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系统分类要求学生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结构特点、分类和系统演化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主要侧重分类和系统演化的内容,重点掌握秦巴山区常见的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科属特征,代表植物主要精选农业、林业、园林、园艺、药用和国家保护植物及在植物系统学上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

能力和技能方面:锻炼学生自己做实验装片的能力,以及对植物形态结构独立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认识校园及周边地区主要植物的能力。

 

学时分配

植物学(1)


章节

 

主要内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绪论

2

 

 

 

 

 

2

 

第一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5

 

 

 

 

 

5

 

第二章

种子和幼苗

2

 

 

 

 

 

2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5

 

 

 

 

 

15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8

 

 

 

 

 

8

 

合 计

 

32

 

 

 

 

 

32

 


植物学(2)


章节

 

主要内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引  言

引  言

2

 

 

 

 

 

2

 

第一章

藻类植物

5

 

 

 

 

 

5

 

第二章

菌    类

0

 

 

 

 

 

0

自学

第三章

地    衣

1

 

 

 

 

 

1

 

第四章

苔藓植物

4

 

 

 

 

 

4

 

第五章

蕨类植物

4

 

 

 

 

 

4

 

第六章

孢子植物小结

2

 

 

 

 

 

2

 

第七章

裸子植物

2

 

 

 

 

 

2

 

第八章

被子植物

15

 

 

 

 

 

15

 

第九章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1

 

 

 

 

 

1

 

合 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植 物 学(1)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界各种植物类群的概况、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明确植物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要求。

教学内容:

1.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2.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植物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4.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5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2.理解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结构的复杂性、细胞内部生理活动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为基础的。

3.掌握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4.理解细胞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教学内容:

1.植物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

2.植物细胞的形态及组成。

3.植物细胞的周期与增殖:(1)细胞周期;(2)细胞分裂。

4.植物细胞的生长、分化与组织形成:(1)植物细胞的生长;(2)植物细胞的分化;(3)植物的组织与组织系统。

第二章 种子与幼苗 (2学时)

教学要求:

1.要求掌握种子的结构、类型、萌发条件和过程。

2.理解胚是种子的最重要部分、是新生植物的雏体。

3.了解种子植物营养体各部分的来源。

4.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幼苗的类型。

教学内容:

1. 种子的结构和类型:(1)一般种子的结构;(2)种子的类型 。

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1)种子休眠和种子的寿命;(2)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3)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幼苗的类型。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15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根的结构和发育过程、茎的结构和发育过程,叶的解剖结构及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单双子叶植物叶解剖结构的异同。

2.了解根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根瘤菌和菌根及其对植物根生理活动的意义,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三者茎结构的异同,茎的各种形态和生理功,根和茎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的异同,叶表现有形态多样性,叶的发生、发育规律,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3.理解根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茎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辩证关系,叶是植物重要的光合器官和蒸腾器官,其解剖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植物营养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相互配合的。

4.了解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下,有些器官形成为有别于正常器官的形态结构、行使特殊功能并能稳定地遗传下去的变态器官,了解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不同生境表现有高度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

1.根:(1)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2)根和根系的类型;(3)根的发育;(4)根的初生结构;(5)侧根的形成;(6)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7)根瘤和菌根。

2.茎:(1)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2)茎的形态;(3)茎的发育;(4)茎的初生结构;(5)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3.叶:(1)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2)叶的形态;(3)叶的发育;(4)叶的结构;

(5)叶的生态类型;(6)落叶和离层。

4.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1)营养器官问维管组织的联系;(2)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5.营养器官的变态:(1)根的变态;(2)茎的变态;(3)叶的变态。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花的形态结构、发育及生殖过程,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特征。

2.理解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1.植物的繁殖:(1)繁殖的概念;(2)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有性生殖。

2.花:(1)花的概念和花的组成,花柄和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2)禾本科植物的花;(3)花程式和花图式;(4)花序。

3.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1)雄蕊的组成;(2)花药的发育;(3)小孢子的形成和减数分裂;(4)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5)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4.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1)胚珠的发育;(2)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5.开花、传粉和受精:(1)开花;(2)传粉;(3)受精-双受精过程。

6.种子和果实:(1)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胚乳的形成;(2)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植物学(2)

引言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系统学的概念、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

2.了解植物分类、命名的方法和原则,了解植物分类系统及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内容:

1.植物的分类及命名。

2.植物分类系统及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一章 藻类植物 (5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藻类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

2.了解藻类植物各门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1.藻类植物的概述。

2.蓝藻门:(1)一般特征;(2)念珠藻属;(3)蓝藻的经济意义。

3.裸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

4.绿藻门::(1)一般特征;(2)衣藻属;(3)水绵属;(4)绿藻的经济意义;(5)绿藻在植物界系统发育中的地位。

5.红藻门。

6.褐藻门::(1)一般特征;(2)海带属;(3)褐藻的经济意义。

7.藻类植物小结。

8.藻类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第二章 菌类植物 (自学)

教学要求:

掌握菌类植物的特征、分门及真菌门的分类(亚门)、特征、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史及分布。

教学内容:

1.菌类特征及分门。

2.细菌门、粘菌门。

4.真菌门:(1)鞭毛菌亚门;(2)子囊菌亚门;(3)担子菌亚门;(4)半知菌亚门。

第三章 地衣植物 (1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地衣的形态结构和繁殖。

2.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内容:

1.地衣的形态、结构和繁殖。

2.地衣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第四章 苔藓植物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结构、繁殖及生活史。

2.了解苔藓植物的起源。

教学内容:

1.苔藓植物的一般特征。

2.苔纲-地线属、藓纲-葫芦藓属、苔藓植物小结。

第五章 蕨类植物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蕨类植物的特征、分类、蕨的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

2.了解满江红属的形态结构和经济意义,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纲、起源与演化。

教学内容:

1.维管植。

2.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3.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松叶蕨亚门、楔叶亚门、真蕨亚门、古代蕨类举例。

4.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5.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第六章 孢子植物小结 (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与分化。

教学内容:

1.植物的起源。

2.植物营养体的演化。

3.有性生殖方式的进化。

4.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5.生活史的类型及其演化。

6.高等植物营养体和孢子叶的发展与分化。

第七章 裸子植物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裸子植物特征、松属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2.了解裸子植物各纲特征及主要科、代表植物的特征,松、柏、杉的区别,了解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教学内容:

1.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2.苏铁纲一般特征-苏铁科。

3.银杏纲一般特征-银杏科。

4.松柏纲一般特征-松科柏科、杉科 。

5.红豆杉纲一般特征-罗汉松科。

6.买麻藤纲一般特征-麻黄科。

7.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八章 被子植物 (15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及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纲中重点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

2.了解各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识别常见的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3.了解被子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教学内容:

1.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2.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3.被子植物分类

(1)木兰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荷花玉兰 白玉兰、紫玉兰、含笑、鹅掌楸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毛茛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毛茛、乌头、铁线莲、黄连、唐松草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3)榆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榆树、榔榆、榉树、朴树、青檀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4)桑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桑、无花果、榕树、印度橡胶树、构树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5)胡桃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胡桃、胡桃楸、山核桃、枫杨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6)壳斗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麻栎、板栗、栓皮栎、槲栎、水青冈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7)藜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藜、甜菜、菠菜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8)石竹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石竹、繁缕、香石竹、瞿麦、王不留行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9)蓼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荞麦、何首乌、大黄、酸模、萹蓄、杠板归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0)锦葵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陆地棉、苘麻、木芙蓉、木槿、朱槿、蜀葵

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1)葫芦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黄瓜、冬瓜、西瓜、葫芦、栝楼、绞股蓝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2)杨柳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毛白杨、山杨、小叶杨、旱柳、垂柳、龙爪柳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3)十字花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白菜、萝卜、荠菜、油菜、菘兰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4)蔷薇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绣线菊亚科、苹果亚科、蔷薇亚科、李亚科的特征及区别,珍珠梅、绣线菊、苹果、梨、山楂、草莓、月季、玫瑰、桃、地榆、棣棠花、龙芽草、蛇莓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5)豆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含羞草科、云实科、蝶形花科的特征及区别,

合欢、紫荆、大豆、豌豆、胡枝子、花生、甘草、含羞草、皂荚、车轴草、

紫藤、洋槐等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6)大戟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大戟、蓖麻、橡胶树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7)葡萄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葡萄、蛇葡萄、乌蔹莓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8)槭树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元宝槭、鸡爪槭、金钱槭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19)漆树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漆树、黄栌、盐肤木、黄连木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0)芸香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桔、花椒、野花椒、甜橙、柚、黄檗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1)五加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人参、五加、刺五加、常春藤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2)伞形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胡萝卜、芹菜、芫荽、当归、北柴胡、防风

茴香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3)茄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茄、马铃薯、番茄、辣椒、枸杞、曼陀罗、烟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4)唇形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益母草、薄荷、丹参、一串红、夏枯草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5)木犀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女贞、小叶白蜡、连翘、茉莉花、丁香、迎春花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6)忍冬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忍冬、荚蒾、接骨木、锦带花、六道木等形

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7)菊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筒状花亚科和舌状花亚科的区别,菊、向日葵、刺菜、苍耳、蒲公英、莴苣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菊科的适应性;

(28)莎草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香附子、荸荠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29)禾本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竹亚科和禾亚科的区别,小麦、稻、高梁、玉米、芦苇、毛竹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30)百合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百合、葱、蒜、韭菜、黄花莱、黄精、郁金香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

(31)兰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春兰、蝴蝶兰、绶草、天麻等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兰科的进化性状。

4.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1)被子植物的起源;(2)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

第九章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 (1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动态及其他知识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细胞分类学。

2.化学分类学。

3.数值分类学。

4.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特征在被子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说    明:

  本课程分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见(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形式。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闭卷百分制考试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课考察学生动手及创新的能力;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订部门 :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王新军                    2013 年 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 年 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 年 7月

  

 

 

 

 

 

 

 

 

 

 

 


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植物学实验独立成一门课程是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加深对植物学理论的充分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很有必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实验中设置的显微镜观察植物各部分形态,结构的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观察识别、综合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动手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与研究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严谨规范的进行操作,耐心细致的进行观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充分理解后认真地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植物绘图方法及实验报告

2

1.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法

2.植物绘图方法

3.实验报告

   基础实验

24

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1.细胞基本结构观察

2.植物细胞贮藏物质

3.临时制片方法

基础实验

24

3

植物组织(一)

2

1.分生组织的观察

2.基本组织的观察

3.表面制片的制作方法

4.保护组织的观察

基础实验

24

4

植物组织(二)

2

1.机械组织的观察

2.输导组织的观察

3.分泌组织的观察

基础实验

24

5

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构造

2

1.根的形态

2.根的初生构造

3.根的次生构造

基础实验

24

6

植物芽的结构和茎的初生构造

2

1.茎的基本形态

2.茎尖的结构

3.茎的初生构造

基础实验

24

7

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2

1.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次生构

2.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次生构造

3.茎的三切面观察

基础实验

24

8

植物叶的形态与结构

2

1.叶的形态

2.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3.单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基础实验

24

9

花的形态和结构、花序的类型

2

1.花的组成及结构类型

2.花形态的多样性

3.花序

基础实验

24

10

雄蕊、雌蕊的发育

2

1.花药的结构和小孢子、雄配子的发育过程

2.胚珠的结构及胚囊的发育

基础实验

24

11

胚的结构及种子、幼苗和果实的类型

2

1.胚的发育

2.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3.幼苗的类型

4.果实类型和结构

基础实验

24

12

藻类、真菌与地衣代表植物的观察

2

1.藻类植物

2.真菌

3.地衣植物

基础实验

24

13

苔藓、蕨类与裸子植物代表类型的观察

3

1.苔藓植物

2.蕨类植物

3.裸子植物

基础实验

24

14

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4

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综合性实验

24

15

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

3

1.校园植物采集

2.种类鉴定

综合性实验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华文中宋小四加粗)项目标题为华文中宋小四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显微镜

 

3[微软用户8] 

解剖镜[微软用户9] 

 

2

根模型

 

4[微软用户10]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5

实验学时数(学时)

34

实验项目数(个)

15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c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植物学实验指导,王幼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姚振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微软用户11] 

 

执笔:王新军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90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36学时。

选定教材: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参 考 书: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程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程概述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后继专业课的基础课,包括了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部分。其研究的对象是动物界中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门动物之间的差别及特征,掌握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概括介绍本门课

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

动物的基本结构、机能、繁殖、发育和分类

2

2

 

 

 

 

4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2

2

 

 

 

 

4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

源及多孔动物门

2

 

2

 

 

 

 

2

2

 

第四章

腔肠动物门

2

2

 

 

 

 

4

 

第五章

扁形动物门

2

2

 

 

 

 

4

 

第六章

线形动物门

2

2

 

 

 

 

4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

2

2

 

 

 

 

4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2

2

 

 

 

 

4

 

第九章

节肢动物门

6

6

 

 

 

 

12

 

第十章

棘皮动物门

2

 

 

 

 

 

2

 

第十一章

半索动物门

2

 

 

 

 

 

2

 

第十二章

脊索动物门

2

 

 

 

 

 

2

 

第十三章

头索动物

2

2

 

 

 

 

4

 

第十四章

圆口纲

2

 

 

 

 

 

2

 

第十五章

鱼纲

4

4

 

 

 

 

8

 

第十六章

两栖纲

2

2

 

 

 

 

4

 

第十七章

爬行纲

4

2

 

 

 

 

6

 

第十八章

鸟纲

4

4

 

 

 

 

8

 

第十九章

哺乳纲

2

2

 

 

 

 

4

 

第二十一章

动物进化原理

 

 

 

 

 

 

 

自学

第二十二章

动物的地理分布

2

 

 

 

 

 

2

 

第二十三章

动物生态

 

 

 

 

 

 

 

自学

合  计

 

54

36

 

 

 

 

90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动物分类的知识及发展简史。

2.理解动物学的含义、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

3.掌握动物学的相关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动物学的含义。

2.研究动物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

3.生物的分界、动物的分类。

4.动物学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5.动物分类的依据、动物界门的分类。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动物的基本结构和机能。

2.理解动物的繁殖、发育和分类。

3.掌握动物的繁殖及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

1.细胞的一般结构、化学成分、基本结构与功能。

2.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

3.动物的分类。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原生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了解原生动物门的代表性动物。

教学内容: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原生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及其类群:(1)鞭毛纲——眼虫;(2)肉足纲——大变形虫;(3)孢子纲——间日疟原虫;(4)纤毛纲——草履虫。

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4.为什么说原生动物是最原始的、最低等的动物。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多孔动物门(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多孔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2.掌握多孔动物门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3.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教学内容:

1.从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1)进化顺序;(2)中生动物。

2.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2)形态学;(3)胚胎学。

3.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1)卵细胞的极性、卵裂的形成;(2)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3)生物发生律。

4.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1)进化位置;(2)生物学特征;(3)结构与功能;(4)多孔动物门的分类和地位;(5)多孔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第四章 腔肠动物门(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进化地位:(1)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2)真正的后生动物的开始。

2.腔肠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1)辐射对称的体型;(2)具有两个胚层;(3)体壁具有刺细胞;(4)体壁围绕身体的纵轴形成了一个消化循环腔;(5)消化方式不仅有细胞内消化,也有细胞外消化;(6)出现了感觉器官和网状的神经系统;(7)身体可以自由运动。

3.腔肠动物的结构与功能:(1)体制与基本体型;(2)体壁的结构;(3)消化循环腔;(4)神经系统;(5)呼吸和排泄;(6)繁殖和生活史。

4.腔肠动物门的分类:(1)水螅纲;(2)钵水母纲;(3)珊瑚纲。

5.腔肠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第五章 扁形动物门(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进化地位:(1)两侧对称;(2)在体壁和消化壁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

2.扁形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1)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2)有中胚层的形成;(3)具有皮肌囊;(4)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5)既有自由生活种类,又有寄生生活种类。

3.扁形动物门的身体结构:(1)表皮与肌肉;(2)实质充填了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网状含胞体;(3)消化系统不完善;(4)呼吸和排泄;(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6)生殖和发育。

4.扁形动物门的分类:(1)涡虫纲;(2)吸虫纲;(3)绦虫纲。

5.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第六章 线形动物门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线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3.熟悉线形动物中寄生种类的识别特征和生活规律。

教学内容:

1.进化地位:具有的假体腔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体腔。

2.线形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1)具有假体腔;(2)身体圆柱形,体表有角质膜;(3)出现了有口有肛门的完善的系统;(4)呼吸和排泄;(5)神经和感觉器官;(6)生殖为长管型。

3.线形动物门的身体结构。

4.线形动物门的分类:(1)线虫纲;(2)腹毛纲;(3)轮虫纲。

5.线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第七章 环节动物门  (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环节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进化地位:环节动物在动物的演化过程中进入高等脊椎动物的发展阶段。

2.环节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1)身体两侧对称,出现三个胚层,有真体腔的形成;(2)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开始的标志;(3)身体表面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式的附肢疣足;(4)闭管式循环系统;(5)链状神经系统;(6)依靠体表呼吸;(7)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8)生殖多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3.环节动物门的代表动物——蚯蚓:(1)形态结构;(2)体壁和运动;(3)体腔为真体腔;(4)消化系统;(5)循环系统——闭管式;(6)呼吸——体表呼吸;(7)排泄系统;(8)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9)生殖系统;(10)经济价值。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体质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或不对称;(2)外套膜;(3)初生体壁,次生体腔。

2.软体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1)体制;(2)外套膜;(3)贝壳;(4)体腔和循环系统;(5)呼吸系统;(6)排泄器官;(7)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8)生殖与发育。

3.软体动物门的分类:(1)无板纲;(2)单板纲;(3)多板纲;(4)腹足纲。

4.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经济意义。

第九章 节肢动物门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节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及典型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规律。

3.熟悉常见农林害虫的主要类别及特征。         

教学内容:

1.进化地位:是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2.节肢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1)身体在分节的基础上,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体表有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3)身体结构和形态,以及呼吸和排泄器官多样化,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门。

3.节肢动物的身体结构:(1)异律分节和附肢;(2)外骨骼和肌肉;(3)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4)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5)消化和取食;(6)神经系统和器官;(7)生殖和发育。

4.节肢动物的分类:(1)有爪纲;(2)肢口纲;(3)蛛形纲;(4)甲壳纲;(5)多足纲;(6)昆虫纲。

5.经济种类:(1)甲壳纲;(2)蛛形纲;(3)资源昆虫;(4)工业昆虫;(5)医学药用昆虫;(6)观赏昆虫。

6.系统发展。

第十章 触手冠动物(自学)            

教学要求:

1.掌握触手冠动物的特点。

2.了解触手冠动物进化地位。

教学内容:

1.进化地位:是原口动物过渡到后口动物的一个中间类群。

2.生物学特征:(1)这三门动物都由一个体壁延伸形成的环绕口而不绕肛门的触手冠(总担),触手冠是捕食和呼吸的器官;(2)与原口动物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有真体腔,发达的后肾兼做生殖导管,都有与担轮幼虫相似的幼虫期;(3)与后口动物相似之处在于发育过程中出现前、中、后体腔;(4)外肛与腕足动物的卵裂是辐射卵裂。

3.触手冠动物的分类:(1)帚虫动物门;(2)外肛动物门;(3)腕足动物门。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棘皮动物门的特点。

2.了解棘皮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进化地位:最原始的后口动物,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2.棘皮动物门的生物学特征:(1)成体五辐射对称,幼虫是两侧对称;(2)身体表面具有脊、刺,突出体表之外;(3)一部分体腔形成了特殊的水管系统;(4)骨骼全部来源于中胚层,由钙化的骨片组成;(5)经系统无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6)辐射形卵裂。

3.棘皮动物门的身体结构:(1)外部形态;(2)体壁与骨骼;(3)运动功能器官;(4)血系统和围心系统;(5)消化;(6)神经;(7)生殖和发育。

4.棘皮动物门的分类:(1)海百合纲;(2)有足亚纲;(3)蛇尾纲;(4)海胆纲;(5)海参纲。

5.系统发展。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半索动物门的特点。

2.了解半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半索动物门的特征:(1)外形;(2)体壁和体腔;(3)循环和排泄;(4)消化和呼吸;(5)神经和感官。

2.分类地位的争论与确定有两个观点。

3.半索动物门的分类。

第十三章 头索动物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头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头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头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第十四章 圆口纲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圆口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圆口动物门的分类。

教学内容:

1.圆口动物的基本特征:(1)外形;(2)原始特征;(3)寄生特征。

2.圆口动物门的分类:(1)七鳃鳗目;(2)盲鳗目。

第十五章 鱼纲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鱼纲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了解鱼纲动物门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鱼纲动物的基本特征:(1)体形和皮肤;(2)骨骼系统;(3)肌肉系统;(4)消化系统;(5)呼吸系统;(6)循环系统;(7)神经系统及感官;(8)排泄系统;(9)生殖系统。

2.鱼类分类:(1)软膏鱼类;(2)硬骨鱼类。

3.鱼类的洄游。

4. 淡水鱼业。

第十六章 两栖纲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两栖动物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1)体形和皮肤;(2)骨骼系统;(3)肌肉系统;(4)消化系统;(5)呼吸系统;(6)循环系统;(7)神经系统及感官;(8)排泄系统;(9)生殖系统。

2.两栖动物分类:(1)无足目;(2)蝾螈目;(3)蛙形目。

第十七章 爬行动物(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爬行动物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1)羊膜卵的构造及意义;(2)体形和皮肤;(3)骨骼系统;(4)肌肉系统;(5)消化系统;(6)呼吸系统;(7)循环系统;(8)神经系统及感官;(9)排泄系统;(10)生殖系统。

2.爬行动物分类: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鳄目。

第十八章 鸟纲(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

2.了解鸟类的代表动物。

教学内容:

1.鸟类的生物学特征:(1)体形和皮肤;(2)骨骼系统;(3)肌肉系统;(4)消化系统;(5)呼吸系统;(6)循环系统;(7)神经系统及感官;(8)排泄系统;(9)生殖系统。

2.鸟类分类:(1)平胸总目;(2)突胸总目。

3.鸟类的繁殖、生态和迁徙。

第十九章 哺乳动物(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哺乳动物的特点。

2.了解哺乳动物进化地位。                                  

教学内容:

1.哺乳动物的特点:(1)体形和皮肤;(2)骨骼系统;(3)肌肉系统;(4)消化系统;(5) 呼吸系统;(6)循环系统;(7)神经系统及感官;(8)排泄系统;(9)生殖系统;(10)内分泌系统。

2.哺乳动物的分类及保护。

第二十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自学)

教学要求:

掌握脊索动物的起源及进化过程特点。

教学内容:

1.原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圆口纲的起源与进化、鱼类的起源与进化、。

2.两栖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爬行动物的起源与进化、鸟类的起源与进化、哺乳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二十一章 动物的进化(自学)

教学要求:

1.掌握动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

2.了解动物进化的主线。                            

教学内容:

1.生命的产生和动物进化的例证。

2.进化理论、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以及物种形成。

第二十二章 动物地理分布 (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动物地理分布的规律及特点。

教学内容:

1.生物圈及分布区。

2.地带性分布、水域动物分布、动物地理区划。

第二十三章 动物生态 (自学)

教学要求:

了解动物生态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

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唐养璇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门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类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采集方法、培养过程及经济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物学实际工作能力。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类型

每组人数

1

显微镜实验

2

显微镜常见故障维修

基础实验

24

2

动物基本组织

2

动物基本组织观察

基础实验

24

3

原生动物

2

原生动物的采集、培养及观察

综合性实验

24

4

海绵动物

2

淡水海绵动物形态观察

基础实验

24

5

腔肠动物

2

腔肠动物(水螅)形态观察

基础实验

24

6

扁形动物

2

扁形动物形态结构观察

基础实验

24

7

环节动物

2

环毛蚓的采集及解剖结构观察

基础实验

24

8

软体动物

2

河蚌的采集及解剖结构观察

基础实验

24

9

节肢动物

6

节肢动物的采集及解剖结构观察

基础实验

24

10

头索动物

2

文昌鱼形态结构观察

基础实验

24

11

鱼类

4

鱼类解剖及淡水鱼分类

基础实验

24

12

爬行动物

2

龟鳖解剖结构观察

基础实验

24

13

4

陆鸟及飞鸟解剖结构比较

基础实验

24

14

哺乳动物

2

兔子解剖结构观察

基础实验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显微镜

 

4

捕虫网

 

2

体视镜

 

5

解剖盘

 

3

小动物解剖器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3

实验学时数(学时)

36

实验项目数(个)

14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c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动物学实验指导》,刘凌云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唐养璇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144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验72学时。

选定教材:物化学简明教程,张丽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参 考 书

1.生物化学,王镜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普通生物化学,郑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基础生物化学,吴显荣,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是本科院校中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生命的化学, 是介于生物学与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生物化学是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现代技术来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物质结构的变化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了解生物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蛋白质

8

 

 

 

 

 

8

 

第三章

核酸

7

 

 

 

 

 

7

 

第四章

糖类

1

 

 

 

 

 

1

 

第五章

脂质生物膜

1

 

 

 

 

 

1

 

第六章

8

 

 

 

 

 

8

 

第七章

维生素与辅酶

2

 

 

 

 

 

2

 

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5

 

 

 

 

 

5

 

第九章

糖类代谢

8

 

 

 

 

 

8

 

第十章

脂类代谢

5

 

 

 

 

 

5

 

第十一章

蛋白质降和解及氨基酸代谢

5

 

 

 

 

 

5

 

第十二章

核苷酸代谢

4

 

 

 

 

 

4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5

 

 

 

 

 

5

 

第十四章

RNA的生物合成

5

 

 

 

 

 

5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4

 

第十六章

代谢的调节

2

 

 

 

 

 

2

 

合 计

 

72

 

 

 

 

 

7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应用以及生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理解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及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2.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3.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蛋白质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类、肽的结构、活性肽的来源及应用、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

2.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分离分析技术的原理。

3.掌握蛋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组成成分、结构、主要理化性质。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分类。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分类及理化性质。

3.肽的结构、生物活性肽的功能、来源及应用。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

5.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性质与分离、分析技术。

第三章 核酸 (7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核苷酸组成及其重要的生理功能、DNA超螺旋形成的过程和特点、核酸分离与纯化的基本方法。

2.理解基因组的概念和特点、非编码RNA的多样性、核酸序列测定的原理。

3.掌握核苷酸的组成及连接方式。

4.熟悉DNA双螺旋结构特征及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化学键、tRNA的二级结构、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的概念。

教学内容:

1.核酸的组成成分。

2.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及其他类型的二级结构、DNA的高级结构—环状DNA的超螺旋结构、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3.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病毒和细菌基因组的特点、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4.各种RNA的结构和功能。

5.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及紫外吸收性质、核酸结构的稳定性和核酸的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

6.核酸序列测定。

第四章 糖类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琼脂、壳多糖、右旋糖酐、糖胺聚糖以及糖复合物的结构及作用。

2.理解淀粉和糖原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多糖代表物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琼脂、壳多糖、右旋糖酐、糖胺聚糖等。

2.糖蛋白与蛋白聚糖、糖脂与脂多糖。

第五章 脂质和生物膜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磷脂、鞘脂类、类固醇的结构及作用。

2.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及其组成与膜特点的关系。

3.熟悉膜的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磷脂、鞘脂类、生物膜。

第六章 酶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酶的类型、命名、分类、酶表、核酶、抗体酶及同工酶、酶的研究方法与酶工程。

2.理解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酶的专一性、酶的作用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方式。

3.掌握酶的概念、酶的特点、底物浓度对酶反应的影响及米氏方程、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内容:

1.酶的概念与特点、化学本质与组成、分类与命名,酶作用的专一性。

2.酶的活性部位、酶与底物复合物的形成、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分子机制、酶作用机制的实例。

3.酶促反应速率的概念、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影响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4.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5.酶活性的调节方式、酶的别构调控、可逆的共价修饰调控及酶原的激活。

6.核酶、抗体酶与同工酶。

7.酶的研究方法与酶工程。

第七章 维生素与辅酶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维生素的概念、分类、来源、结构及缺乏症。

2.理解常见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维生素对应辅酶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1.脂溶性维生素(A、D、E、K)。

2.水溶性维生素(B1和硫胺素焦磷酸、B2核黄素辅酶、泛酸和辅酶A、Vpp和烟酰胺辅酶、B6和 B6辅酶、生物素和羧化辅酶、叶酸和叶酸辅酶、B12和B12辅酶、硫辛酸、维生素C)。

第八章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辅酶A的递能作用、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规律、高能化合物的种类、生物氧化的特点。

2.理解呼吸链中各成分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排列顺序、ATP的作用、氧化磷酸化的类型及作用机理、生物氧化中能量的变化。

3.掌握新陈代谢、生物氧化、高能化合物、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和P/O比、胞液中NADH的跨膜运转。

教学内容:

1.新陈代谢研究的方法、生物体内能量代谢的基本规律、高能化合物与ATP的作用。

2.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的组成及电子传递规律、氧化磷酸化作用、胞液中NADH的跨膜运转。

第九章 糖类代谢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淀粉和纤维素的酶促水解、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葡糖醛酸代谢途径、蔗糖和淀粉的合成。

2.理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历程和生物学意义及其调控、

丙酮酸的去路。

3.掌握糖酵解过程和产生的ATP与生物学意义、糖的有氧分解过程和该过程的能量变化、糖异生作用的概念及其过程。

教学内容:

1.多糖和低聚糖的酶促降解。

2.糖酵解、糖的有氧分解、乙醛酸循环及戊糖磷酸途径。

3.糖原、淀粉及蔗糖的合成、糖异生作用。

第十章 脂类代谢(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径、磷脂代谢、胆固醇代谢及脂肪酸合成代谢。

2.理解脂肪的酶促降解及甘油的降解转化、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的脂肪酸合成酶系、脂肪酸代谢的调解。

3.掌握甘油及脂肪酸分解代谢的有关过程,特别是β-氧化,脂肪酸氧化途径中能量变化的计算。

教学内容:

1.脂质的酶促水解。

2.甘油的氧化、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脂肪酸氧化的其他途径、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3.甘油-3-磷酸的合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以及三酰甘油的合成。

4.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

第十一章 蛋白质降解和氨基酸代谢(5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意义、外源蛋白质的降解、氨基酸代谢和一碳单位的作用。

2.理解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氨基酸合成途径的类型、氨基酸转化为其他代谢物、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节。

3.掌握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及氨基酸的分解产物-氨和α-酮酸代谢的去路。

教学内容:

1.细胞内蛋白质及外源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2.脱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氨和α-酮酸代谢的去路。

3.氨基酸合成途径的类型、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氨基酸与某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

4.终端产物对氨基酸生物合成的抑制、酶生成量的改变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十二章 核苷酸代谢(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脱氧核糖核苷酸及核苷三磷酸的生物合成,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

2.理解五种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从头合成及补救合成的意义。

3.掌握两种嘌呤核苷酸和三种嘧啶核苷酸环上各原子的来源。

教学内容:

1.嘌呤核苷酸的分解、嘧啶核苷酸的分解。

2.嘌呤核苷酸及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核苷三磷酸的合成、脱氧核苷酸的合成、胸苷酸的合成及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3.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控及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控。

4.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

5.烟酰胺核苷酸的合成、黄素核苷酸的合成及辅酶A的合成。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DNA的损伤与修复、端粒、端粒酶及逆转录的概念及相关知识、DNA重组和克隆。

2.掌握复制的概念、特点、参与复制的酶类的作用及复制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1.DNA的半保留复制及复制的起始点和方向。

2.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大肠杆菌DNA复制的起始、延伸及终止。

3.参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4.逆转录作用、DNA的损伤和修复、DNA重组和克隆。

第十四章 RNA的生物合成(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无模板的RNA的合成、原核和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特点及转录产物的加工。

2.理解不对称转录的含义、编码链和非编码链的意义、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组成及作用、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分类及作用。

3.掌握转录的概念、及RNA复制的过程。

教学内容:

1.RNA生物合成概况。

2.原核生物转录的RNA聚合酶、转录的起始、RNA链的延伸及转录的终止。

3.真核生物转录的RNA聚合酶、转录的起始及转录的终止。

4.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转录调控的特点。

5.转录的选择性抑制。

6.内含子剪接的四种类型,rRNA、tRNA、mRNA前体的加工及RNA编辑。

7.RNA的复制及无模板的RNA合成。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及寡肽的生物合成。

2.理解遗传密码的概念和特点、蛋白质合成所需的能量、蛋白质的定向转运。

3.掌握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物质及其作用、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1.蛋白质合成体系。

2.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的活化、活化氨基酸的转运、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合成的延伸、肽链合成的终止。

3.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合成所需的能量及定向转运。

4.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及寡肽的合成。

第十六章 代谢的调节(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多细胞整体水平的调节。

2.理解代谢调控的概念、代谢调控的四个不同层次。

3.掌握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及酶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联系、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2.分子水平的调节即酶活性的调节及基因表达的调节。

3.细胞水平的调节。

4.多细胞整体水平的调节包括激素对代谢的调节、神经系统对代谢的调节。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高宝云                    2013 年 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 7 月

 

审批:王新军                    2013 年 7月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化学的一些结论、结果和现象进行验证,以及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实验或设计实验,巩固和加深对生物化学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学会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实验总论

2

介绍生化实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概况、规程、实验要求及实验安全、生化试剂配制等。

基础实验

24

2

离心技术

3

离心技术的种类,原理及应用,实验室现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基础实验

24

3

光谱技术

4

光谱技术的种类,原理及应用,实验室现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基础实验

24

4

层析技术

6

层析技术的种类,原理及应用,实验室现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基础实验

24

5

电泳技术

3

电泳技术的种类,原理及应用,实验室现有仪器的使用方法。

基础实验

24

6

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和沉淀反应

4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加深对蛋白质胶体稳定因素的认识。

基础实验

24

7

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4

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并进行鉴定、操作技术:点样、扩展、显色和计算各种氨基酸的Rf值。

基础实验

24

8

酶的基本性质

4

酶催化的高效性、特异性以及PH、温度、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基础实验

24

9

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蛋白质浓度

4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及方法

基础实验

24

10

酵母RN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4

离心抽提酵母RNA,鉴定RNA的组成成分,利用紫外吸收法测定RNA含量。

综合性实验

24

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小麦幼苗中的可溶蛋白

8

电泳技术的原理、方法、装置、凝胶配制等操作过程

基础实验

24

12

淀粉酶的分离纯化、鉴定

23

淀粉酶活力测定;淀粉酶的疏水层析;淀粉酶的离子交换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淀粉酶。

设计性实验

24

13

小麦种子中中总氮量的测定

3

学习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及仪器使用

基础实验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电子天平

 

11

恒温水浴锅

 

 

2

紫外分光光度计

 

12

电炉

 

 

3

制冰机

 

13

冷冻干燥机

 

 

4

冰箱

 

14

高速组织匀浆器

 

 

5

层析缸

 

15

梯度混合仪

 

 

6

离心机

 

16

层析柱

 

 

7

电泳仪

 

17

紫外检测仪

 

 

8

移液器

 

18

部分收集器

 

 

9

真空泵

 

19

PH计

 

 

10

凝胶成像系统

 

20

凯氏定氮仪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6

实验学时数(学时)

72

实验项目数(个)

13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c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生物化学实验指导,陈钧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王秀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3.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与技术,陈毓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生物统计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生物统计学,杜荣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参 考 书:生物统计学,李春喜,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课程概述: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实验资料的整理、特征数的计算、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平均数的统计推断、参数估计、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用于处理研究的资料和数据,对研究结果做出科学推断,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开展科学试验研究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开展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

 

 

 

 

 

4

 

第二章

概率和概率分布

2

 

 

 

 

 

2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2

 

 

 

 

 

2

 

第四章

抽样分布

2

 

 

 

 

 

2

 

第五章

统计推断

8

 

 

 

 

 

8

 

第六章

参数估计

2

 

 

 

 

 

2

 

第七章

拟合优度检验

1

 

 

 

 

 

1

 

第八章

单因素方差分析

2

 

 

 

 

 

2

 

第九章

两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

2

 

 

 

 

 

2

 

第十章

一元回及简单相关分析

4

 

 

 

 

 

4

 

第十一章

多元回及复相关分析

1

 

 

 

 

 

1

 

第十二章

实验设计

6

 

 

 

 

 

6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的不齐性、总体与样本、抽样,了解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的意义。

2.掌握频数(率)表和频数(率)图的编绘。

3.掌握平均数、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4.掌握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总体与样本的概念、关系,随机抽样的概念。

2.数据类型及频数(率)分布,主要是频数表与频数图的编绘。

3.样本的几个特征数包括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第二章 概率和概率分布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概率、事件的意义。

2.掌握概率的一般运算。

3.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概率分布、连续型概率分布的意义。

4.了解总体特征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1.概率的概念与一般运算。

2.随机变量的概念与概率分布。

3.总体特征数的概念及意义各是什么。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

2.了解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3.掌握正态分布表的查法。

4.了解中心极限定理的意义。

教学内容:

1.二项分布及应用。

2.正态分布与正态分布表的查法。

3.中心极限定理及意义。

第四章 抽样分布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2.了解t分布。

3.了解样本方差的分布。

4.了解样本标准差的分布。  

5.了解标准差已知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6.了解标准差未知但相等时两个平均数的和与差的分布。

7.了解F分布。

教学内容:

1.样本平均数分布、t分布。

2.样本方差分布、样本标准差分布、特征数的关系。

第五章 统计推断(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一般原理和有关概念。

2.掌握单个样本的显著性检验程序。

3.掌握u检验、t检验、x2检验、F检验。

4.掌握标准差已知时两个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的检验。

5.掌握成组数据t检验。

6.掌握标准差未知且可能不等时两平均数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7.掌握配对数据的t检验。

教学内容:

1.单个样本的统计假设检验,主要讲授原理及检验过程,u检验、t检验、x2检验。

2.两个样本的差异显著检验,主要讲授数据计算与检验过程。

第六章 参数估计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无偏估计量、有效估计量、相容估计量的意义。

2.了解区间估计的一般原理、µ的置信区间、σ的置信区间、平均数差的置信区间、配对数据的置信区间。

教学内容:

1.点估计的概念与公式。

2.区间估计的概念与公式。

第七章 拟合优度检验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拟合优度检验的意义、一般程序。

2.掌握二项分布的检验、对正态性的检验、独立性检验。

教学内容 :检验原理与检验方法。

第八章 单因素方差分析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方差分析的意义。

2.掌握最小显著差数检验。

教学内容:概念、原理、多重比较。

第九章 两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两个以上因素的方差分析意义。

2.掌握缺失一个数据的弥补方法。

3.掌握缺失两个数据的估计。

教学内容:

1.两因素方差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两个以上因素的方差分析。

第十章 一元回归及简单相关分析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回归与相关的意义。

2.了解散点图、一元正态线性回归模型。

3.掌握回归方程的计算。

4.掌握参数αβ的估计。

5.掌握散点图及回归线。

6.掌握a、b的数学期望。

7.掌握a、b的显著性检验。

8.掌握两个回归方程的比较。

9.了解相关系数及性质。

10.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相关系数检验。

教学内容:

1.回归与相关的基本概念。

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3.一元线性回归的检验原理与方法。

4.相关系数的概念与检验。

第十一章 多元回归及复相关分析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了解复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

教学内容:

简介(自学为主)。

第十二章 实验设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掌握计划书的编制。

3.掌握简单实验设计方法。

4.掌握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

5.掌握两因素交叉分组设计、两因素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正交设计。

教学内容:

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实验计划书的编制讲授项目申请书、实验方案的写法。

3.单因素实验设计讲授完全随机化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

4.两因素实验设计讲授两因素交叉分组设计、两因素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正交设计。

 

说    明:

1.可配合教学布置课程作业、查阅资料、专题报告、课后讨论、观摩学习等课外活动,具体内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制定。

2.实际教学中有关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加或者删减。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朱广启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108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验36学时。

选定教材:植物生理学,潘瑞炽,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

参 考 书

1.植物生理学,王忠,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0。

2.现代植物生理学,李合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3.植物生物学,周云龙,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

4.植物生物学,武维华,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

 

课程概述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植物生命活动是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基本代谢基础上,表现出种子萌发、生长、运动、开花、结果等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目的

植物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认识植物生理、生化过程和本质,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光、气、水、土资源,发展农(林)业生产,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绪论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6

 

 

 

 

 

6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代谢

8

 

 

 

 

 

8

 

第三章 

光合作用

10

 

 

 

 

 

10

 

第四章

呼吸作用

8

 

 

 

 

 

8

 

第五章

各有机物代谢

2

 

 

 

 

 

2

 

第六章

有机物运输分配

2

 

 

 

 

 

2

 

第七章

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

4

 

 

 

 

 

4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

6

 

 

 

 

 

6

 

第九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8

 

 

 

 

 

8

 

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6

 

 

 

 

 

6

 

第十一章

植物的成熟与衰老生理

6

 

 

 

 

 

6

 

第十二章

抗逆生理

4

 

 

 

 

 

4

 

合计

 

72

 

 

 

 

 

7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史及展望。

2.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

2.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3.植物生理学的展望。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形式及其与植物抗性的关系。

2.理解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合理灌溉的基础。

3.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利用及蒸腾作用。

教学内容:

1.植物对水分的需要、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2.蒸腾作用、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体内氮、磷、硫的同化。

2.理解植物必须元素的确定方法。

3.掌握植物所需矿质元素种类及作用、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体内运转以及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教学内容: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和色素的种类、结构、性质及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2.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与植物产量的关系。

3.掌握光合作用的机理。

教学内容:

1.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叶绿体及叶绿体色素。

2.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机理。

2.了解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生理意义和场所。

2.植物的呼吸代谢途径、生物氧化。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呼吸作用和农业生产。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体内主要的次生代谢途径及其与基础代谢的联系。

2.了解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各种有机物代谢的相互联系。

2.萜类、酚类、含氮次级化合物。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有机物运输的形式、途径及影响有机物运输的因素。

2.理解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教学内容:

1.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度和溶质种类。

2.韧皮部装载、筛管运输机理、韧皮部卸出、同化产物的命运和分配。

第七章 植物体内细胞信号转导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体内细胞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的信号途径。

2.明确信号传递对植物适应多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环境刺激和胞外信号。

2.受体和跨膜信号转换。

3.细胞内信号分子和第二信使系统。

4.信号转导中的蛋白质可逆磷酸化。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 (6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内容:

1.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乙烯、脱落酸。

2.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生长抑制物质。

第九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8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生长所表现出的一般特征,并从植物生理学角度给以合理解释。

教学内容:

1.种子的萌发、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2.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生长相关性。

3.光形态建成、植物的运动。

第十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的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幼年期、春化作用、光周期。

2.花器官形成及其生理、受精生理。

第十一章 植物成熟与衰老生理 (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衰老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阶段,人们无法阻止衰老,但通过适当措施可以延缓衰老进程。

教学内容:

1.种子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2.果实成熟生理、种子休眠生理、植物的衰老的生理。

3.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的器官脱落。

第十二章 植物逆境生理 (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逆境生理研究的重要性及植物抵御逆境的主要方式。

教学内容:

1.抗逆生理通论。

2.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抗盐性。

3.植物的抗热性、抗涝性、抗病性。(自学)

 

说   明

本课程分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大部分,实验部分另有教学大纲。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形式。考试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闭卷百分制考试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课考察学生动手及创新的能力;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吴  珍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植物生理学实验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实验。通过实验实践,要求学生熟悉植物生理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植物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实验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巩固和加深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工作的态度。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水势的测定

2

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

基础实验

24

 

2

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

2

根对离子的交换吸附

基础实验

24

 

3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与含量的测定

 

4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测定,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谱及含量的测定

基础实验

24

 

4

呼吸速率测定

2

用小篮子法测呼吸强度

基础实验

24

 

5

花粉(种子)活力测定

2

用TTC法测花粉活力(种子活力)

基础实验

24

 

6

光响应曲线测定

2

光合速率及光响应曲线测定

基础实验

24

 

7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2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生长的影响

基础实验

24

 

8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4

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综合性实验

24

 

9

离体叶绿体希尔反应活性鉴定

4

离体叶绿体提取及希尔反应活性鉴定

综合性实验

24

 

10

绿原酸的提取与定量测定

4

金银花中绿原酸提取(浸提法)含量的测定

综合性实验

24

 

11

植物在逆境下的生理代谢反应

8

水培植物,胁迫或诱导处理,测定MDA含量、PAL含量,测高温低温盐等逆境条件对植物的损伤,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并得出结论

设计性实验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雪花机[微软用户12] 

 

6

显微镜

 

2

恒温培养箱

 

7

生化培养箱

 

3

分光光度计

 

8

电导率仪

 

4

低温高速离心机

 

9

CB-1101便携式光合呼吸测定系统

 

5

恒温水浴锅[微软用户13]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5

实验学时数(学时)

36

实验项目数(个)

11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张志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吴  珍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90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36学时。

选定教材:微生物学,黄秀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参 考 书:

1.微生物学,周德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微生物学,沈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普通微生物学,孝华,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课程概述: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微生物学既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学原理与技术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物技术广泛应用,微生物学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学目的: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的调控,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物种多样性,传染与免疫等;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微生物学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为全面学习生物科学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8

 

 

 

 

 

8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

 

 

 

 

 

4

 

 

第四章

病毒

6

 

 

 

 

 

6

 

第五章

微生物营养

4

 

 

 

 

 

4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6

 

 

 

 

 

6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4

 

 

 

 

 

4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8

 

 

 

 

 

8

 

第九章

微生物的生态学

2

 

 

 

 

 

2

 

第十章

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2

 

 

 

 

 

2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

6

 

 

 

 

 

6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分类

2

 

 

 

 

 

2

 

合计

 

54

 

 

 

 

 

54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及微生物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2.微生物及其分科。

3.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4.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球菌、杆菌、螺旋菌的概念、分类。

2.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特殊结构、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的过程。

3.掌握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夹膜(糖被)、芽孢的构造。

5.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6.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7.了解古生菌、极端环境微生物。

教学内容:

1.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2.其他原核微生物。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真菌有关的名词。

2.掌握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3.掌握酿酒酵母的生活史。

4.掌握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5.掌握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6.了解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几种酵母菌和霉菌。

教学内容:

真核微生物概述、酵母菌及霉菌。

第四章 病毒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病毒的特征、形态结构、衣壳粒排列方式、病毒核酸类型及复制过程。

2.掌握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及溶原性概念。

3.了解噬菌斑概念及利用噬菌斑进行病毒计数的方法,掌握一步生长曲线。

4.掌握几种亚病毒因子。

6.了解病毒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新兴病毒。

教学内容:

1. 病毒的概述、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增殖。

2.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亚病毒因子、病毒与实践、新兴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了解营养物质的四种运输方式。

3.掌握微生物四种营养类型。

4.掌握培养基制备原则,培养基类型及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营养物质进出微生物细胞。

4.培养基。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化能异养微生物、化能自养微生物、光能微生物生物氧化的特点以及产能方式。

2.掌握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方式。

3.了解生物固氮途径。

5.了解肽聚糖的合成途径。

6.了解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方式。

教学内容: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纯培养的概念。

2.熟悉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理解同步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概念。

3.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4.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和生长曲线。

5.了解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理解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控制的机理。

7.掌握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间歇灭菌和巴氏灭菌方法。

8.了解化学杀菌剂对微生物的作用,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3.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4.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病毒重建实验。

2.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3.掌握细菌基因转移重组的接合、转化和转导方式的概念和原理。

4.了解真菌的基因重组,掌握准性生殖的概念。

5.了解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类型。

6.理解证明基因突变原因和结果不对应的三个经典实验: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和平板影印试验,理解自发突变的原因。

7.掌握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和机理。

8.掌握微生物遗传与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9.掌握营养缺陷型的概念及其筛选步骤。

10.了解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

11.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合成生物学。

12.掌握常用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1.遗传变异研究概述。

2.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真菌的基因重组。

3.微生物的突变、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应用、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

4.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学(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微生物生态概念、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分布、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掌握土壤为什么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五种关系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十章 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废水处理中的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的种类及特征。

2.了解微生物脱氮和除磷的基本原理、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其他应用。

3.了解微生物在发酵工业、医学、农业中的应用。

4.掌握发酵方式、发酵类型和发酵的过程。

教学内容:

微生物在环境中、发酵工业中、医学中及农业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传染、免疫概念。

2.了解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因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3.掌握外毒素、内毒素与类毒素的主要区别。

4.掌握非特异性免疫中的补体和干扰素的作用。

5.掌握抗原的特性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抗原。

6.掌握抗体的概念、类别和生物学作用。

7.掌握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不同点。

8.掌握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9.理解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作用及克隆选择学说和免疫耐受性。

10.了解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传染与免疫概述。

2.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

3.免疫学的研究方法。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分类(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微生物系统分类单元及命名的双名法。

2.掌握种、变型、亚种、型、菌株等概念。

3.了解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及微生物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分类系统及分类鉴定方法。

2.利用SrRNA序列进行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

 

说    明

1.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在完成理论教学的情况下,配合开设独立的实验教学,具体实验内容与要求详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可配合教学布置课程作业、查阅资料、专题报告、课后讨论、观摩学习等课外活动,具体内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制定。

2.实际教学中有关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加或者删减。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冀玉良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使学生加深对微生物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过实验课要求学生达到如下目标:①学会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油镜观察微生物的方法。②学会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③学会常用的微生物数量测计技术。④学会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培养技术。⑤学会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检测技术。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实验,写出预习报告,做好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要认真操作,独立完成;实验结束后及时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要有对实验内容和问题的讨论等。

 

二、实验项主要

实验项目名

学时

主要

实验类

1

培养基的配制与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4

1.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方法和步骤及灭菌、倒平板和摆斜面等。

2.高压蒸汽灭菌技术的原理、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构造和使用。

基础实验

24

2

微生物的培养特征及无菌操作技术

4

1.观察不同的微生物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

2.训练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基础实验

24

3

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细菌的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4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技术。

3.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基础实验

24

4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6

1.用稀释法分离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2.用平板划线方法分离微生物。

综合性实验

24

5

微生物生长数量及大小的检测

4

1.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的使用及球菌和杆菌大小的测量。

2.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基础实验

24

6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实验

4

1.V-P反应。

2.糖发酵试验。

3.甲基红试验。

4.吲哚试验。

基础实验

 

7

抗生素的抗菌谱与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4

1.供试菌的培养与制备。

2.抗生素的抗菌谱与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综合性实验

 

8

具有某种特性的微生物的筛选

(1.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2.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3.表面活性剂降解菌的分离。三者中任选其一)

6

学生自已于实验前一周设计好方案(包括如何采样,用什么培养基培养,用什么方法分离,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方案交老师审阅后安排进行。

设计性实验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

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

数量

1

显微镜

 

7

电热烘箱

 

2

高压蒸汽灭菌锅

 

8

电子天平

 

3

霉菌培养箱

 

9

电磁炉

 

4

细菌培养箱

 

10

无菌过滤器

 

5

恒温振荡培养箱

 

11

超净工作台

 

6

干热灭菌箱

 

12

恒温水浴锅

 

四、实验说

课程总学分

4

实验学时数(学时)

36

实验项目数(个)

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实验类别

日常考核c 操作技能考核c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试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

1.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黄秀梨,辛明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沈萍,范秀容,李广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钱存柔,黄仪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微生物学实验,赵斌,何绍江,科学出版社,2002。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冀玉良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生物专业英语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生物专业英语,蒋悟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 考 书

1.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英语,邬行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科技英语的特点和应用,戴炜华,陈文雄,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课程概述:

生物专业英语是面向生物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普通生物、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向学生介绍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投稿等方面的知识;扩大专业英语的词汇量,掌握专业英语书刊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献检索及写作知识。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帮助已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提高其阅读、翻译专业英语的能力。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阅读量,力求将英语与专业紧密结合,了解科技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为将来的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Introduce

 

 

 

 

 

 

 

 

第二章

Inside the living cell: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al cell parts

 

 

 

 

 

第三章

photosynthesis

 

 

 

 

 

第四章

Cellular reproduction:mitosis and meiosis

6

 

 

 

 

 

6

第五章

Foundations of genetics

6

 

 

 

 

 

6

第六章

Discovering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gene

6

 

 

 

 

 

6

第七章

The origin and diversity of life

4

 

 

 

 

 

4

第八章

Fungi:the great decomposers

4

 

 

 

 

 

4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Introduce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专业英语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理解专业英语的概念。

3.了解学习专业英语的意义。

4.知道专业英语的常用网络资源。

教学内容:

1.生物专业英语的概念、特点。

2.学习专业英语的意义。

3.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及常用网络资源。

第二章 Inside the living cell: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nal cell parts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关于植物细胞各种细胞器的英文词汇和词根,熟悉相关的一些扩展词汇。

2.了解英语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以及标题的写作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单词:

Actin, centriole, chemotaxis, chloroplast, chromosome, cilia, cytoplasm, cytoskeleton, dynein, flagella, lysosome, microfilament, microtubule, mitochondrion, myosin, nucleoid, nucleoli, nucleus, phagocytosis, pinocytosis, plastid, polysome, ribosome, stroma, tubulin, vacuole.

2.词组:

endoplasmic reticulum, nuclear envelope, golgi complex, basal body.

3.重点句型分析分析:

(1) This quantity reflects the fact that ribosomes are the sits at which ammo acids are assembled into proteins for export or for use in cell processes.

(2) During protein synthesis the two subunits move along a strand of mRNA,”reading” the genetic sequence coded in it and translating that sequence into protein.

(3) Both types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erve as compartments within the cell where specific products can be isolated and subsequently shunted to particular areas in or outside the cell.

(4) A subset of vacuoles is the organelles known as lysosomes,which contain digestive enzymes(packaged in lysosomes in the golgi complex)that can break down most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5) It is on the large surface area provided by the inner cristae of mitochondria that ATP-generatating enzymes are located.

4.英语科技论文的组成部分。

5.英语科技论文标题的写作注意事项。

第三章 photosynthesis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反应步骤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和句型。

2.熟悉英语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1.单词:

Carotenoid, chlorophyll, chloropladt, c3plant, c4plant, photon, photophosphorylation, photorespiration, photosynthesis, photosystem, thylakoid.

2.词组:

Absorption spectrum, calvin_benson cycle, 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light-dependent reactions, light-independent reactions,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rebulose biphosphate.

3.重点句型分析:

(1) During the light-dependent reactions of photosynthesis,as the absorbing molecule returns to the ground state, the “excess”excitation energy is transmitted to other molecules and stored as chemical energy.

(2) Light striking any one of the pigment molecules is funneled to a special chlorophyll a molecule, termed a reaction-center chlorophyll, which directly participates in photosynthesis.

(3) This packaging takes place through a series of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set in motion when light strikes the p680 reaction center in photosystem2.

(4) The one-way flow of electrons through photosystems 2 and 1is called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plants also derive additional ATP through 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in which some electrons are shunted back through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between photosystems 2 and 1.

(5) The pigment chlorophyll in plant cells absorbs photons within a particular absorption spectrum-a statement of the amount of light absorbed by chlorophyll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4.英语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 Cellular reproduction:mitosis and meiosis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涉及的各种专业词汇和句型。

2.理解课文中虚拟语气的用法及强调句的形式。

3.熟悉英语论文引言部分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1.单词:

anaphase, centromere, chalone, chromatid, chromatin, cytokinesis, diploid, haploid, histone, karyotype, meiosis, metaphase, mitosis, nucleosome, prophase, spindle, telophase.

2.词组:

cell plate, homologous pair, interphase(cycle), metaphase plate.

3.重点句型分析:

(1) The fourth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is M phase, the period of mitosis,during which the replicated chromosomes condense and move and the cell divides.

(2) During prophase,other microtubules,the centromeric fibers,extend outward from  the spindle poles to structures on the chromosomes called kinetochores.

(3) In animals it is associated with centriole,while in plant and fungal cells spindle for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gions called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ers.

(4) Meiosis is a special form of cell division that takes place in the reproductive organs that produce sex cells.

(5) Durin this phase the homologous chromosome undergo synapsis, or pairing, which is brought about by a bridging structure of proteins and RNA called the synaptinemal complex.

(6) It is this event that results in the halving of the chromosome number in the four daughter cells that result from meiosis.

(7) The advantages of this type of reproduction are that it preserves the parent’s successful genetic complement,requires little or no specialization of reproductive organs, and is more rapid than sexual reproduction.

4.英语科技论文的引言部分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第五章 Foundations of genetics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早期的遗传理论,孟德尔的生平及其经典遗传实验,遗传定律。

2.掌握英语科技论文的“材料与方法”部分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1.单词:

allele, dominant, gene, genotype, heterozygous, homozygous, nondisjunction, pangenesis, phenotype, recessive.

2.词组:

dihybrid cross, germ plasm theory, incomplete dominanc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 law of segregation, punnett square, test cross.

3.重点句型分析:

(1) Both of the these early views incorporated the blending theory: they held that heritable traits of the two parents blend, so that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are lost in offspring.

(2) Having been exposed to theories of the particulate nature of matter while auniversity student and having a background in mathematics,Mendel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carefully planned experiments that demonstrated the particulate nature of heredity.

(3) An organism that inherits identical alleles for a trait from each parent is said to be homozygous for that trait;if different alleles for a trait are inherited, the organism is heterozygous for that trait.

(4) The retio of dominant phenotypes (if any) in the progeny makes clear whether the unknown genotype is heterozygous, homozygous dominant, or homozygous recessive.

(5) An apparent exception to Mendel’s laws is incomplete dominance,a   

phenomenon in which offspring of a cross exhibit a phenotype that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of the parents.

4.论文中“材料与方法”的功能要求和语言特点。

第六章 Discovering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gene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的化学性质,核酸的化学和分子结构。理解DNA复制过程。

2.了解在科学史上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各种理论。

3.熟悉科技论文中“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功能要求和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

1.单词:

adenine, cytosine, guanine, nucleoside, purine, pyrimidine, thymine.

2.词组:

DNA polymerase, double helix, Okazaki frgment, One-gen-one-enzyme hypothesis, semicoservative replication, X-ray diffraction.

3.重点句型分析:

(1) Nuclei acid,originally isolated by Johann Miescher in 1871,was identified as a prime constituent of chromosom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red-staining method developed by Feulgen in the early 1900s.

(2) At about the same time P.A. Levene discovered that DNA containd four nitrogenous bases,each of which was attached to a sugar molecule and a phosphate group-a combination Levene termed a nucleotide.

(3) Disagreement over whether DNA could carry complex genetic information was   ended in the early 1950s by Martha Chase and Alfred Hershey, whose work with E. coli showed clearly that DNA, and not protein, is the bearer of genetic information.

(4) One eas the suggestion of Linus Pauling that DNA might have a helical structure held in place by hydrogen bonds, and the other was X-ray diffraction photos of DNA, showing a helical structure with distance between the coils, taken by Franklin and Wilkins.

4.专业论文写作中“结果与讨论”的写作技巧。

第七章 The origin and diversity of life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历程。

2.理解专业论文写作中“致谢、参考文献”的写作技巧。

3.掌握专业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单词:

Clade, class, coacervate, core, crust, division, family, genus, kingdom, liposome, mantle, order, phylum, proteinoid, species, taxon,taxonomy.

2.词组:

Ozone layer, continental drift, big bang, 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

3.重点句型分析:

(1) The major current nypothesis holds that life arose spontaneously an the early earth by means of current hypothesis holds that life arose spontaneously on the early earth by means of chemical evolution from nonliving substances.

(2) Evidence suggests that RNA, which can form spontaneously under conditions mimicking those of the early, was the first informational molecule.

(3)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lipid-protein surface layer and replicating  RNA and DNA informational molecules, the events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living cells would have included the origin of the genetic code; the sequestering of RNA or DNA into cell-like 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pathways.

(4) The increasing quantity of atmospheric oxygen also permitted the evolution of aerobic cells and cellular respiration, which in turn signalled the beginning of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4.论文中“致谢、参考文献”的写作技巧。

5.专业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第八章 Fungi:the great decomposers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真菌的特征、分类和结构。

2.掌握学术刊物的分类及常见学术刊物的载稿特点。

3.了解世界四大科学索引-SCI、EI、ISTP、ISR的概况。

教学内容:

1.单词:

Ascomycetes, ascus, basidiocarp, basidiomycetes, basidium, conidium, gametangium, haustorium, heterokaryon, hyphae, lichen, mycelium, rhizoid, saprobe, septate, sporangium.

2.词组:

fungi imperfecti.

3.重点句型分析:

(1) They may be saprobes that decompose dead organic matter, they may be parasites which obtain nutrients from living hosts; or they may live in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with algage or with the roots of higher plants.

(2) Inspite of these variations, however, all fungi carry out extracellular digestion:they secrete enzymes that digest organic matter, and then they absorb the resulting nutrients.

(3) Finally, hyphae may or may not be septate_having cross walls that segregate independent cells, each with at least one nucleus.

(4) Deuteromycetes important to humans include those used to ferment soybeans and rice to make soy sauce and sake respectively, and those responsible for producing citric acid and the highly dangerous aflatoxin..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赵月梅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遗传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

选定教材:现代遗传学教程,贺竹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参 考 书

1.遗传学,刘庆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遗传学,刘祖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现代遗传学,赵寿元,乔守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课程概述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与变异,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等诸多方面。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是生命科学各门学科的核心,它的分支几乎扩展到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任务是全面系统地讲授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遗传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介绍现代遗传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使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变异等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并能应用其基本原理分析遗传学数据,解释遗传学现象,同时对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遗传工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和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绪论

2

 

 

 

 

 

2

 

第一章

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

4

2

 

 

 

 

6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6

  2

 

 

 

 

8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8

  4

 

 

 

 

12

 

第四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3

  2

 

 

 

 

5

 

第五章

染色体的变异

4

4

 

 

 

 

8

 

第六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6

 

 

 

 

 

6

 

第七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3

 

 

 

 

 

3

 

第八章

基因突变

4

  4

 

 

 

 

8

 

第九章

细胞质遗传

4

 

 

 

 

 

4

 

第十章

遗传与发育

2

 

 

 

 

 

2

 

第十一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6

 

 

 

 

 

6

 

第十二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2

 

 

 

 

 

2

 

合    计

 

54

18

 

 

 

 

72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遗传学的发展及其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3.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章 遗传学的细胞学基础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分布。

2.熟悉染色体的组成、结构及其遗传行为。

3.了解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生活周期和世代交替。

教学内容: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的数目。

3.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质的结构模型。

4.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5.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6.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

7.生活周期。

第二章 孟德尔遗传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对性状及显隐性的概念、分离规律的原理。

2.掌握独立分配规律的原理、基因互作的类型和表现。

教学内容:

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基因的互作。

第三章 连锁遗传规律 (8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连锁遗传机理、连锁遗传的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表现、连锁遗传的解释。

2.交换、交换值及其测定。

3.基因定位、连锁遗传作图。

第四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3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性别决定方式和性连锁遗传机理。

教学内容:

1.性别决定。

2.性连锁X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Z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第五章 染色体的变异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发生机理及遗传效应。

2.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产生途径及遗传效应。

教学内容: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第六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特点及其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2.细菌的遗传分析。

第七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3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和基因表达调控的类型。

教学内容:

基因的概念、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八章 基因突变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突变的特征。

2.了解生化突变的概念和鉴定。

教学要点:

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

2.基因突变的鉴定、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突变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生物学防护与修复、DNA防护机制、DNA的修复、基因突变的诱发。

第九章 细胞质遗传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2.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方式。

3.掌握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教学内容:

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

2.母性影响、叶绿体遗传、线粒体遗传、其它细胞质颗粒的遗传及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第十章 遗传与发育 (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个体发育的特点及其遗传基础。

教学内容:

1.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

2.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

3.细胞的全能性。

第十一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掌握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和基础。

2.掌握遗传率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

教学内容:

1.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遗传基础。

2.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3.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

4.近亲繁殖、近亲繁殖的概念、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回交的遗传效应、纯系学说。

5.杂种优势。

6.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应用。

第十二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进化的遗传基础。

2.了解群体遗传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物种形成机制。

教学内容:

1.生物进化的概述、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

2.分子水平的进化、群体的遗传平衡、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

3.隔离在进化中的作用、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雷燕妮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遗传学实验是为了配合遗传学的教学而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本课程由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构成,目的使学生能够对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各种遗传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探索遗传学规律的浓厚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遗传学及相关专业综合性项目的设计与研究的能力与素质。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和永久片制作

2

1.花粉母细胞涂抹制片技术,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化规律及特征。

2.制作永久片。

基础实验

24

2

果蝇的培养、生活史、性状果蝇及唾腺染色体观察

2

1.识别雌雄果蝇,观察常见的几种突变型。

2.果蝇的饲养管理以及实验处理方法和技术。

3.剥离果蝇三龄幼虫唾液腺的技术和制作唾液腺染色体的方法。

基础实验

24

3

果蝇单、双因子杂交实验

4

1.果蝇有性杂交技术及杂种后代性状表现的统计分析方法。

2.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综合性实验

24

4

果蝇突变体的诱导及鉴定

4

诱导果蝇突变体的方法,观察突变体果蝇。

综合性实验

24

5

植物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和鉴定

4

1.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实验设计。

2.了解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意义。

3.掌握诱发多倍体的一般方法。

4.学会利用染色体分析鉴别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设计性实验

24

6

人类ABO血型的测定与遗传

2

血型鉴定方法;血型基因型的遗传方式;免疫系统与遗传的关系。

基础实验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体视镜

 

4

水浴锅

 

2

显微镜

  

5

紫外灯

   

3

恒温培养箱

 

6

灭菌锅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3.5

实验学时数(学时)

18

实验项目数(个)

5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c    专业√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c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遗传学实验指导张文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雷燕妮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人体解剖学,卢义锦、姚士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 考 书:正常人体解剖学,严振国,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课程概述

人体解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它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是阐明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学习本门课程,可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的

通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分布、形态结构和重要毗邻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1

 

 

 

 

 

1

 

第一章

人体基本构成

1

 

 

 

 

 

1

 

第二章

运动系统

7

 

 

 

 

 

7

 

第三章

内脏

8

 

 

 

 

 

8

 

第四章

脉管系统

7

 

 

 

 

 

7

 

第五章

神经系统

9

 

 

 

 

 

9

 

第六章

感觉器

2

 

 

 

 

 

2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1

 

 

 

 

 

1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掌握人体解剖学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3.了解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重点阐述人体解剖学姿势、轴、面和方位术语。

3.一般介绍人体解剖学发展史。

第一章 人体基本构成 (1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组织的概念。

2.熟悉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与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组织的概念。

2.一般介绍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分布与主要功能。

第二章 运动系统 (7学时)

教学要求:

(一)骨与骨连接             

1.掌握骨的一般形态、构造和功能。

2.掌握颅骨、上下肢骨、躯干骨的位置、名称,熟悉其主要形态结构。

3.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及运动形式。

4.掌握椎骨间的连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点及运动。

(二)肌学          

1.掌握骨骼肌的形态、构造、起止和作用。

2.掌握肌的配布与关节运动轴的关系。

3.了解肌的命名,肌的辅助装置。

4.掌握头肌咀嚼肌、颈浅肌、上、下肢肌群、起止概况及作用,胸腹大块肌起止概况及作用。

5.熟悉斜角肌间隙、腋窝、腹股沟管、腘窝、腹直肌鞘结构及意义等。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一般介绍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

2.重点阐述肋骨和胸骨的形态和功能。

3.详细讲解上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形态结构。

4.详细讲解下肢骨的组成、分部、排列及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主要形态结构。

5.详细讲解颅的分部、组成,脑颅、面颅诸骨的位置,颅底内面的三个颅窝及重要孔裂,骨性鼻腔的构成及鼻旁窦的构成及鼻旁窦的开口;一般介绍颅的顶面观、侧面观结构。

6.一般介绍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7.详细讲解脊柱的组成、分部、正常弯曲和功能;重点阐述椎间盘的构造和功能。详细讲解前、后纵韧带、黄韧带的附着和功能。

8.详细讲解胸锁关节、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9.详细讲解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详细讲解骨盆的组成、分部;详细讲解足弓的概念及功能。

10.详细讲解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11.详细讲解背浅肌(斜方肌、背阔肌)及竖脊肌的位置、起止概况和作用。

12.重点阐述颈浅肌(胸锁乳突肌)起止作用。前、中斜角肌的起止,斜角肌间隙的围成;一般介绍舌骨上、下肌群概况。

13.详细讲解胸上肢肌、胸固有肌起止概况和作用。

14.重点阐述膈的位置、形态、运动、三个裂孔。

15.重点阐述腹肌层次、名称、形态和作用;详细讲解腹直肌鞘、腹股沟管结构。

16.一般介绍表情肌的配布特点和作用;重点阐述咀嚼肌的位置、名称、颞肌、咬肌的起止概况和作用。

17.重点阐述肩带肌配布、起止概况和作用;上臂前、后群肌的起止概况和作用;前臂前、后群肌的起止概况和作用。

18.重点阐述髋肌分群、起止概况和作用;大腿肌前、后、内群肌起止概况和作用;小腿肌前、后、外群肌起止概况和作用。

19.一般介绍足肌概况。

20.详细讲解腋窝、肘窝、股三角、腘窝概念。

第三章 内脏 (8学时)

教学要求:

(一)消化系统        

1.熟悉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胸腹部标志线及腹部分区。

2.掌握口腔、咽的分部,牙、舌、大唾液腺的形态结构。

3.掌握食管分部、生理狭窄、胃形态、1二指肠分部、空回肠特点、结肠特点、分部,盲肠、阑尾、肛管结构。

4.掌握肝、胰形态、位置。

5.熟悉肝外胆道。

(二)呼吸系统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鼻旁窦、喉腔、主支气管、肺形态和结构。

3.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4.了解纵隔概念及区分。

(三)泌尿系统        

1.熟悉泌尿系统组成及功能。

2.掌握输尿管、膀胱的形态、位置,女性尿道特点。

(四)生殖系统        

1.了解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器官名称、位置及功能。

2.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分部、各部器官名称、位置及功能。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内脏各系统组成和功能;掌握各系统重要器官、形态位置构造及功能。

2.详细讲解胸腹部标志线及腹部分区。

3.重点阐述咽峡构成、牙的形态和构造、舌的形态和黏膜特征、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位置形态及腺导管的开口。

4.重点阐述咽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及连通。

5.重点阐述食管、胃、1二指肠的形态位置。

6.重点阐述结肠分部及结肠形态特征,盲肠的形态结构。

7.重点阐述阑尾位置、形态及其根部体表投影。

8.重点阐述肛管的黏膜结构。

9.重点阐述肝的形态位置;详细讲解肝外胆道组成及胆汁排放途径。

10.重点阐述胰的形态、位置及胰液的排放。

11.详细讲解鼻腔分部和各部的形态;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

12.重点阐述喉的位置、构造概况主要体表标志,喉腔形态结构。

13.重点阐述气管位置和结构特点;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

14.重点阐述肺的形态位置。

15.重点阐述胸膜、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分部及胸膜隐窝及临床意义。

16.一般介绍纵隔概念及区分。

17.重点阐述肾的位置形态和构造。

18.一般介绍肾的被膜。

19.重点阐述输尿管分部及生理性狭窄。

20.重点阐述膀胱位置及形态;膀胱三角及临床意义;一般介绍膀胱与腹膜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21.重点阐述女性尿道特点及开口。

22.一般介绍男、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器官名称、位置及功能。

第四章  脉管系统(7学时)

教学要求:

(一)心血管系统        

1.熟悉脉管系统的组成。

2.了解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3.熟悉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概念。

4.掌握心位置、外形、内腔结构、心传导系统及心的血管。

5.掌握体循环动脉在头、颈、胸、腹、盆、上下肢动脉干位置及相互连属。

6.熟悉上下腔静脉组成(属支)。

7.掌握四肢浅静脉、肝门静脉属支和与上、下腔静脉吻合部位。

(二)淋巴系统        

1.熟悉淋巴系统的组成和配布特点。

2.了解脾的位置形态功能。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心脏的位置、外形及心腔的形态结构;心传导系;心脏的血液供应和

心包。

2.一般介绍肺循环的动脉。

3.介绍体循环的动脉;主动脉起止、行程、分部;头颈、上肢、胸、腹、下肢动

脉干重要分支行径和分布。

4.详细讲解静脉系的结构特点。

5.详细讲解上腔静脉系的组成、属支、起止、行径;头臂静脉、奇静脉的组成、

行径、主要属支。

6.详细讲解下腔静脉的组成及主要属支、行径。

7.重点阐述肝门静脉的组成、行径和属支;肝门静脉系统结构特点及其与上、下

腔静脉系之间的吻合部位。

8.重点阐述四肢浅静脉行径及注入。

9.重点阐述淋巴系统的组成和配布特点。

10.详细讲解头颈部、上肢、胸部、腹部、盆部和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1.一般介绍脾的位置、形态、功能。

第五章 神经系统 (9学时)

教学要求:

(一)概述        

1.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组成、常用术语。

2.熟悉神经元基本结构、分类、突触及反射弧概念。

(二)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内部结构,灰质与白质的配布。

2.了解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

3.熟悉脑的位置、组成和各部分脑的境界。

4.熟悉脑干、小脑、间脑的位置、外形、分叶,端脑大脑半球分叶及主要沟回。

5.了解脑干内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及主要纤维束的名称、位置。

6.掌握大脑皮质技能定位,各机能区位置及功能。

7.熟悉本体感觉、痛、温、触觉通路、视觉传导通路组成、概况(胞体位置、纤维交叉及皮质投射)。

8.熟悉锥体束组成概况(上、下运动神经元、纤维交叉)。

9.了解脑脊被膜,形态特征及形成结构。

10.了解脑动脉来源及分布范围概况。

(三)周围神经系统         

1.熟悉脊神经组成、纤维成分、分支分布概况。

2.了解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组成及位置。

3.熟悉各丛主要神经的行径及分布。

4.熟悉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及进出颅部位及分布。

5.了解内脏神经概念、区分及分布概况。

6. 熟悉交感、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位及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神经系统组成及其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

2.重点阐述神经系的区分;神经系常用术语。

3.详细介绍神经元基本结构、分类、突触及反射弧概念。

4.重点阐述脊髓的位置、外形(2个膨大、6条沟、马尾、终丝)、内部构造(灰质、前角、后角、性质、分层概念、白质三个索主要上、下行纤维束名称、功能);脊髓节的概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详细讲解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各自的境界;重点阐述脑干概念及外部形态结构及脑神经根附莲(菱形窝、第四脑室位成及交通);一般介绍脑干内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及主要纤维束名称。

6.重点阐述小脑位置、外形、分叶;一般介绍小脑核团。

7.详细讲解间脑位置、五部中的背侧丘脑、下丘脑、后丘脑;一般介绍上丘脑及底丘脑。

8.重点阐述大脑半球主要沟回、分叶;白质三种纤维(主要为胼胝体、穹隆);基底核名称、位置、新旧纹状体概念;内囊位置、前肢、膝、后肢及其通过的纤维束;详细讲解侧脑室形态、连通及脉络从;详细讲解大脑皮质、躯体运动、感觉、视觉、听觉、语言等中枢位置及功能。

9.详细讲解本体感觉、痛温触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位置,二级纤维交叉位置、投射大脑皮质部位;视觉传导路、神经元胞体位置、纤维交叉、大脑皮质投射部位。一般介绍瞳孔对光反射;详细讲解锥体束组成(上、下运动神经元)、纤维交叉、皮质核束支配脑神经运动核、皮质脊髓束支配脊髓前角概况;一般介绍椎体外系的概念。

10.重点阐述脑、脊髓三层膜结构特点、形成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脑硬膜隔、硬膜静脉窦;详细讲解脑室系统及脑脊液产生及循环;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椎动脉)在大脑半球分布;大脑动脉环(willis环)组成。

11.详细讲解脊神经组成、纤维成分、分支分布。

12.详细讲解颈丛组成、位置、皮支分布概况;重点阐述膈神经行径及分布。

13.重点阐述臂丛组成、位置;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腋神经行径及分布。

14.介绍胸神经前支分布;重点阐述节段性分布。

15.详细讲解腰丛组成、位置;重点阐述股神经、闭孔神经行径及分布。

16.详细讲解骶丛组成、位置;重点阐述坐骨神经行径及分支;胫神经、腓总神经行径、分支、分布。

17.重点阐述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进出颅部位。

18.重点阐述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上颌及下颌神经)、面神经(鼓索支、管外分支)、舌咽神经(舌支、咽支)、迷走神经(喉上神经前后干分支)、副神经及舌下神经纤维成分和分布。

19.一般介绍内脏神经概念及区分(内脏感觉、内脏运动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重点阐述交感神经低级中枢(T1—T3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椎旁节、椎前交感神经节;一般介绍内脏大、小神经节前纤维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布概况。

20.详细讲解副交感低级中枢、颅部(动眼神经副核、脑桥泌诞核、延髓泌诞核及迷走神经背核);脊髓骶部2—4节副交感神经元;介绍伴随Ⅲ、Ⅶ、Ⅸ、Ⅹ脑神经节前纤维及节后纤维分布概况;盆内脏神经分布概况。

第六章 感觉器 (2学时)

教学要求:

(一)视器

1.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分类。

2.熟悉眼球的构造及各部的功能。

3.了解泪器组成、眼睑和结膜形态、眼外肌名称、位置及作用。

4.熟悉房水产生及循环。

(二)位听器        

1.了解外耳分部、形态特点。

2.熟悉中耳分部,鼓室位置、内容物、六壁毗邻及交通,咽鼓管形态、作用。

3.了解骨迷路与膜迷路的分部及功能。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眼球壁各层及其结构名称、位置和功能;眼球的内容物各结构名称和功能。

2.重点阐述视近物、远物视力调节;眼外肌名称、位置及作用。

3.详细讲解房水产生、循环及功能。

4.一般介绍眼睑和结膜形态及功能。

5.一般介绍外耳、中耳、内耳分部及位置关系。

6.重点阐述鼓室六个壁及毗邻;一般介绍听小骨及听小肌及作用。

7.重点阐述咽鼓管形态、功能及小儿特点。

8.重点阐述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及耳蜗)的形态与膜迷路的组成;详细讲解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形态和功能;声波的传导途径。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1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的概念。

2.了解甲状腺、肾上腺、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3.了解甲状旁腺、胸腺、松果体的形态及位置。

4.了解内分泌腺的功能。

教学内容:

1.重点阐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功能。

2.介绍内分泌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张晓文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人体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人体生理学,朱文玉,曲瑞瑶,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参 考 书

1.生理学,奎传经,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2.人体生理学,王步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生理学,张光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课程概述:

人体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目的与任务旨在使学生获得人体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主要生理过程及机制;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继课程提供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细胞和组织、血液和各主要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的生理特点、生理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掌握体温调节、视觉和听觉生理、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统活动的规律、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结构。了解人体生理学的若干实验手段和实验操作、研究方法和研究新进展。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概括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2

 

 

 

 

 

2

 

第二章

血液

3

 

 

 

 

 

3

 

第三章

血液循环

6

 

 

 

 

 

6

 

第四章

呼吸

3

 

 

 

 

 

3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4

 

 

 

 

 

4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2

 

 

 

 

 

2

 

第七章

肾脏生理与水

电解质平衡

4

 

 

 

 

 

4

 

第八章

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2

 

 

 

 

 

2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2

 

 

 

 

 

2

 

第十章

神经系统

6

 

 

 

 

 

6

 

合   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及其相邻学科的关系。

2.熟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教学内容: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掌握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3.掌握骨骼的收缩机制。

4.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3.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二章 血液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血液的组成、性质及人类ABO血型系统。

2.掌握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教学内容:

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血浆、血细胞、生理性止血、血型。

第三章 血液循环(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心室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3.熟悉心音产生的原理。

4.了解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5.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6.掌握组织液生成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7.掌握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

8.掌握植物性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心脏功能的影响。

9.熟悉微循环的组成、生理特点及其调节。

10.熟悉冠状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分隔、两个循环系统、动脉和静脉、瓣膜系统。

2.心脏生理、血管生理。

第四章 呼吸(3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肺通气的原理。

2.熟悉潮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生理无效腔的定义、掌握肺活量及时间肺活量。

3.了解呼吸气体交换的原理。

4.掌握O2及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及呼吸的调节。

教学内容:

1.人的呼吸器官与肺通气、呼吸气体在体内的交换与运输。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的神经调节与化学调节。

第五章 消化和呼吸(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胃运动的形式、胃的排空。

2.掌握胃的调节、小肠在吸收中的重要作用。

3.熟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教学内容: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人的消化管、消化管的平滑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管的神经支配。

2.消化管的运动及调节、消化液的分泌及调节、吸收。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概况、机体体温的正常变异和测定方法。

2.掌握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3.掌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教学内容:

能量代谢、体温。

第七章 肾脏生理与水电解质平衡(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肾脏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2.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尿的浓缩和稀释。

3.熟悉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及血浆清除率的概念与意义。

教学内容:

1.肾脏的基本结构及功能、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

2.尿形成机制、尿渗透压的调节、泌尿机能的调节。

第八章 激素对代谢的调节(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内分泌在调节功能中的作用。

2.掌握体内几种主要激素对代谢的调节作用和在运动中的反应。

教学内容:

1.内分泌与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和作用原理。

2.几种主要激素对代谢的调节。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眼折光系统的折光原理及感光机能。

2.掌握听觉产生的过程以及内耳对声音的初步分析机能。

3.熟悉前庭器官的机能。

教学内容:

1.感觉的形成概述。

2.视觉、位觉、其它感觉。

第十章 神经系统(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突触传递原理和特征、中枢抑制、感觉和丘脑投射系统、肌张力的产生及其调节、睡眠与机制。

2.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

3.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基本功能、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机能概述。

2.神经元、突触、突触电位、中枢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雷燕妮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论文18学时。

选定教材:细胞生物学,瞿中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参 考 书:

1.细胞生物学,王金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细胞生物学,杨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为生命科学其它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细胞生物学将细胞看作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三个不同水平上把组成、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以动态的观点来探索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具体反应过程。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遗传学等学科,通过对细胞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分化、繁殖等基本生命现象。

教学目的

通过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内容体系相关的研究手段以及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应用,同时了解相关的参考文献和网站,既具有扎实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又具有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生物科学,为后续的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2

 

 

 

 

 

4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4

4

 

 

 

 

8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2

2

 

 

 

 

4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4

 

 

 

 

 

4

第六章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4

2

 

 

 

 

6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2

4

 

 

 

 

6

第八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4

2

 

 

 

 

6

第九章

核糖体

2

 

 

 

 

 

2

第十章

细胞骨架

4

 

 

 

 

 

4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2

4

 

 

 

 

6

第十二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2

 

 

 

 

 

2

第十三章

细胞衰老与凋亡

2

 

 

 

 

 

2

合计

 

36

18

 

 

 

 

54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 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了解本学科的来龙去脉(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3.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重大事件和名词。          

教学内容:

1.细胞生物学研究内容与现状。

2.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细胞的几个概念(细胞、原生质、细胞器等)和几个问题。
2.了解细胞的共同特征;各种化学成分在细胞中的造形等。
3.熟悉真、原核细胞的一般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细胞的基本概念(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3)细胞的基本共性。

2.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病毒:(1)病毒的基本知识;(2)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复制);(3)病毒与细胞在起源和进化中的关系。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具有两大特点:(1)遗传信息量少(仅有一个环状DNA);(2)无膜围细胞器及核膜。

4.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1)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2)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3)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在原生质中的造形。

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主要工具和常用方法,侧重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

2.认识工具和方法与学科发展的相关性。

教学内容:

1.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1)光学显微镜技术;(2)电子显微镜技术。

2.细胞组分的分析方法:(1)超速离心技术分离细胞(组分)及生物大分子;(2)细胞化学技术;(3)细胞内特异核酸序列的定位与定性;(4)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5)定量细胞化学分析技术。

3.细胞培养、细胞工程与显微操作技术:(1)细胞培养;(2)细胞工程。

第四章 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质膜的分子模型。

2.了解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

3.掌握细胞连接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内容:

1.细胞膜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1)细胞膜的结构模型;(2)质膜的化学组成;(3)质膜的功能;(4)骨架与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2.细胞连接:(1)封闭连接;(2)锚定连接;(3)通讯连接。

3.细胞外被与细胞外基质:(1)细胞外被(Cell coat);(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特点和过程。

2.理解G蛋白偶联受体和信号转导。

3.理解酶联受体信号转导。

4.了解其他信号转导途径的特点和过程。

教学内容:

1.物质的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作用。

2.细胞通讯与信号传递:(1)细胞通讯与细胞识别;(2)通过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递;(3)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传递。

第六章 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内膜系统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细胞质基质的内容。  

2.掌握内膜系统包括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和功能。

2.内膜系统(eudomembrane system)-内质网的形态结构特点、类型及分布特点、化学组成、功能。

3.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分布特点及功能。

4.溶酶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类型及功能。

5.细胞内蛋白质的分选及细胞结构的装配:(1)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2)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核编码蛋白质如何进入线粒体、叶绿体);(3)膜泡运输。

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教学内容:

1.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1)线粒体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2)线粒体的超微结构;(3)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定位;(4)线粒体的功能——生物氧化。

2.叶绿体的形状、大小、数目、分布、超微结构、化学组成、功能——光合作用。

3.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1)线粒体与叶绿体的DNA;(2)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3)物质进出线粒体的穿膜机制;(4)线粒体、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第八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2.染色质:(1)染色质概念及化学组成;(2)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3)染色体包装的结构模型。

3.染色体:(1)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2)染色体DNA的关键序列(功能元件);(3)核型与染色体显带;(4)两种巨大染色体。

4.核仁:(1)核仁超微结构;(2)核仁的主要功能;(3)核仁在细胞周期中的动态变化。

5.核基质、核体、染色体骨架。

第九章 核糖体(ribosme) (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核糖体的类型与结构:(1)核糖体基本类型及化学成分;(2)核糖体结构及装配;(3)核糖体蛋白质与rRNA的功能。

2.多聚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RNA在生命起源中的地位。

第十章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骨架的概念。 

2.掌握细胞骨架各成分性质、结构与功能。

3.了解细胞的各种运动形式。         

教学内容:

1.细胞质骨架(Cytoskeleton)-微丝、微管、中间纤维(丝)和微梁网架。

2.细胞核骨架-核基质、染色体骨架及核纤层。

第十一章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增殖的方式及特点。  

2.了解细胞周期调控的机理。 

教学内容:

1.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2.细胞周期的调控:(1)MPF的发现及其作用;(2)p34cdc2激酶的发现及其与MPF的关系;(3)周期蛋白;(4)CDK激酶和CDK激酶抑制物;(5)细胞周期运转调控。

第十二章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分化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2.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种类及机理。 

教学内容:

1.细胞分化:(1)细胞分化( cell differentiation)的概念及特点;(2)细胞分化的实质;(3)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4)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素。

3.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1)复制水平上对基因表达的调控;(2)转录水平上对基因表达的调节;(3)转录后水平调控;(4)翻译和翻译后加工水平的调控。

4.几种分化细胞:(1)红血细胞(红血球);(2)免疫防卫系统——淋巴细胞的分化。

第十三章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衰老与凋亡的概念。  

2.探讨细胞衰老及凋亡的机理。 

教学内容:

1.细胞衰老:(1)早期的细胞衰老研究;(2)Hayflick界限;(3)细胞在体内条件下的衰老;(4)衰老细胞结构的变化。

2.细胞凋亡(Apoptosis):(1)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李小玲                     2013 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 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 年 7月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简介:《细胞生物学实验》为生物科学专业必修专业主干课之一,总学时为18学时,学分为0.5学分,该课程共开设实验项目8个(显微技术及形态结构3个、细胞化学及成分分离3个、细胞工程及组织培养技术2个)。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和巩固对某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初步掌握细胞生物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要求: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的研究方法技术,培养科学务实的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讲义,上课亲自动手操作,作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详细整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的使用

2

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

基础实验

24

2

细胞的显微测量

2

细胞长度与厚度测量

创新演示性实验

24

3

 DNA的原位显示--福尔根染色法

2

DNA的Schiff显示法进行原位显示

基础实验

24

4

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2

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绿豆幼根根尖液泡系的中性红染色观察。

综合性实验

24

5

细胞中多糖和过氧化物酶的定位

2

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多糖、洋葱根尖或洋葱鳞茎细胞中多糖以及过氧          化物酶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综合性实验

24

6

叶绿体的分离与观察

2

游离叶绿体的制备与观察;组织中叶绿体的观察。

基础实验

24

7

 细胞凝集反应

2

细胞的凝集反应机制及实验验证

基础实验

24

8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4

培养基制备、灭菌及接种操作技术

设计性实验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倒置显微镜

 

6

恒温水浴箱

 

2

荧光显微镜

 

7

普通离心机

 

3

光学显微镜

 

8

组织捣碎机

 

4

电子天平

 

9

纯水仪

 

5

低温冰箱

 

10

超净工作台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3.5

实验学时数(学时)

18

实验项目数(个)

8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    专业c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c  操作技能考核c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细胞生物学实验,王金发,何炎明,科学出版社,2004。

2.细胞生物学实验,杨汉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安利国,科学出版社,2004。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李小玲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基础生态学,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 考 书:

1.现代生态学,戈峰,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基础生态学,孙儒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普通生态学,尚玉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生态学,李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课程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是协调和统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性学科,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不同层次上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式,通过理论推介、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把握水平。

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生态学认识生命世界、认识生态环境的特殊视角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兴趣,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正确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去开发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管理自然环境。

生态学的理论课教学应注意把具体的生态学知识融合到整体的生态思想和理论中,突出对学生系统观、动态观、时空尺度观等生态思维方式的培养;实践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来研究生态系统、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生态问题,以推动、设计生态系统的要求,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上来认识、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利用生态系统知识,通过整体思维框架,将生物科学诸多学科的丰富知识合理的纳入系统之内,组合成知识结构体系。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有机体与环境

10

 

 

 

 

 

10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8

 

 

 

 

 

8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8

 

 

 

 

 

8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8

 

 

 

 

 

8

 

合 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对“生态学”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生态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了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3.理解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4.掌握当前生态学的发展情况,掌握几种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手段。

教学内容 :

1.态学的定义、研究历史、研究内容。 

2.生态学一些重要分支学科简介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有机体与环境 (10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分类及生态因子的特点。

2.掌握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3.掌握生物与光照、温度、水、大气、土壤的关系。

4.理解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生态因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2.能量环境中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3.物质环境中水及其生态作用、大气及其生态作用、土壤及其生态作用。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种群的概念与定义。

2.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及其测定方法。

3.掌握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年龄结构和性比、物种的种内关系及两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生命表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种群在无限和有限环境中的增长、种群的适应对策及种群的调节。

教学内容:

1.种群的定义及种群的基本特征。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年龄分布 、性比 、生命表、存活曲线。

3.种群增长包括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式增长、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实验种群和野外种群的证据及自然种群数量变动。

4.种内关系有种内竞争、两性关系、空间行为、社会等级、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

5.种间关系有种间竞争、捕食作用、寄生作用和共生作用。

6.种群的遗传进化、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种群的适应对策。

7.内源性因素及外源性因对素种群密度调节。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群落的定义、性质、基本特点以及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2.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含义、测定及主要影响因素。

3.掌握生物群落的结构单元和结构类型、动态和演替、分类与排序。

4.理解地球上四类主要生物群落(陆地、海洋、淡水和湿地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

1.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性质等。

2.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联。

3.生物的结构单元、群落的结构类型、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4.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生物群落的演替。

5.生物群落的分类、生物群落的排序。

6.地球上主要生物群落有陆地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淡水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 (8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研究内容。

3.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类型。

教学内容:

1.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基本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研究能量传递的热力学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的分解;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物质循环的类型、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

4.信息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及特点、信息传递过程的模式、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信息传递。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张向东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 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 月

 

 

 

 

 

 

 

 

 

 

 

 

 

 

 

 

  《进化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进化论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进化论教程,李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参 考 书:

1.进化生物学,沈银柱、黄占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进化生物学基础,李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生物进化,张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现代达尔文主义为主线,并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适当介绍其他学派以开阔思路,力图真实地反映生命自然界产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学习本课程不仅能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内容包括生命产生到人类起源和发展,化石和地质年代,生物进化的机制、方向和速度,进化的分子基础,进化的生态条件,以及现代进化科学的理论来源,行为进化等。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促使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加深对生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1

 

 

 

 

 

1

 

第一章

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3

 

 

 

 

 

3

 

第二章

生命及其起源

3

 

 

 

 

 

3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

3

 

 

 

 

 

3

 

第四章

化石和地质年代

3

 

 

 

 

 

3

 

第五章

多细胞生物的进化

3

 

 

 

 

 

3

 

第六章

行为的进化

3

 

 

 

 

 

3

 

第七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3

 

 

 

 

 

3

 

第八章

遗传变异

自学

 

 

 

 

 

 

 

第九章

自然选择

6

 

 

 

 

 

6

 

第十章

适应

4

 

 

 

 

 

4

 

第十一章

隔离和物种形成

 

 

 

 

 

 

 

自学

第十二章

进化的方向和速度

 

 

 

 

 

 

 

自学

第十三章

进化的分子基础

 

 

 

 

 

 

 

自学

第十四章

进化的生态条件

 

 

 

 

 

 

 

自学

第十五章

现代进化学说的主要学派

4

 

 

 

 

 

4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 (1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什么是生物进化论、学习进化论的基本方法。

2.了解学习生物进化论的意义。

教学内容:

1.什么是生物进化论。

2.学习生物进化论的意义。

3.学习进化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来源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拉马克及其进化学说。

2.掌握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孟德尔及其遗传学。

教学内容:

1.拉马克及其进化学说。

2.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3.孟德尔及其遗传学。

第二章 生命及其起源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2.理解生命的本质及生命的起源。

3.掌握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

教学内容:

1.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起源。

2.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其他问题。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细胞起源、细胞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2.理解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3.掌握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

教学内容:

1.细胞起源的概述。

2.细胞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3.真核细胞起源途径的探讨、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第四章 化石和地质年代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地质年代的一般规律。

2.理解化石的概念、古生物学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

化石、地质年代、古生物学与生物进化。

第五章 多细胞生物的进化(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的分界、多细胞植物的进化、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总特点。

2.掌握生物分界与生物演化的过程。

教学内容:

1.生物的分界。

2.多细胞植物的进化、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总特点。

第六章 行为的进化 (3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行为进化的基本环节和争斗行为进化的基本规律。

2.了解通讯系统的进化、利他行为的进化及性行为的进化等规律。

教学内容:

行为进化的基本环节、通讯系统的进化、争斗行为的进化、利他行为的进化、性行为的进化、研究行为进化的方法。

第七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3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的一般规律。

2.了解人类的未来,人类起源动力的探讨。

教学内容:

1.人类的起源、进化、未来。

2.人类起源动力的探讨。

第八章 遗传变异 (自学)

教学要求:

1.掌握遗传变异的概念,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机制。

2.了解关于获得性状的遗传问题。

教学内容:

1.遗传变异的概念、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机制、遗传变异在群体中的保存。

2.关于获得性状的遗传问题。

第九章 自然选择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自然选择的概念及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2.了解影响进化的其它因素。

教学内容:

1.自然选择的概念、自然选择的作用、选择的基本类型。

2.影响进化的其它因素。

第十章 适应 (4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适应的概念,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的起源。

2.掌握适应形成的条件及过程。

教学内容:

适应的概述、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的起源。

第十一章 隔离和物种形成 (自学)

教学要求:

1.掌握隔离和隔离机制。

2.了解物种和物种形成。

自学内容:

1.隔离和隔离机制。

2.物种和物种形成。

第十二章 进化的方向和速度 (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进化的方向,进化的速度。

2.理解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进化的方向、速度。

第十三章 进化的分子基础 (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点突变和调节突变和分子钟。

2.掌握分子进化与中性突变的理论。

教学内容:

1.历史的回顾。

2.分子进化的关键要素:点突变和调节突变。

3.分子进化研究的若干方法、分子进化与中性突变、分子钟。

第十四章 进化的生态条件 (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演替,地壳移动与生物进化。

2.掌握环境的变化与进化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历史的回顾。

2.生物与环境:(1)生态系统的演替;(2)地壳移动与生物进化。

第十五章 现代进化学说的主要学派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新达尔文主义、中性学说、新拉马克主义、直生论、骤变论。

2.掌握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基本要点。

教学内容:

1.现代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中性学说、新拉马克主义。

2.直生论、骤变论、进化论与社会学。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何  军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72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18学时。

选定教材:基础分子生物学教程,赵亚华,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参 考 书

1.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分子遗传学,孙乃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概述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的一个学科,是生命科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的专业课。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本课程主要从生物大分子的水平来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复制和突变修复等)及基因表达(DNA到RNA到蛋白质)这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突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如何操作这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通过与实验课相结合,系统地介绍与基因克隆相关的DNA技术,使学生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后进入本课程的学习,并为基因工程原理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的传递及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及其原理,让学生理解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了解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的相关知识。

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DNA和染色体的结构

6

 

 

 

 

 

6

 

第三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

6

 

 

 

 

 

6

 

第四章

RNA的合成(转录)

8

 

 

 

 

 

8

 

第五章

蛋白质的合成(翻译)

6

 

 

 

 

 

6

 

第六章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

8

 

 

 

 

 

8

 

第七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

6

 

 

 

 

 

6

 

第八章

  DNA重组

4

 

 

 

 

 

4

 

第九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

6

 

 

 

 

 

6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

 

 

 

 

 

2

 

合  计

 

54

 

 

 

 

 

54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极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

2.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分子生物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分子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

2.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关系。

3.分子生物学发展的历程、21世纪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 DNA和染色体的结构 (6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DNA的结构以及DNA的变性、复制、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染色体及基因组结构特点。

2.理解COt曲线的原理。

教学内容: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2.核酸的化学组成与共价结构。

3.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模型)、DNA分子的高级结构、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及其组装。

4.RNA的结构与功能。

5.核酸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

第三章 DNA的复制和修复 (6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DNA复制的主要特点、DNA的复制酶和相关的蛋白质以及原核生物的DNA复制和真核生物的DNA复制的过程。

2.理解DNA的修复类型和特点。

教学内容:

1.DNA复制概述。

2.细菌DNA复制的过程、真核生物DNA的复制、DNA复制的调节控制、真核生物DNA复制的调控。

3.DNA损伤的概念、DNA的修复、基因突变。

第四章  RNA的转录 (8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RNA合成酶的类型和特点。

2.熟悉原核生物RNA的合成与真核生物RNA的合成的过程。

3.理解RNA前体的剪接的方式。

教学内容:

1.RNA转录概转录述。

2.细菌的RNA聚合酶及其转录。

3.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转录。

4.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转录启动子。

5.类型Ⅱ基因转录的转录因子和转录因子转录起始复合物。

6.类型Ⅰ和Ⅲ的转录因子及转录因子其转录起转录始复合物。

7.RNA转录的调节控制、RNA转录的抑制作用、RNA转录后的剪接、加工与修饰。

第五章 蛋白质的合成(翻译)(6 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遗传密码的特点、核糖体及rRNA结构和功能。

2.熟悉tRNA结构、氨酰-tRNA的合成及mRNA的特征并理解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蛋白质前体的加工和蛋白质的转运机制。

教学内容:

1.遗传密码及其基本特性。

2.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

3.翻译的过程、蛋白质合成的调节、蛋白质合成后的运输、蛋白质前体的共价修饰、蛋白质的折叠。

第六章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8 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的特点。

2.掌握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概述。
2.乳糖操纵子、阿拉伯糖操纵子、组氨酸操纵子。

3.色氨酸操纵子的负调控。

4.正调控系统和负调控系统。

第七章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转录水平的调控和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2.理解染色质的结构改变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

3.了解DNA水平的调控、翻译水平的调控及蛋白质的加工成熟。

教学内容:

1.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2.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不同层次。

3.染色体水平的调控、DNA水平上的调控。

4.真核基因转录水平的调节控制。

第八章 DNA重组 (4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同源重组、位点专一性重组和转座重组的主要特点。

2.掌握重组的模型和不同转座子的特点。

教学内容:

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作用、逆转录转逆转录座子。

第九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重组DNA技术、核酸的分子杂交、核酸序列分析、PCR技术及RFLP和RAPD等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DNA分子克隆的基本原理。

2.用于基因克隆的工具酶、分子克隆的载体与宿主系统、DNA的克隆。

3.基因文库的构建、克隆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4.聚合酶链反应、DNA的化学合成、基因定位诱变。

5.核酸的序列测定、RNA的测序。

6.生物芯片技术、生命科学中的电泳技术。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2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基因组及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等学科发展前沿动态。

教学内容:
1.基因组、功能基因组。

2.比较基因组学。

 

说  明:

1.实验课为18学时,见《分子生物学实验大纲》。

2.总成绩= 平时成绩(10%)+ 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

成绩包括出勤和课外作业。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吴  珍                     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并促进了一批新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因此,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总学时18学时,0.5学分,共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试剂准备、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评价、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和PCR技术5个实验项目。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作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分子生物学实验试剂准备

4

分子生物学实验背景介绍、试剂功能及配制与灭菌

基础实验

24

2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2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综合性实验

24

3

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评价

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核酸吸光值,检测DNA的浓度、分析核酸的纯度

综合性实验

24

4

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4

缓冲液配制、琼脂糖凝胶制备、电泳检测(EB染色、照相、分析)

创新演示性实验

24

5

PCR技术

6

引物设计原理、PCR技术要点及PCR仪器使用

设计性实验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紫外分光光度计

 

6

恒温水浴箱

 

2

水平电泳装置

 

7

台式冷冻离心机

 

3

凝胶成像仪

 

8

自动移液器

 

4

电子天平

 

9

纯水仪

 

5

低温冰箱

 

10

超净工作台

 

四、实验说明

课程总学分

3.5

实验学时数(学时)

18

实验项目数(个)

5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c    专业√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选修课c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类别

日常考核c  操作技能考核√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  面试c

考核方式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第2版),魏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四版),J.萨姆布鲁克,科学出版社,2005。

3.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第二版),卢圣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华智锐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基因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基因工程,孙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 考 书

1.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陈宏,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基因工程,张惠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基因工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本课程是现代生物技术中最主要的一门技术,同时与其他工程技术相辅相成。该课程以分子克隆为主线,介绍与此相关的载体、工具酶、文库的构建与筛选、基因的各种分析手段、基因改造等研究技术及其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和主要操作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动物基因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而深刻理解和领会基因工程在现代医药、现代农业、功能性食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本专业学生将来完成各种基因工程目的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

4

 

 

 

 

 

4

第三章

基因工程载体

4

 

 

 

 

 

4

第四章

核酸操作的基本技术

6

 

 

 

 

 

6

第五章

基因文库的构建与目的基因的获得

4

 

 

 

 

 

4

第六章

基因的体外重组

4

 

 

 

 

 

4

第七章

重组体的转移与重组体的检测

4

 

 

 

 

 

4

第八章

外源基因的表达

4

 

 

 

 

 

4

第九章

植物基因工程

4

 

 

 

 

 

4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与生物工程的关系。

2.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与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

3.了解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基因与基因工程。

2.基因工程的操作和应用。

3.目的基因研究。

第二章 基因工程工具酶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特征、位点及发挥作用的条件。

2.熟悉DNA聚合酶的特征及属性。

3.了解逆转录酶的特点。

教学内容: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逆转录酶。

第三章 基因工程载体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载体的基本结构和质粒载体。

2.熟悉噬菌体、考斯质粒与噬菌粒载体的特点、构建原理。

3.了解酵母人工染色体和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了解表达载体的特点及构建原理。

教学内容:

质粒(plasmid)载体、噬菌体载体、考斯质粒与噬菌粒、人工染色体载体

表达载体。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类DNA提取的原理与技术;重点掌握核酸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和Southern blotting 技术。

2.熟悉RNA的提取与纯化、核酸保存的关键因素。

3.了解几种常用化学试剂在提取DNA中的作用和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DNA的提取与纯化、检测与保存。

2.RNA的提取与纯化、检测与保存。

3.核酸的凝胶电泳技术。

4.核酸的分子杂交技术。

5.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第五章 基因文库的构建与目的基因的获得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目的基因(结构基因)的组成及排列方式。

2.了解目的基因获得的四种方法:(1)直接分离法——DNA文库;(2)逆转录法——cDNA文库;(3)化学合成法; (4)PCR法。

教学内容:

目的基因、基因文库的构建、cDNA的合成和克隆、化学法合成目的基因。

第六章 基因的体外重组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工程的几类工具酶。

2.掌握基因克隆的几类常用载体。

教学内容: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克隆载体、DNA的连接。

第七章 重组体的转移与重组体的检测 (4学时)

教学要求:

1.重点学习重组基因的转移:转染,转化,转导,显微注射和电穿孔。

2.了解重组体的检测:遗传检测法,物理法,DNA杂交法,DNA-蛋白质法,转译法。

教学内容:

1.重组体向寄主细胞的导入。

2.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第八章 外源基因的表达 (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和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不同模式。

教学内容:

1.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2.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第九章 植物基因工程 (4学时)

教学要求:

学习植物基因工程目的基因类型,掌握不同基因转化的方法与程序。

教学内容:

1.植物转化系统的建立。

2.植物基因转移的途径。

3.植物基因的表达。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华智锐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18学时。

选定教材: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刘恩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参 考 书:

1.生物课程教育学,杨华,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2.课堂教学技能概论,郭永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王永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课程概述: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理论、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手段。是生物科学(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以理论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包括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现代教学理论、教师的基本能力、基本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简介和综合评价、教学科研等;实践包括课程设计、说课、试讲、课件制作、课程论文等环节。

教学目的: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学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学生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和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绪论

概括介绍本门课

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4

 

 

 

 

 

4

 

第二章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2

 

 

 

 

 

2

 

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4

 

 

 

 

 

 

4

 

 

第四章

基本教学技能

12

 

 

 

 

 

12

 

第五章

教学策略

4

 

 

 

 

 

4

 

第六章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2

 

 

 

 

 

2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利用

4

 

 

 

 

 

4

 

第八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

4

 

 

 

 

 

4

 

第九章

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6

 

 

 

 

 

6

 

第十章

生物教育评价

4

 

 

 

 

 

4

 

第十一章

生物学校外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

4

 

 

 

 

 

4

 

第十二章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

4

 

 

 

 

 

4

 

 

实   践

18

 

 

 

 

 

18

 

合  计

 

72

 

 

 

 

 

72

 

 

各章教学要求及要点:

绪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概念、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与岗位要求。

教学内容:

1.介绍中学生物学教学论的概念。

2.中学生物教师的岗位要求。

3.课程学习建议。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课程 (4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能够利用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3.熟悉中学生物学课程的目的。

4.说明教科书的作用。

教学内容: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地位:(1)生物学课程的地位和性质;(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3)中学生物学课程的设置。

2.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1)国家课程标准;(2)生物学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3)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2)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3)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总目标。

4.中学生物学教科书(自修)。

第二章 科学的本质与生物学素养 (2学时)

教学要求:

1.用自己的话解释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2.举例说明科学的不同维度。

3.描述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教学内容:

1.关于自然科学(讨论): (1)科学的本质和特征;(2)自然科学的四个维度。

2.科学素养与生物学素养: (1)科学素养;(2)生物科学素养;(3)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第三章 生物学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 (4学时)

教学要求:

1.简述“学习”一词的含义。

2.概述教育心理学上两大体系的学习理论及其。

3.简述构建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4.简述概念转变的条件及为转变概念而教的教学原则。

教学内容:

1.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构建主义理论和科学教育改革:(1)构建主义的理论来源;(2)构建主义的知识观;(3)构建主义的知识观;(4)构建主义的教学观;(5)构建主义对生物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基本教学技能 (12学时)

教学要求:

1.概述10种基本教学技能的目的。

2.解释10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3.能够在试讲或课堂上运用基本教学技能。

教学内容:

1.导入技能:(1)什么是导入技能;(2)掌握导入技能的目的;(3)导入技能的类型;(4)导入的结构;(5)应用原则与要点。

2.教学语言技能:(1)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2)掌握教学语言技能的目的;(3)教学语言的构成;(4)应用原则与要点。

3.提问技能:(1)什么是提问;(2)提问的目的;(3)提问类型;(4)应用原则与要点。

4.讲解技能:(1)什么是讲解技能;(2)讲解的目的;(3)讲解技能的类型;(4)应用原则与要点。

5.变化技能:(1)什么是变化技能;(2)变化技能的目的;(3)变化技能类型。(4)应用原则与要点。

6.强化技能:(1)什么是强化技能;(2)强化技能的目的;(3)强化技能的类型;(4)应用原则与要点。

 

7.演示技能:(1)什么是演示技能;(2)演示技能的目的;(3)演示技能的类型;(4)应用原则与要点。

8.板书技能:(1)什么是板书;(2)板书的设计目的;(3)板书的类型;(4)应用原则与要点。

9.结束技能:(1)什么是结束技能;(2)结束技能的目的;(3)结束技能的类型;(4)应用原则与要点。

10、课堂组织技能:(1)什么是课堂组织技能;(2)课堂组织的目的;(3)课堂组织技能的类型。

第五章 教学策略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分类特点。

2.理解讲授法的优势与基本要求。

3.对概念图在教学中的意义有较深刻地认识,能就概念图在改进生物教学方面的作用从理论上进行论述。

4.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指导学生绘制概念图,能利用概念图进行评价。

5.概述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及这些要素的含义。

6.简述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

7.根据初中或高中生物的某一教学内容,设计探究学习的方案。

8.简述STS的定义、特性及STS教育和传统教学的不同点。

教学内容:

1.生物学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分类:(1)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概念和特点;(2)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分类;(3)不同理论背景下的生物学教学方法。

2.生物学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1)处理教材和组织教材方法的发展趋势;(2)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发展趋势。

3.当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4.概念图策略:(1)概念图及其理论基础;(2)概念图的特征;(3)概念图的制作;(4)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4.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1)合作学习的含义;(2)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3)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

5.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1)探究学习的含义;(2)探究形式;(3)探究技能;(4)探究式学习教学案例。

6.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1)STS的定义和活动特性;(2)STS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3)我国的STS教育;(4)STS教育模块。

第六章 直观教学与直观教具 (2学时)

教学要求:

1.简述直观教学的优势。

2.根据各种直观教具的特点举例说明他们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3.尝试正确使用直观教具,针对一节课提出选择直观教具的方案。

4.能根据简易直观教具的特点和制作原则设计制作1-2件生物教具。

教学内容:

1.生物课的直观教学和常用直观教具。

(1)直观教具的优势;(2)直观教具的种类及特点;(3)直观教具的使用方法;(4)直观教具的选择。

2.简易生物教具的制作

(1)简易生物教具应具备的特点;(2)简易生物教具制作的原则;(3)简易教具制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七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4学时)

教学要求:

1.发现计算机和其他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方式。

2.举例说出计算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如备课、成绩评估、管理等。

3.选择和利用不同类型的软件资源。

4.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教学资料、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教育(讨论)。

2.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1)计算机辅助教学;(2)虚拟现实——教学模拟;(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资源。

3.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1)电子邮件(E-mail);(2)BBS电子布告板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s);(3)个人主业形式;(4)浏览网上动物园、植物园和博物馆;(5)网上冲浪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展;(6)网上生物学课程;(7)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8)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专家咨询和教师互助。

第八章 中学生物学实验 (4学时)

教学要求:

1.举例说明生物学实验的作用。

2.简述如何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

3.概述编制学年实验教学计划的依据和方法,并能够根据这些依据来编制学年实验教学计划。

4.解释演示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试述获得新知识的演示实验的教学特点。

5.总结如何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检查和评估。

教学内容:

1.中学生物学实验的作用和类型:(1)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生物学实验的类型;(3)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 (1)研究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2)制定实验教学计划;(3)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

3.实验教学:(1)学生实验的主要特点;(2)学生实验的类型及教学; (3)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4.演示实验教学:(1)演示实验教学的依据;(2)演示实验教学的类型及教学效果;(3)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九章 生物学教师的备课 (6学时)

教学要求:

1.简述备课的意义和依据。

2.根据学生的要求,提出四条以上了解学生的具体途径。

3.从多角度具体分析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某一节的内容。

4.说出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5.撰写反映备课要求的教案。

教学内容:

1.备课的意义和依据。

2. 备课的内容和程序:(1)备学生;(2)备任务;(3)备目标;(4)备检测;(5)备过程。

3.教案的编写与范例:(1)对于新教师来说应该注意的问题;(2)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3)范例;(4)书写的要求。

第十章 生物教育评价 (4学时)

教学目的:

1.简述四种教学评价的含义以及相应的评价类型。

2.区分效标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的主要不同点。

3.了解实作评价的类型、步骤和方法。

4.根据阅卷的一般原则对实习单位或任教单位的实际阅卷工作提出建议。

5.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或手工的方法进行试题分析和测验分析。

教学内容:

1.生物教育评价概述:(1)教学评价的目的;(2)教学评价的种类;(3)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教师自编成就测验-命题:(1)测验编制计划的制定;(2)编拟测验试题;(3)试题与测验的审查;(4)试题与测验的分析;(5)试卷的编辑。

3.教师自编成就测验-阅卷和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1)试卷的评阅;(2)试题的分析;(3)试卷分析。

4.实作评价:(1)实作评价的类型;(2)实作评价的实施步骤;(3)实作评价的方法。   

第十一章 生物学校外活动与教学中的安全 (4学时)

教学要求:

1.举例说明生物学校外活动的特征。

2.概述生物学校外活动进行的程序。

3.举例说明教学安全的防范措施。

教学内容:

1.中学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1)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总体目标;(2)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征;(3)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4)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程中教师的工作。

2.生物学教学中的安全:(1)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与防范;(2)课外及野外活动中的安全;(3)实验室安全守则与安全协议书。

第十二章 中学生物教师的教育研究及专业素养的发展 (4学时)

教学目的:

1.能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设计研究方案。

2.练习撰写学术论文,尝试投稿。

3.认同当代生物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内容:

1.中学生物学教师怎样深入教育科研领域: (1)树立当代教育观念,是深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提;(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是深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基础。

(3)把握生命科学的学科特征,是深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条件; (4)掌握科学方法论,是深入教育研究领域的凭借; (5)利用信息,是深入教育研究领域的手段;(6)在做中学,是深入教育研究领域的方式;(7)排除科研障碍,是深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保障。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行动研究法;(4)教育实验法。

3.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1)选定研究课题;(2)查阅有关文献;(3)制定研究方案;(4)搜集整理资料;(5)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4.中学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1)当代生物教师角色的转变;(2)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王新军                    2013 年 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 年 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 年 7月

  《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植物生物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植物生物技术,张献龙,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参 考 书

1.植物基因工程,王关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现代生物技术概论,何忠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植物细胞工程,朱至清,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4.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B.布坎南著,瞿礼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课程概述

植物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微软用户14] 。植物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了植物生物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旨在提升传统生物科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促进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先进的生物技术解决植物遗传改良和工业化生产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 

 

 

 

 

 

 

第二章

植物组织培养 

 

 

 

 

 

 

第三章 

胚胎培养

2

 

 

 

 

 

2

 

第四章

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培养

4

 

 

 

 

 

4

 

 

第五章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改良

1

 

 

 

 

 

1

 

第六章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4

 

 

 

 

 

4

 

第七章

单倍体细胞培养

4

 

 

 

 

 

4

 

第八章

植物遗传转化

6

 

 

 

 

 

6

 

第九章

植物遗传标记与分子标记图谱构建

6

 

 

 

 

 

6

 

第十章

分子标记与辅助选择育种技术

3

 

 

 

 

 

3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植物生物技术概论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3.熟悉植物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生物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植物生物技术与农业革命。

第二章 植物组织培养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主要仪器设备、培养基的配置和离体遗传操作的基本技术要点。

2.掌握植物离体遗传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熟悉常用培养基及其特点,尤其是MS培养基。

教学内容:

1.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建设。

2.培养基及其制备。

3.植物组织培养离体操作技术。

第三章 胚胎培养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胚培养及其用途。

2.掌握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3.熟悉胚培养、胚珠培养和胚乳培养在育种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内容:

胚培养、胚珠培养、胚乳培养。

第四章 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培养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继代培养的意义,悬浮培养及其用途。

2.掌握愈伤组织诱导和培养技术、形态特征、促进分化的内外部条件。

3.熟悉体细胞胚胎发生于器官发生的概念、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

1.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

2.愈伤组织分化与植株再生。

3.试管苗的移栽与护理。

第五章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植物改良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的普遍性。

2.掌握体细胞克隆变异与配子细胞克隆变异的概念。

3.熟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的因素,变异的筛选及变异的育种应用。

教学内容:

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2.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育种应用。

第六章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及植株再生在育种中的应用。

2.掌握原生质体分离、培养、观察、统计分析、再生植株技术;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其他名词。

3.熟悉体细胞杂交的概念、操作原理与技术、用途。

教学内容:

1.原生质体培养的意义。

2.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与培养。

3.原生质体融合。

第七章 单倍体细胞培养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单倍体的起源及遗传行为。

2.掌握单倍体的概念、应用价值获得单倍体的途径;植物体内和离体条件下小孢子的发育途径。

3.熟悉花粉二型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单倍体及其应用。

2.花药培养。

3.花粉/小孢子培养。

4.植物单倍体育种。

第八章 植物遗传转化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基因克隆的基本方法。

2.掌握Ti质粒的特征、T-DNA的概念、T-DNA转移的机制;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

3.熟悉转基因植物的分子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

1.植物遗传转化载体。

2.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3.转基因植物的分子检测。

4.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第九章 植物遗传标记与分子标记图谱构建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遗传标记的发展。

2.掌握遗传标记的种类,分子标记的种类,各种分子标记的优缺点;掌握分子图谱构建技术和基因,形状定位的原理。

3.熟悉各种遗传群体的构建方法。

教学内容:

1.遗传标记及其分类。

2.分子标记技术。

3.分子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4.质量性状基因的定位。

5.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

第十章 分子标记与辅助选择育种技术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成功事例。

2.掌握构建有效选择体系需要具备的条件;如何构建易于操作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

3.熟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及其优越性。

教学内容:

1.作物育种基础与环节。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MAS与表型选择的比较。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策略。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李堆淑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现代仪器分析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其中讲授18学时,实验18学时。

选定教材:仪器分析,朱明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 考 书:

1.实用药学仪器分析,陈玉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仪器分析,朱明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实用仪器分析,杨根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仪器分析,方惠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仪器分析原理,何金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原子光谱分析,孙汉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电化学分析法,张绍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课程概述:

    仪器分析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仪器分析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状态、结构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并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基本掌握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应用特点,并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新方向及新动向,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选择适宜的研究与测试方法或手段的能力。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

4

 

 

 

 

6

 

第二章

荧光法

2

 

 

 

 

 

2

 

第三章

红外分外光度法

2

 

 

 

 

 

2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

6

 

 

 

 

10

 

第五章

气相色谱法

4

4

 

 

 

 

8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4

4

 

 

 

 

8

 

合 计

 

18

18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紫外光谱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

3.理解比耳-朗伯定律的物理意义,掌握其使用条件。

4.理解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的意义及其关系,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用于定性定量的方法。

5.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的构造和基本部件。

教学内容: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Beer-Lambert定律、吸光系数和吸收光谱、偏离Beer定律的化学因素和光学因素, 透光率测量误差)。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光学性能与类型;定性与定量方法(定性鉴别与纯度检测、单组分定量方法和多组分定量方法)。

3.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概念(电子跃迁类型、发色团、助色团、长移、短移、增色效应、减色效应、吸收带、溶剂效应)。

4.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 荧光法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荧光法的原理及特点。

2.熟悉荧光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及定量分析方法。

3.了解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荧光法的基本原理(荧光、磷光的发生过程、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荧光效率、影响因素)。

2.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和定量分析方法。

3.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荧光计的主要部件、类型和实验技术。

第三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其与分子振动能级的关系。

3.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解析方法及应用。

4.了解红外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并与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较。

教学内容:

1.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振动自由度与振动形式、基频峰与泛频峰、特征峰与相关峰、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2.红外分光光度计的部件及特点、试样处理方法、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外光度法 (4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一般了解光谱项和光谱支项的概念及其区别。

3.了解实验仪器和仪器部件;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原子吸收分外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原子在各能级的2.布、原子光谱的特点、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主要部件和类型。

4.实验技术(样品处理、测定条件选择、干扰及其抑制方法、灵敏度及检测限)。

5.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第五章 气相色谱法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分类。

2.掌握保留时间、保留体积、分配系数、分配系数比、死时间、死体积、容量因子、分离度、理论塔板数等色谱概念。

3.了解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分类及其选择原则。

4.掌握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类型和检测原理、理解范氏方程各项的意义。

5.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及应用。

6.掌握色谱分离条件选择与样品定性定量方法。

教学内容:

1.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塔板理论、Van Deemter方程、常用参数的计算)。

2.色谱柱(固定液、载体、气液色谱填充柱、气固色谱填充柱)的性能。

3.检测器(热导、氢焰)的原理和性能。

4.分离条件选择与样品预处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5.气相色谱仪的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

第六章 高相液相色谱法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分类。

2.熟悉固定相、流动相及其它分析条件的选择。

3.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及样品定性定量方法。

教学内容: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2.Van Deemter方程式在液相色谱中的表现形式。

3.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液-固吸附、液-液分配、离子对色谱法、离子抑制分谱法)的分离机制。

4.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的区别与应用。

5.固定相(液-固色谱固定相、液-液色谱固定相、离子交换剂、凝胶),流动相。

6.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的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邓寒霜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实验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门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各类仪器的基本原理、构造、操作、应用特点,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选择适宜的研究与测试方法或手段的能力。

二、实验项目与主要内容

序号

实 验 项 目

名称

学时

主要内容

实验

类型

每组人数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

分光光度计的检查;校准曲线法测定溶液浓度

基础

24

2

气相色谱法

4

气相色谱基本操作,进样练习

基础

24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4

液相色谱基本操作,外标法测定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

综合性

24

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

原子吸收光谱仪基本操作,火焰法、石墨炉法、氢化物法测定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

综合性

24

备注:实验类型指:基础实验、创新演示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三、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序号

仪器名称

现有数量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

高效液相色谱仪

 

2

气相色谱仪

 

4

原子吸收光谱仪

 

四、实验说明(华文中宋小四加粗)

课程总学分

2

实验学时数(学时)

18

实验项目数(个)

4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c    专业基础c    专业√         集中实践环节c

课程性质

必修课c      选修课√      任选课c        方向c

考核方式

日常考核√  操作技能考核√  卷面考核c  提交实验结果c  面试c

考核类别

考查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陈培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邓寒霜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生物信息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基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蒋彦,王小行,曹毅,王喜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参 考 书
   1.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张成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生物信息学手册,贺福初,北京,科学出版社。
   3.物信息学—蛋白质和蛋白质分析的实用指南,孙之荣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生物信息学概论,罗静初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概述:

生物信息学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方面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而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

教学目的

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及其利用方法,使学生具有进行相应的生物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生物信息学概论

4

 

 

 

 

 

4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介绍

4

 

 

 

 

 

4

第三章

序列比对与数据库检索

  4 

 

 

 

 

 

4

第四章

核酸序列的信号和功能识别

6

 

 

 

 

 

6

第五章

蛋白质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方法

6

 

 

 

 

 

6

第六章

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进化分析(MEGA2, PAUP*, MACCLADE, PHYLIP)

6

 

 

 

 

 

6

第七章

基因组测序与分析:DNA测序与序列片段的拼接,编码蛋白质基因区域的预测,基因组的比较

4

 

 

 

 

 

4

第八章

功能基因组信息学

2

 

 

 

 

 

2

合 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生物信息学概论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掌握生物信息学的生物学基础。

3.重点明确生物信息学的数学基础。

教学内容:

1.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生物信息学的生物学基础。

3.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

4.生物信息学的数学基础。

5.生物信息学的产业化。

6.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和发展前景展望。

第二章 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学数据库的组成。

2.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各种数据库分类。

3.重点明确核苷酸序列数据库。

教学内容:

1.生物学数据库概述。

2.核苷酸序列与基因组数据库。

3.蛋白质序列与模式、同源性数据库。

4.结构数据库。

5.基因和分子的互作和代谢途径信息数据库。

6.RNA核苷酸序列数据库。

7.其它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资源。

8.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章 序列比对与数据库检索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序列比对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生物统计学原理及方法。

3.重点明确核苷酸序列比对的具体方法。

教学内容:

1.序列比对概述、双序列比对。

2.比对的统计学显著性。

3.多序列比对。

4.数据库搜索。

5.基因组长序列比对。

第四章 核酸序列的信号和功能识别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DNA的组成特点。

2.掌握特殊基因的特点及与正常基因的区别。

3.重点明确PCR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设计。

教学内容:

1.DNA序列的统计学与信息学分析。

2.密码子指纹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3.编码DNA片段的长度与GC含量。

4.重叠基因的信息论问题。

5.功能相关基因在两个基因组间或内部的聚类关系。

6.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7.蛋白质基因识别。

8.核酸序列的特殊信号检索。

9.编码序列翻译。

10.PCR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设计。

11.RNA标纹识别和局部结构配对。

第五章 蛋白质序列分析与结构预测方法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多肽理化性质计算与预测。

2.掌握蛋白质家族与蛋白质分类。

3.重点明确蛋白质序列模式和结构域模式分析。

教学内容:

1.多肽理化性质计算与预测。

2.蛋白质家族与蛋白质分类。

3.蛋白质序列模式和结构域模式分析。

4.蛋白质结构预测与分子设计。

第六章 核酸和蛋白质序列的进化分析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分子系统发育的过程。

2.掌握系统发育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

3.重点明确系统发育软件(MEGA2, PAUP*, MACCLADE, PHYLIP)的使用。

教学内容:

1.分子系统发育概述、系统发育模型的组成、系统发育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

2.建立数据模型(比对)、建树方法、进化树搜索、确定树根、评估进化树和数据。

3.系统发育软件(MEGA2, PAUP*, MACCLADE, PHYLIP)。

第七章 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DNA 测序与序列片段的拼接。

2.掌握编码蛋白质基因区域的预测及基因组的比较。

3.重点明确基因组物理图谱与测序。

教学内容:

1.DNA 测序与序列片段的拼接。

2.编码蛋白质基因区域的预测。

3.基因组的比较。

4.基因组物理图谱与测序。

5.Conting图及克隆定序。

6.有序鸟枪测序作图的分析。

第八章 功能基因组信息学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功能基因组信息学。

2.掌握因表达数据分析。

教学内容:

1.功能基因组信息学概述。

2.基因表达数据分析。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赵月梅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进化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进化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进化生物学,沈银柱、黄占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参 考 书:

1.进化论教程,李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进化生物学基础,李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生物进化,张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课程概述:

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最大的统一理论, 在进化理论的框架下,细胞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胚胎学、分类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统一。进化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生物大分子、基因和基因组、细胞、生物个体、生物群体以至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的发展和变化都与生物进化有关,从而在各个水平上的生物结构都有其起源与进化的历史。什么是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物种如何形成,生物界为什么有如此惊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如何进化的……这一切,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此外,学习本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识别真伪科学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重大原理,了解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同时,掌握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水平上的进化过程、表型进化与遗传系统进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各种方法和当前进化生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重大争论。

 

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3

 

 

 

 

 

3

 

第二章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5

 

 

 

 

 

5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2

 

 

 

 

 

2

 

第四章

 生物发展史   

3

 

 

 

 

 

3

 

第五章

生物表型的进化

3

 

 

 

 

 

3

 

第六章

生物遗传物质的进化

4

 

 

 

 

 

4

 

第七章

生物的微观进化

2

 

 

 

 

 

2

 

第八章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2

 

 

 

 

 

2

 

第九章

生物的宏观进化

4

 

 

 

 

 

4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进化

2

 

 

 

 

 

2

 

第十一章

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

4

 

 

 

 

 

4

 

第十二章

人类起源与进化

2

 

 

 

 

 

2

 

合  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进化生物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清楚进化生物学发展史。

2.掌握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教学内容,现代综合进化论、分子进化论,间断平衡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内容:

1.进化、生物进化与进化生物学:(1)广义进化;(2)生物进化;(3)生物进化论与进化生物学。

2.从进化论到进化生物学:(1)进化思想的产生;(2)进化论的形成;(3)进化论的发展(4)进化论在我国的传播;(5)进化生物学的诞生;(6)进化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

3.学习和研究进化生物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5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经典学说对生命起源的解释,遗传密码的起源和进化。

2.理解生命起源的条件,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

3.理解熵与生命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生命的本质:(1)生命的物质基础;(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生命和熵。

2.生命在地球上的起源:(1)人类对生命起源的几种认识;(2)生命起源的条件;(3)生命起源的过程—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

3.遗传密码的起源与进化:(1)最早的遗传密码子;(2)密码进化的方向;(3)密码的进化过程。

4.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1)陨击作用与生命起源;(2)其他天体上是否有生命。

第三章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细胞起源的一般过程。

2.理解真核细胞起源的途径。

3.掌握阶梯式过渡模式和内共生说。

教学内容:

1.原始细胞的起源:(1)超循环组织模式;(2)阶梯式过渡模式。

2.细胞的进化:(1)原核细胞的出现;(2)古细菌的发现和早期生物三分支进化观点的形成;(3)真核细胞的祖先可能是古细菌真核细胞的起源途径。

3.真核细胞起源的意义。

第四章 生物进化史 (3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物进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掌握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

教学内容:

1.化石和地质年代的划分:(1)化石;(2)地质年代。

2.生物界系统发展概况:(1)生物界的系统发展;(2)生物界系统发展的规律。

3.几种生物的进化史:(1)象的进化史;(2)马的进化史。

4.生物的分界:(1)两界说;(2)三界说;(3)四界说;(4)五界说。
第五章 生物表型的进化(3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的进行化的一般规律。

2.掌握新构造、新功能的起源,争斗行为的进化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

1.形态结构的进化:(1)新构造的起源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2)形态结构进化的两个方向;(3)复杂化和简化;(4)形态结构进化的总趋势;(5)复杂性的提高和多样性的增长。

2.生理功能的进化:(1)新功能的起源及其在进化中的意义;(2)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3)功能进化的实例;(4)结构和功能进化的统一性。

3.行为的进化:(1)行为进化的基本环节;(2)通讯行为的进化;(3)争斗行为的进化;(4)利他行为的进化;(5)性行为的进化;(6)行为进化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 生物的微观进化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进化的概念和引起种群进化的因素。

2.理解自然选择的本质。

3.理解适应的本质和意义,自然选择下的适应进化。

教学内容:

1.微观进化的概念。
2.生物微观进化的单位——无性繁殖系和种群。
3.种群的遗传结构:(1)种群遗传基础的杂合性;(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3)群体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定律。

4.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1)突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2)在选择作用下基因频率的蛮化;(3)迁移(基因流动)对基因频率的影响;(4)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5.自然选择的作用:(1)自然选择的概念;(2)自然选择的类型;(3)自然选择的意义。

6.适应:(1)适应的概念;(2)适应形成的条件及过程;(3)自然选择下的适应进化;(4)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5)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

7.微观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七章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物种的各种概念、物种划分的标准、物种的基本层次结构。

2.理解物种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的方式。

教学内容:

1.物种:(1)物种的概念;(2)物种的标准;(3)现代物种的定义;(4)物种的结构。

2.物种的形成:(1)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2)隔离的机制;(3)物种形成的方式。

3.人工控制下的物种形成:(1)远缘杂交;(2)体细胞杂交;(3)染色体工程——再造小麦。

4.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八章 生物的宏观进化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宏观进化的基本理论。

2.理解绝灭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3.理解谱系进化和进化的不平衡性。

教学内容:

1.宏观进化的概念:(1)复式进化;(2)特化式进化;(3)简化式进化。

2.宏观进化型式:(1)渐变型式;(2)间断平衡型式;(3)渐变与间断并存。

3.进化趋势:(1)进化趋势的概念;(2)表型趋异与谱系趋异;(3)从系统树看进化趋势。

4.生物进化的速度:(1)镶嵌进化;(2)不同物种进化速度的不平衡性;(3)影响生物进化速度的因素。

5.灭绝:(1)灭绝的概念;(2)常规灭绝;(3)集群灭绝;(4)灭绝的生物学意义。

6.关于宏观进化与微观进化问题的讨论。

第九章 生物遗传物质的进化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遗传系统的进化,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的进化。

2.掌握基因与基因组的进化和基因组结构的进化。

教学内容:

1.染色体的进化:(1)染色体数目的进化;(2)染色体结构的进化;(3)染色体功能的进化。

2.基因与基因组的进化:(1)基因的进化;(2)基因组的进化;(3)进化基因组学;(4)环境基因组学。

3.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的进化:(1)蛋白质的进化;(2)蛋白质组的进化。

第十章 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现代生物进化学的成果以及研究分子进化的基本方法。

2.理解中性突变理论及分子系统树建立方法。

3.掌握氨基酸差异比例的计算和分子进化速率的计算。

教学内容:

1.什么叫分子进化。

2.分子进化的特点:(1)分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2)分子进化的保守性。

3.分子进化的中性突变理论:(1)随机漂变对等位基因的作用;(2)小群体引起的遗传漂变;(3)替换率与突变率的关系;(4)有关中性突变进化学说的讨论。

4.分子系统学和分子系统树:(1)分子系统树的构建方法;(2)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   

5.古分子系统学:(1)古蛋白质分子的研究;(2)古DNA的研究;(3)研究进展。

6.分子钟:(1)什么叫分子钟;(2)分子钟建立程序。

第十一章 人类起源与进化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起源的四个发展阶段。

2.理解人类起源及演化中体质形态的改变是影响人种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

1.人类的起源:(1)对人类起源的几种认识;(2)人的概念和人的双重属性;(3)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证据;(4)从猿到人体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主要变化;(5)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一些争论;(6)人类起源发展的几个阶段。

2.现代人的进化:(1)现代人的产生与分化;(2)人类未来的进化。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的进化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生态系统不同物种种群间的竞争、协进化与共存。

2.理解生态系统进化的不可逆性,生态系统的进化趋势。

3.掌握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生态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教学内容:

1.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的成分;(2)生态系统的组织化水平。

3.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进化:(1)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2)竞争、协同进化与共存。

4.生态系统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1)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小周期;(2)生态系统在中等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生态演替;(3)生态系统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进化。

5.生态系统的进化趋势:(1)生态系统复杂程度逐步提高;(2)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利用效率逐步提高;(3)生态系统所占的空间逐步扩展;(4)生态系统内空间逐步被占用。

6.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何  军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植物细胞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植物细胞工程,胡尚连,尹静,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参 考 书

1.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孙敬三,朱至清,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植物细胞工程,谢从华柳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植物生物技术,朱延明,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课程概述

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植物细胞工程》是一门以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的离体操作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工具。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工程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及各种基本原理。在学习《植物细胞工程》理论课基础和掌握植物细胞工程各分支学科的常用实验技术基础上,要求掌握植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离体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不同组织和器官离体诱导培养技术、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和植物转基因技术以及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了解细胞或组织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及其种质库的建立,用所学习的知识指导植物离体操作。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2

第二章

实验室的建立与消毒灭菌技术

2

 

 

 

 

 

2

第三章

培 养 基

3

 

 

 

 

 

3

第四章

离体培养的类型

2

 

 

 

 

 

2

第五章

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及分化

4

 

 

 

 

 

4

第六章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与调控

3

 

 

 

 

 

3

第七章

人工种子

3

 

 

 

 

 

3

第八章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与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3

 

 

 

 

 

3

第九章

植物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及种质库建立

2

 

 

 

 

 

2

第十章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3

 

 

 

 

 

3

第十一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2

 

 

 

 

 

2

第十二章

转基因植物与安全性

3

 

 

 

 

 

3

第十三章

人工诱发单倍体及其应用

2

 

 

 

 

 

2

第十四章

植物离体快速繁殖和脱毒技术

2

 

 

 

 

 

2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植物细胞工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相关概念。

2.领会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理论。

3.了解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上的主要用途。

教学内容:

1.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发展历程。

2.植物细胞工程理论基础、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3.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内容与任务及其应用领域。

第二章 实验室的建立与消毒灭菌技术 (2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相关概念。

2.掌握实验室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组成和设计原理。

3.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无菌操作规程。

教学内容:

1.实验室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组成和设计基本原理及其内部主要仪器设备。

3.实验室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 培养基 (3学时)

教学要求:

1.熟记培养基的类型与特点;常用的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配制时注意事项。

2.领会培养基组成成分对植物离体培养的调控作用。

3.掌握培养基选择原则与制备的基本原理。

4.了解培养基的化学组成对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及器官分化的调控作用。

教学内容:

1.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培养基类型及其主要成分。

2.培养基组成成分对植物离体培养的调控作用;愈伤组织表现缺素的症状。

3.常用培养基的类型与特性以及培养基选择原则与制备。

第四章 离体培养的类型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相关概念。

2.掌握植物细胞离体培养的理论基础。

3.了解器官培养和胚胎培养的主要内容、器官培养和胚胎培养在农业上的应用。

4.熟悉离体培养条件下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实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教学内容:

1.植物细胞离体培养的理论基础。

2.植物细胞离体培养的理论基础,器官培养和胚胎培养的内容。

3.植物细胞离体培养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愈伤组织的诱导、形成及分化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相关概念。

2.掌握植物愈伤组织的类型、诱导形成与特点;愈伤组织形态建成的方式;愈伤组织形成及形态建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3.了解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形态建成的因素;组织培养中不定根发生的三种类型。

4.了解植物愈伤组织形态建成的调控。

教学内容:

1.植物培养的类型及方案。

2.愈伤组织的起始和来源及诱导形成与特点;愈伤组织形态建成的方式及其调控;愈伤组织形成及形态建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3.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及其形态建成调控。

第六章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与调控 (3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体细胞胚;花粉胚;体细胞胚发生的直接途径;体细胞胚发生的间接途径。

2.领会体细胞胚胎起源与发育及其形态建成特征;调控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发育的基本原理。

3.掌握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途径;体细胞胚萌发时两种不正常萌发;体细胞胚发育成植株经历的阶段;植物体细胞胚胎的起源及其发育的阶段;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和诱导器官发生的异同点;体细胞胚和合子胚发生与发育过程异同点。

4.了解植物体细胞胚胎形态建成的调控。

教学内容:

1.体细胞胚的概念;体细胞胚发生和合子胚发生的主要过程;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途径;体细胞胚胎起源与发育及其形态建成特征;调控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发育的基本原理;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基因调控;体细胞转变为胚性细胞的机制。

2.体细胞胚胎起源与发育及其形态建成特征;调控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发育的基本原理。

3.植物体细胞胚胎形成与调控。

第七章 人工种子 (3学时)

教学要求:

1.识记人工种子;人工种子转换试验;人工种子无菌条件下的转换;人工种子土壤条件下的转换。

2.领会人工种子制备的基本原理;人工种子的制备技术及其储藏的基本方法。

3.了解人工种子研制的概括以及目前人工种子研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教学内容:

1.人工种子的概念、组成及各部分功能;人工种子优于天然种子的特征;人工种子的制备技术;体细胞胚及其规模化生产人工种子;人工种子储藏的基本方法;人工种子研制的概括以及目前人工种子研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2.人工种子制备的基本原理;人工种子的制备技术及其储藏的基本方法。

3.体细胞胚及其规模化生产人工种子。

第八章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与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3学时)

教学要求:

1.识记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成批培养;连续培养;平板培养法;看护培养法;微室培养法;双层培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两步培养法;两相培养法;生物转化。

2.领会植物细胞悬浮培养和单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了解目前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中应用的生物反应器的种类。

教学内容:

1.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有关概念及其培养的技术关键;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关键技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概念及其生产途径;植物细胞规模化生产的有关内容。

2.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技术关键;单细胞培养技术关键;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关键技术。

3.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关键技术。

第九章 植物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及种质库建立 (2学时)

教学要求:

1.识记超低温保存。

2.领会超低温保存的基本原理;超低温保存的基本程序。

3.简单应用:超低温保存中常用的冰冻方法;评价超低温保存后存活材料的方法;超低温保存的材料。

教学内容:

1.超低温保存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2.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关键技术环节。

3.超低温保存中常用的冰冻方法。

4.评价超低温保存后存活材料的方法。

第十章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3学时)

教学要求:

1.识记微原生质体;核质体;胞质体;体细胞杂交;胞质杂种;植板密度;固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固液结合培养法;念珠培养法。

2.掌握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与植株再生的基本原理;体细胞杂交的基本原理;高等植物微原生质体分离的基本原理。

3.了解原生质体活力的鉴定;植物原生质体再生的途径;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环节。

教学内容:

1.微原生质体;核质体;胞质体;体细胞杂交;胞质杂种;植板密度;固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固液结合培养法;念珠培养法。

2.植物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与植株再生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体细胞杂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十一章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2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相关概念。

2.掌握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和选择的方法。

4.了解体细胞突变体变异的鉴定方法;体细胞突变体变异的特征;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及其用途。

教学内容:

1.植物体细胞无性系;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细胞突变体;正选择法;负选择法;“绿岛”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体细胞无性系在细胞水平上和分子水平上变异的机制;细胞突变体筛选的基本原理;富含氨基酸和氨基酸类似物、抗病、耐盐、抗逆、抗除草剂等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细胞突变体的鉴定方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征。

2.体细胞无性系在细胞水平上和分子水平上变异的机制;细胞突变体筛选的基本原理;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方法。

3.体细胞无性系在细胞水平上和分子水平上变异的机制;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方法。

第十二章 转基因植物与安全性 (3学时)

教学要求:

1.熟悉常用的植物转基因方法。

2.掌握植物转基因的原理,植物转基因的方案与目的基因的表达,转基因植株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教学内容:

1.植物转基因主要方法及其原理。

2.植物转基因的方案与目的基因的表达。 

3.转基因植株的检测,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第十三章 人工诱发单倍体及其应用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单倍体、花药培养、花粉培养的概念。

2.掌握植物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小孢子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单倍体植株的鉴定和二倍化的方法;花药培养注意的问题。

4.了解植物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的技术与调控。

教学内容:

1.植物单倍体;一倍体的区别。

2.花药培养、花粉培养(小孢子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影响植物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成功率的因素。

第十四章 植物离体快速繁殖和脱毒技术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相关概念。

2.掌握植物离体快速繁殖和植物脱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了解植物离体快速繁殖和脱毒的技术环节及调控。

教学内容:

1.植物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2.植物脱毒技术。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李小玲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植物发育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植物发育生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植物发育生物学,白书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参 考 书

1.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许智宏,刘春明,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发育生物学,张红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程概述:

植物发育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研究植物发育现象,揭示植物生长、代谢、形态建成和繁殖等生命过程发生机制的科学。植物发育理论已成为人类有效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逆能力以及改善品质的新思路和新手段的重要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通过对植物发育生物学理论与应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初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发育机制;在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上,对植物生长的动态变化和发育的可调控性有初步认识,有助于加深生物科学其他相关课程的理解,有助于指导学生运用植物发育生物学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去分析在植物生产和品种改良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细胞分化

4

 

 

 

 

 

4

 

第二章

 植物花的发育

4

 

 

 

 

 

4

 

第三章

 植物受精与胚胎早期发育

4

 

 

 

 

 

4

 

第四章

 植物种子发育

4

 

 

 

 

 

4

 

第五章

植物器官发育

4

 

 

 

 

 

4

 

第六章

植物激素在发育中的作用

2

 

2

 

 

 

4

 

第七章

植物发育中光的形态建成

2

 

2

 

 

 

4

 

第八章

生物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4

 

 

 

 

 

4

 

第九章

非生物胁迫下植物发育

2

 

 

 

 

 

2

 

第十章

离体条件下植物发育

2

 

 

 

 

 

2

 

合  计

 

32

 

4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植物细胞分化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细胞分裂周期调控、组织分化、细胞全能性和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

2.掌握细胞分裂、分化、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

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植物细胞全能性。

第二章 植物花的发育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胚胎发生过程、发育的分子机制和发育的调控理论。

2.理解植物花器官结构和花器官发生过程。

教学内容:

1.植物花的多态性。

2.植物的性别决定与单性花。

3.花器官原基的发育。

4.胚珠与心皮的发育。

5.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第三章 植物受精与胚胎发育 (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植物受精的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教学内容:

1.花粉萌发。

2.被子植物双受精的过程。

3.植物自交不亲和的分子机制。 

4.合子胚胎的早期发育。

第四章 植物种子发育 (8学时)

教学要求:

1. 了解种子发育过程。

2. 掌握种子储藏蛋白和酯质积累。

教学内容:

1. 子叶的发育、胚乳发育。

2.种子储藏物质积累(储藏蛋白、淀粉和酯类物质)。

3.种子脱水与休眠、种子萌发。

第五章 植物器官发育 (4学时)

教学要求:

正确理解植物器官发生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内容:

1.植物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和根分生组织)。

2.叶的形成、侧芽的形成、根的形成。

第六章 植物激素在发育中的作用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2.掌握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机制。

教学内容:

1. 生长素作用的分子机理。

2. 细胞分裂素作用的分子机理。

3. 赤霉素与植物生长与发育。

4. ABA对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七章 植物发育中光的形态建成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光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2.掌握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机制。

教学内容:

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光敏色素与光的信号传导。

3.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

第八章 生物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农作物在病原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胁迫下的发育规律。

2.理解植物的抗病性原理。

教学内容

1.病原物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2.虫害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3.机械伤害下植物的发育。

第九章 非生物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植物在干旱、高盐、洪水、高/低温等非生物胁迫下的发育规律。

2.掌握提高植物在胁迫下生产能力的措施。

教学内容

1.水分(干旱和洪涝)胁迫下植物的发育。

2.盐、碱胁迫下植物发育。

3.温度(高温和低温)胁迫下植物发育。

第十章 离体条件下植物发育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细胞和组织在离体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规律。

2.了解离体细胞次生代谢的调控方式。

教学内容

1.植物离体组织的胚胎发生。

2.植物离体组织的器官发生。

3.植物离体细胞的次生代谢。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何  军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36学时

选定教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黄璐琦、王永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参 考 书:厚朴种质资源研究,杨志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课程概述: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学科,它以药用植物学为理论基础,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是在人们长期积累的丰富实践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重点介绍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护方法、评价及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代表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产地调研和收集、种质资源的系统评价、制定相关标准等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掌握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保护及评价方法,并熟悉代表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为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合理利用药用植物种植资源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述

 

 

 

 

 

 

第二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

 

 

 

 

 

 

第四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6

 

 

 

 

 

6

 

第五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

6

 

 

 

 

 

6

 

第六章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8

 

 

 

 

 

8

 

第七章

 根及根茎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4

 

 

 

 

 

4

 

第八章

 花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2

 

 

 

 

 

2

 

第九章

 果实种子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2

 

 

 

 

 

2

 

合计

 

36

 

 

 

 

 

3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总论

第一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述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

2.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特点。

3.了解及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

教学内容:

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

2.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特点。

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意义。

4.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理论基。

2.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

教学要点:

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

2.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 (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2.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特点和内容。

3.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性。

2.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的特点和内容。

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第四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2.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3.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内容:

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策略。

2.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方法。

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4.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5.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 (6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方法。

2.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的分类。

教学内容:

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基础评价。

2.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评价。

4.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抗逆性评价。

第六章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8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生物技术繁殖和育种。

2.理解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了解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遗传多样性。

教学内容:

1.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研究和应用。

2.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遗传多样性。

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生物技术繁殖。

4.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生物技术育种。

各论

第七章 根及根茎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代表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法、内容、质量标准的制定。

教学内容:

人参。

第八章 花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2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代表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法、内容、质量标准的制定。

教学内容:

金银花。

第九章 果实种子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2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代表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法、内容、质量标准的制定。

教学内容:

枳壳。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李筱玲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资源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资源动物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16学时

选定教材

参 考 书

 

课程概述

资源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自然资源、动物自然生活及生态类型、有害和有益动物类群、有害动物控制和有益动物的有效保护及利用规律的学科。对资源动物的研究可以为有害动物控制和有益动物的保护及开发提供依据。

本课程共讲授原生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及哺乳类八类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典型动物,详细探讨秦岭山地自然生态系统中典型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发生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了解秦岭动物自然生态体系;熟悉典型动物种类的生存和发展规律;针对典型动物开展科学研究;学习动物学野外工作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性。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课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小计

 

第一章

原生动物的种类及生活习性

 

 

 

 

 

 

自学

第二章

节肢动物的种类及生活习性

6

 

 

 

 

6

 

第三章

鱼类的种类及鱼类养殖

4

 

 

 

 

4

 

第四章

两栖动物的种类及生活习性

2

 

 

 

 

2

 

第五章

鸟类的主要种类和生活习性

2

 

 

 

 

2

 

第六章

害兽控制和益兽养殖

2

 

 

 

 

2

 

合计

16

 

 

 

 

1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原生动物 (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种类。

2.熟悉原生动物类群中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浮游原生动物种类。

3.掌握一般浮游原生动物种类的生活规律及采集、培养方法。

教学内容:

1.原生动物的生活特点和主要种类。

2.常见浮游原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常见浮游原生动物的采集和培养。

第二章 节肢动物 (6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资源节肢动物的主要种类。

2.熟悉节肢动物类群中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密切关系类群。

3.掌握一般经济节肢动物种类的生活规律及采集、培养方法。

教学内容:

1.节肢动物的特点

2.节肢动物门主要的有益种类的资源现状、生活习性和利用。

3.节肢动物门主要的有害种类的发生规律和控制。

第三章 鱼类 (4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淡水鱼类的主要种类。

2.熟悉常见淡水鱼类的主要种类。

3.掌握淡水鱼类的生活规律及养殖方法。

教学内容:

1.秦岭东鱼类的自然资源现状。

2.常见淡水鱼的识别及。

3.常见鱼病的防治。

4.珍惜鱼类资源的开发。

第四章 两栖动物(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种类。

2.熟悉常见两栖动物。

3.掌握常见两栖动物的生活规律及养殖方法。

教学内容:

1.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活规律。

2.两栖动物的开发和保护。

第五章 鸟类(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鸟类的主要种类群。

2.熟悉常见养殖鸟的种类特征。

教学内容:

1.鸟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规律。

2.地方性狩猎鸟和观赏鸟的保护和开发。

第六章 哺乳类(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种类。

2.掌握兽类的生活规律及养殖方法。

教学内容:

1.益兽的保护和开发。

2.害兽的控制。

3.野生动物的保护。

 

说明

由于资源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课外开设4-6学时的见习或参观。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唐养璇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基因组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3年制订

 

课程名称:基因组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16学时

选定教材:基因组学,杨金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 考 书

1.基因Ⅷ,本杰明.卢因,余龙等主译,科学出版社,2005。

2.基因的分子生物学,J.D.沃森,科学出版社,2005。

3.医学分子生物学,药立波,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课程概述

基因组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对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对基因组学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进行较为系统全面介绍的一门科学。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教学目的:  

学生应掌握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知识前沿;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验技能,熟悉课程内容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了解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工作及研究进展。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基因与基因组

2

 

 

 

 

 

2

第二章

基因组的作图

2

 

 

 

 

 

2

第三章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2

 

 

 

 

 

2

第四章

基因组序列的诠释

2

 

 

 

 

 

2

第五章

比较基因组学

2

 

 

 

 

 

2

第六章

功能基因组学

2

 

 

 

 

 

2

第七章

基因组的进化与分子系统性

2

 

 

 

 

 

2

第八章

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2

 

 

 

 

 

2

合计

 

16

 

 

 

 

 

16

 

各章教学要求及要点

第一章 基因与基因组学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基因组、基因组学的概念。

2.熟悉基因与基因组的关系。

3.了解基因组的研究历程。

教学内容:

1.基因与基因组的关系。

2.基因组研究历程。

第二章 基因组作图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组遗传图和基因组物理图概念。

2.掌握基因组作图原理。

3.了解基因组作图的实际应用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基因组遗传图作图原理、方法及优缺点。

2.基因组物理图作图原理、方法及优缺点。

第三章  基因组测序与序列组装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基因组测序的方法。

2.掌握基因组测序原理。

3.熟悉基因组序列的正确组装。

教学内容:

1.基因组序列框架图与测序的关系。

2.基因组测序原理及技术方法。

3.基因组序列的组装。

第四章  基因组序列的诠释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组序列诠释意义。

2.了解基因组序列功能信息的获取方法。

3.熟悉基因的寻找及基因功能预测。

教学内容:

1.基因组序列功能信息的获取。

2.基因组中基因序列的寻找及基因功能预测。

第五章 比较基因组学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比较基因组学定义和特点。

2.熟悉比较基因组学运用范围及功能。

3.了解比较基因组学在物种进化中作用。

教学内容:

1.比较基因组学的应用范围与功能。

2.比较基因组学与物种进化。

第六章 功能基因组学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功能基因组学的定义与特点。

2.熟悉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功能基因组学概念及特点。

2.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第七章  基因组的进化与分子系统性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组进化的关键过程----突变与重组的原理与机制。

2.熟悉基因组起源与新基因的获得过程。

3.了解转座元件对基因组进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基因组进化中的突变与重组。

2.基因组起源与新基因获取。

3.转座元件对基因组进化的影响。

第八章 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特点。

2.熟悉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3.了解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历史。

教学内容:

1.代谢组学的特点、内容与发展历史。

2.蛋白质组学的特点、内容与发展历史。

 

制定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华智锐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蛋白质与酶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16学时

选定教材:酶工程原理与技术,郭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 考 书:

1.酶工程,罗贵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现代酶学,袁勤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酶学原理与酶工程,周晓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课程概述:

蛋白质与酶工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它涉及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和化学工程等诸多学科,主要内容包括酶的发酵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和细胞固定化以及酶的分子工程。

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酶工程的学习,应熟悉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在一定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的研究路线,掌握酶的生产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酶的分离纯化、固定化酶以及酶的化学修饰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了解酶在各行各业中实际应用的最新发展和发展趋势,在以后的毕业环节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应用这些技术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酶生物合成的基本理论——酶的生物合成及其调节

 

 

 

 

 

 

 

自学

第三章

酶的生物合成法生产

1

 

 

 

 

 

1

 

第四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4

 

 

 

 

 

4

 

第五章

酶改性的基本理论——酶的结构及其与催化特性的关系

 

 

 

 

 

 

 

自学

 

第六章

酶分子修饰

2

 

 

 

 

 

2

 

第七章

酶分子定向进化

4

 

 

 

 

 

4

 

第八章

酶固定化

2

 

 

 

 

 

2

 

第九章

酶非水相催化

2

 

 

 

 

 

2

 

第十章

酶应用的基本理论——酶的催化特性与反应动力学

 

 

 

 

 

 

 

自学

 

第十一章

酶反应器的应用

 

 

 

 

 

 

 

自学

 

第十二章

酶在各领域的应用

 

 

 

 

 

 

 

自学

合计

 

16

 

 

 

 

 

1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酶工程的研究意义。

2.掌握酶工程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3.掌握固定化酶活力的测定。

3.熟悉酶工程发展的概况与前景。

教学内容:

1.酶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

2.酶的分类与命名。

3.酶的活力测定。

4.酶工程发展概况与前景。

第二章 酶生物合成的基本理论——酶的生物合成及其调节(自学)

教学要求:

1.掌握酶合成的基本理论(RNA生物合成过程和RNA前体的加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和蛋白质前体的加工)。

2.理解原核生物中酶合成的调节机制。

3.理解真核生物中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教学内容:

1.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

3.酶生物合成的调节。

第三章 酶的生物合成法生产(1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产酶细胞应具备的条件,了解常用的产酶微生物种类。

2.熟悉酶生产的流程与工艺条件的优化和调节控制。

2.了解产酶微生物培养方法(包括条件控制、培养基的配制等)。

3.掌握酶生物合成的几种模式,即同步合成型、延续合成型、中期合成型、滞后合成型,会分析延续合成型是酶的工业生产中最理想的合成模式。

4.掌握细胞生长动力学和产酶动力学方程及含义。

5.了解影响酶生物合成的主要因素。

6.理解固定化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原生质体发酵产酶的特点及工艺条件及这些条件的控制。

7.了解动植物细胞与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差异;动植物细胞产酶与微生物细胞产酶的主要技术差别。

教学内容:

1.产酶细胞的选择。

2.培养基的配制。

3.产酶工艺条件及其控制。

4.微生物发酵产酶。

5.植物细胞培养产酶。

6.动物细胞培养产酶。

第四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胞破碎的各种方法。

2.掌握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离心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等)的操作原理及技术要求。

3.了解酶的结晶、浓缩与干燥的条件和方法。

教学内容:

1.细胞破碎、提取、沉淀分离、离心分离。

2.过滤与膜分离、层析分离、电泳分离、萃取分离。

3.结晶、浓缩与干燥。

第五章 酶改性的基本理论——酶的结构及其与催化特性的关系(自学)

教学要求:

1.掌握酶的化学组成和酶蛋白的化学结构。

2.掌握酶蛋白和酶RNA的空间结构。

3.掌握酶的活性中心的组成和酶的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

1.酶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空间结构。

2.酶的活性中心。

3.酶的结构与催化特性的关系。

第六章 酶分子修饰(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酶分子化学修饰的目的和一般原理。

2.熟悉酶分子的主链修饰的方法和修饰后起到的作用。

3.熟悉酶分子的侧链基团修饰的各种类型和修饰后起到的作用。

4.熟悉酶的组成单位置换修饰和修饰后起到的作用。

5.了解定点突变技术在酶分子修饰中的应用。

6.了解金属离子置换修饰和酶分子的物理修饰。

教学内容:

1.酶分子的主链修饰、侧链基团修饰。

2.酶的组成单位置换修饰、金属离子置换修饰、酶分子的物理修饰。

第七章 酶分子定向进化(4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酶定向进化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2.理解易错PCR技术、DNA重排技术和基因家族重排技术的方法原理。

3.熟悉酶酶突变基因的定向选择的几种方法。

4.了解酶分子定向进化的应用和效果。

教学内容:

1.酶基因的体外随机突变。

2.酶突变基因的定向选择。

3.酶分子定向进化的应用。

第八章 酶固定化(2学时)

教学要求:

1.建立“固定化”问题的思路,掌握固定化酶的定义、分析固定化酶的优缺点。

2.理解固定化酶的制备原则和酶的各种固定化方法,重点掌握化学结合法和包埋法。

3.掌握固定化酶的特性。

4.了解固定化细胞、固定化原生质体的基本概念、方法及特点。

5.了解各种固定化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1.固定化方法。

2.固定化酶的特性。

3.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第九章 酶非水相催化(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酶在有机介质、气相介质、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介质等非水相中酶催化的研究概况。

2.掌握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特性;理解非水介质中的酶学基础和酶催化反应的条件及控制。

3.了解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的反应对于医药、能源、材料、食品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教学内容:

1.酶非水相催化的研究概况。

2.水对非水相介质中酶催化的影响。

3.非水相中酶催化的特性。

4.非水相中酶催化反应的条件及其控制。

5.超临界流体中的酶催化反应。

6.离子液中的酶催化反应。

第十章 酶应用的基本理论——酶的催化特性与反应动力学(自学)

教学要求:

1.掌握酶的催化特性和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

2.理解酶反应动力学理论。

教学内容:

酶的催化特性及酶反应动力学。

第十一章 酶反应器的应用(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搅拌式、填充床式、流化床式等几种基本酶反应器的构造特点和这些反应器适应的酶反应类型,掌握最常利用的搅拌式酶反应器。

2.掌握酶反应器选择的几项基本原则,主要是根据酶的应用形式、酶反应动力学性质、底物和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酶反应器。

3.了解酶反应器的设计基本原则,掌握进行物料衡算的方法。

4.了解酶反应器的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酶反应器的分类与选型、酶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

第十二章 酶在各领域的应用(自学)

教学要求:

1.了解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了解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3.了解酶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4.了解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5.了解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教学内容:

1.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2.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3.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4.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5.酶在环保、能源领域的应用。

6.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说   明

1.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配合教学布置课程作业、自学内容(第三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查阅资料、专题报告、课后讨论、观摩学习等课外活动,具体内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制定。

2.实际教学中有关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加或者删减。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冀玉良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007年制定,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科研方法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课    时:16学时

选定教材:科研方法导论,张伟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参 考 书: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张伟刚、张严昕、严铁毅,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课程概述:

该课程是在学生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及哲学基础、计算机及科技英语基础、科学技术简史、研究性学习等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从科研实际出发,结合科研特点,着重论述典型的科研方法与基本规范,举实例论述科学研究的战略战术与机智运筹,论述科研论文的撰写方略、专利申请、参加学术会议要求以及科研案例等。通过系统的科研方法、科研实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科研方法与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科研素养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实践,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研基本知识,了解科研的一般程序,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帮助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尽快入门。通过配合布置课程作业、专题报告等模拟科研实践活动或者讨论等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眼界,培养科学素养,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包括毕业论文)的准备、撰写、修改、答辩等的一般过程及注意事项,并能研学结合,学以致用,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研究技能。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外

其它

小计

 

第一章

科学研究及一般程序 

1

 

 

 

 

 

1

 

第二章 

科研选题及信息收集 

2

 

 

 

 

 

2

 

第三章

科研方法与思维方式 

2

 

 

 

 

 

2

 

第四章

科研设计与技能培养

2

 

 

 

 

 

2

 

第五章

科研方法的实践应用

1

 

 

 

 

 

1

 

第六章

科学探索的机智运筹

2

 

 

 

 

 

2

 

第七章

科研论文的撰写方略

2

 

 

 

 

 

2

 

第八章

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

1

 

 

 

 

 

1

 

第九章

参加学术会议及报告

2

 

 

 

 

 

2

 

第十章

研究者以及科研因素

1

 

 

 

 

 

1

 

合 计

 

16

 

 

 

 

 

16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科学研究及一般程序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基本要求。

2.掌握科学研究的有关概念、科学研究的特点、科研方法的意义及科研的一般程序。

3.使学生明确本科生如何做好科研准备。

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1)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授课对象及预备知识;(3)课程的基本要求;(4)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5)教学方法及考核。

2.科学研究的概念

教学要点:(1)科学研究的概念;(2)科学研究的特点;(3)科研方法及作用和意义;(4)本科生学习科研方法的意义。

3.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学要点:(1)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2)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3)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4.如何进行科研准备

教学要点:(1)明确研究动机;(2)知识技能学习;(3)掌握研究要领;(4)着手研究问题。

第二章 科研选题及信息收集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科研课题类型与来源。

2.掌握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

3.熟悉科研选题方式及程序与科研课题的信息收集。

教学内容:

1.科研课题类型与来源

教学要点:(1)课题类型;(2)课题来源。

2.科研选题的一般原则

教学要点:(1)创新性原则;(2)可能性原则;(3)优势性原则;(4)需要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6)实效性原则;(7)团队性原则;(8)发展性原则。

3.科研选题方式及程序

教学要点:(1)科研选题方式;(2)科研选题程序;(3)科研选题策略。

4.科研课题的信息收集

教学要点:(1)信息的类型;(2)信息的收集;(3)资料的处理。

第三章 科研方法与思维方式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科研方法的不同层次。

2.掌握典型的科研方法和典型的思维方式。

3.逐步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

1.典型科研方法

教学要点:(1)科研方法的层次;(2)典型的科研方法;(3)其他科研方法。

2.典型思维方式

教学要点:(1)创造性科学思维;(2)典型的思维方式。

3.科学思维培养

教学要点:(1)科学思维培养;(2)科研成功秘诀。

第四章 科研设计与技能培养 (2学时)

教学要求:

1.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知识。

2.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科研技能的培养。

教学内容:

1.研究型设计

教学要点:(1)基本概念;(2)设计步骤;(3)设计原则;(4)主要内容。

2.实验型设计

教学要点:(1)基本概念;(2)设计步骤;(3)设计原则;(4)基本要求;(5)主要内容。

3.科研技能培养

教学要点:(1)科研前期的准备阶段;(2)科研中期的提炼阶段;(3)科研后期的整理阶段。

第五章 科研方法的实践应用 (1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初入课题组的注意事项和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

2.熟悉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科研技能。

教学内容:

1.初入课题组

教学要点:(1)聆听导师介绍;(2)阅读课题组资料;(3)研读指定文献;(4)梳理研究纲目;(5)确定研究课题;(6)迅速进入课题。

2.科研课题研究

教学要点:(1)准备开题报告;(2)课题分解与突破;(3)分工与协作。

3.科研成果推出

教学要点:(1)成果形式;(2)科技查新;(3)操作方略。

第六章 科学探索的机智运筹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科研工作的计划和组织及一些典型机智运筹实例。

2.理解科研团队的重要性。

3.掌握科研障碍的概念、成因及消除策略。

4.熟悉课题申请及材料填报。

教学内容:

1.科研战略战术

教学要点:(1)科研工作中的战略;(2)科研工作中的战术。

2.科研机智运筹

教学要点:(1)机智运筹基本内涵;(2)典型的机智运筹举例。

3.科研阻碍辨析

教学要点:(1)科研阻碍的概念;(2)科研阻碍的成因;(3)消除科研阻碍的策略。

4.课题研究实例

教学要点:(1)课题申请及材料填报;(2)合作协议;(3)理论研究;(4)实验操作;(5)外协加工;(6)问题研讨;(7)文章撰写;(8)质量控制。

第七章 科研论文的撰写方略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科研论文的类型。

2.掌握科研论文的特点、结构与撰写要求。

3.熟悉投稿及发表论文的规程。

教学内容:

1.科研论文简述

教学要点:(1)基本内容;(2)主要特点;(3)论文类型。

2.科研论文撰写

教学要点:(1)撰写一般要求;(2)科研论文结构;(3)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4)撰写注意事项。

3.投稿及发表论文

教学要点:(1)投稿准备工作;(2)发表规程。

第八章 发明创造与专利申请 (1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发明创造的原则、过程。

2.了解发明创造的类型及风险性;了解专利文献、专利检索、专利申请等基本常识。

3.掌握专利的特点及其保护;培养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发明创造

教学要点:(1)发明创造的原则;(2)发明创造的类型;(3)发明创造的过程;(4)发明创造的风险性。

2.专利申请

教学要点:(1)专利的特点;(2)专利保护;(3)专利文献;(4)专利检索;(5)专利撰写;(6)专利申请。

第九章 参加学术会议及报告 (2学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学术会议类型与模式。

2.理解学术会议的作用与功能。

3.熟悉学术会议报告要点。

教学内容:

1.学术会议类型与模式

教学要点:(1)学术会议类型;(2)学术会议特点;(3)学术会议的作用与功能;(4)学术会议模式。

2.学术会议报告要点

教学要点:(1)报告准备;(2)撰写提纲;(3)讲前演练;(4)会上报告。

第十章 研究者以及科研因素 (1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研究者的品格和道德要求及科技创新必备的基本素质。

2.能够妥善处理科研工作的各种关系,努力做好科研工作。

教学内容:

1.研究者的品格和道德

教学要点:(1)研究者的基本品格;(2)研究者的道德观念。

2.各种类型的科研人才

教学要点:(1)贝弗里奇分类法;(2)爱因斯坦分类法;(3)科技创新必备素质。

3.科研工作的各种关系

教学要点:(1)职业与爱好;(2)自信与固执;(3)独处与协作;(4)目标与结果;(5)科研与教学;(6)科研与行政。

4.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

教学要点:(1)激励政策;(2)设立奖项;(3)合理报酬;(4)真诚信赖。

 

说   明

1.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科研方法》的教学内容较多,在完成理论教学的情况下,可配合布置课程作业、专题报告等模拟科研实践活动或者讨论等课外活动,具体内容与要求由任课教师制定。

2.本大纲除供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外,可供其他专业参考。

3.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有关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删减。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张晓虎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 课程设计(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的要求,通过课程论文来进一步培养本专业学生在对生命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目标

通过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论文的写作,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技巧。

三、内容

 1、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王新军

副组长:程敏 高宝云

组员:李小玲

2、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课题和调研准备工作安排

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系上统一教学安排,任课教师和课程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商量讨论,拟制定合适的课题,由任课教师根据研究型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时间行。

3、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主要内容和撰写安排

(1)研究型学习小组分组

(2)学生自主选题

(3)各小组任务分工

(4)查阅资料

(5)小组讨论

(6)论文初稿撰写

(7)指导教师审阅

(8)小组成员修改、讨论

(9)课程论文定稿

(10)学生制作电子课件答辩

(11)课程论文结题评阅

四、时间

时间安排严格按照学院统一时间,安排在本学期课堂教学周数内,由任课及指导教师根据研究型教学进度具。

五、方式

1、论文完成方式:以研究型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论文,以任务分解形式进行分工,小组成员统一参与最终考评;

2、指导方式:选题要求讲解+参阅资料提示+网络平台交流+结题答辩建议;

3、答辩方式:由研究型学习小组推荐汇报人,组员参与答辩。

六、要求

1、课程论文选题要求(以下题目任选一题)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2)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

(3)细胞衰亡与生命的演进

(4)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5)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角色

(6)试论细胞的整体性

     2、论文格式(字数、文体风格、数据、公式和参考文献)及附件要求

    题目:(黑体,四号字体,居中)选写以上列出的一个题目

    作者:(作者班级四号字体,姓名四号黑体,居中)

    摘要:(小四号宋体或Times New Roma)约200字中英文摘要

    关键词:(3-5个,小四号宋体)

    正文:(小四号宋体)4000-5000字

    参考文献:(五号字体或Times New Roma)作者,题目,发表期刊或出版社,出版日期

    行距:1.5倍行间距,段首段尾0行

    封面:见附件统一格式

    打印要求:统一A4纸单面打印(封面单独打印)

    3、指导教师指导要求

    指导教师应具备相关专业背景,能够对学生进行课程论文指导,能够帮学生解决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4、答辩和评阅要求

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业背景相近、职称较高的教师作答辩评委,要求学生按照研究型学习小组进行答辩,汇报8-10分钟,提问5-8分钟,学生答辩过程应思路清晰,能够准确阐述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根据答辩表现、论文完成质量、工作态度等方面评阅最终成绩。

七、考核

根据学生开题情况(20%)、论文进展情况(20%)、论文工作态度(10%)、论文工作记录情(10%)、论文写作情况(20%)、答辩情况(20%)进行考核。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李小玲                      2013 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 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 年 7月

 

 

 

 

 

 

 

 

 

 

 

 

 

 

 

 

 

 

 

 

 

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课程论文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学生物学教学理论、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手段,是生物科学(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根据我院2012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通过课程论文,进一步增强本专业学生拓宽教学理论知识面、熟知教育法规政策、重视教材研究、学会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基本能力。

二、目标

通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专业课程论文,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素养,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为学生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和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内容(华文中宋加粗 四号)

 1、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论文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由教研室主任及相关任课老师组成课程论文指导小组。

 2、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论文选题范围(十一大类)

(1)中学生物学课程研究

(2)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研究

(3)中学生物学课程学习策略研究

(4)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5)中学生物学课程教学艺术研究

(6)中学生物学课程评价方式研究

(7)中学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8)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9)中学生物学课外活动教学研究

(10)中学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1)中学生物学教学与公民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研究

   3、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论文选题原则上每人一题。课程论文课题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商定,经指导小组审定后能够符合条件的课题,方可进行实施。

 四、时间

生物科学专业《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论文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

五、方式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定题目,制定写作提纲,课堂答辩通过后,独立完成,由任课教师批阅给出成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

六、要求

生物科学专业《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论文正文字数在5000字以上,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要素。要求概念清晰、内容正确、条理分明、书写工整、语言流畅、文章结构严谨。引用文献不得少于20 篇,以近三年公开出版物为主。

七、考核

课程论文成绩分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分以上)、中等(70分以上)、及格(60分以上)、不及格(59分以下)五级。优秀成绩要由课程论文指导小组讨论审核,课程论文作为短期档案保存。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王新军                     2013年7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7月

 

 

 

 

 

 

 

 

 

 

 

 

 

 

 

 

生物科学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大纲

 

名称:生物科学专业认知实习

周数:2周        

学分:2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一)实习的目的

1、认知专业:使学生了解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室设备名称及其用途;了解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先进的教学理念;初步学会和掌握植物学及动物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了解生物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情况,加深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2、认知社会:结合实习内容消化和理解课堂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了解实习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3、认知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确定自己后三年大学生活努力的方向。

(二)实习的任务

通过实习动员会、实验室认知、中小学见习、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及实习总结等活动,深刻理解认知实习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熟悉实验室的楼层分布以及与专业实验相关仪器的用途,初步领会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实施方法,能够对常见动植进行鉴别和分类。

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

1、实习的内容

(1)实习动员会:介绍认知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及要求,学习实习纪律及考核办法等。

(2)实验室认知:认识与专业相关实验仪器的名称并知道其用途。

(3)中小学见习:观摩教学、座谈交流。

(4)动物学、植物学野外实习:联系所学理论知识,采集动植物标本并进行鉴定、分类。

(5)实习总结:动植物实习考核、实习报告。

2、实习报告内容

(1)、实习名称、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和实习日期;(2)、对实习过程的回顾(实习单位及基地简介、实习内容及过程);(3)、实习的心得体会;(4)对实习期间所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5)对中国教育现状及动植物资源利用的认识;(6)今后的学习生活规划。

三、专业实习项目内容与时间安排

1、实习场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实习动员会和实验室认知在校内集中进行;中小学见习要求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就近选择学校;野外实习在镇安木王林场。

  2、实习的方式和时间安排

序号

 实习内容

时间安排

具体地点

备注

1

实习动员与准备

实习周第一天

系内教学实验场所

1天(实习动员会,

实习用品领取)

2

系内实验室认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分组在周末进行。    1天

系内教学实验场所

 

3

市内中小学见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   2天

市内中小学

 

4

动物学、植物学野外实习

第二学期结束(暑假期间)。   9天

木王林场

  

5

实习总结

1天

系内教学实验场所

1天(上午动植物实习考核,下午实习总结大会)

 

四、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指导

1、实习的要求

(1)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2)实习期间,注意精神文明建设,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同时与实习单位搞好团结。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遵守学校有关实习纪律的规定,听从带队老师的安排和指挥,严格遵守实习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自身安全工作,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实习安全。做好实习记录,实习结束后完成一份专业认识实习书面报告,并在带队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口头交流。

2、实习指导

(1)明确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2)掌握实习的主要内容

(3)认真做好实习各环节的工作

五、实习考核办法

1、实习考核项目包括:实习报告、带队教师的评定。其中实习报告成绩占80%;带队教师的评定成绩占20%。实习报告为书面报告。原则上要求用计算机打印,报告内容的字数不少于2000字。
 2、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3、评分标准: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能运用学过的理论对某些问题加于分析。实习过程中态度端正、主动积极、模范地遵守实习纪律。

良好:能较好地完成实习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全部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实习过程中态度端正、主动积极、遵守各项实习纪律。

中等: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主要要求,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实习态度端正,实习中无违纪行为。

及格:实习态度端正,完成了实习的主要任务,达到实习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够完成实习报告,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实习中虽有一般违纪行为,但能深刻认识,及时改正

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以不及格论。

(1)未达到实习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实习报告马虎潦草,或内容有明显错误;考核、答辩时不能回答主要问题或有原则性错误;

(2)实习中有缺席,或在实习期间未经带队教师许可中途返回;

(3)实习中有违纪行为,教育不改,或有严重违纪行为者。

实习期间因故请假(或无故缺席)致使无法参加实习的,应补足或重新实习。否则,其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违纪者在补做实习期间所用的费用,由学生个人自理。未补实习或补实习仍不及格者,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生物科学专业

 

执笔:高宝云                     2013年5月

 

审阅:高宝云                     2013年5月

 

审批:王新军                     2013年5月

 

 

  教育实习大纲

名    称:教育实习大纲

周    数:10周

学    分:10学分

适用专业:师范类专业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体现,是综合性、实践性的必修课程,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教育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实习效果,特制订本大纲。

一、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1、实习的目的

(1)通过教育实习,使实习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体验教师的甘与苦,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及责任心,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

(2)通过教育实习,检验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3)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规律,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综合能力。

(4)通过教育实习,全面检验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规格,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育人质量。

2、实习的任务

主要从事中学教学、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及教育调查研究方面的实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要完成双重任务:一是作为学生,到中小学去学习掌握教学和教育实践能力,逐步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过渡;二是作为中小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中小学生,搞好教育管理,实现教师职能。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

(一)教学工作实习   

教学工作是整个教育实习的核心工作,教学工作实习包括以下工作环节:了解新课标、备课、编写教案、试讲、听课、上课、指导实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评价与专题总结等。教学工作实习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见习阶段

实习生到实习学校后,开展一周的教学工作见习。

(1)听课,在见习阶段,实习生要听原科任指导教师每一节的讲课,不得少于实习工作指导计划所安排的节数,并做好听课笔记,通过听课,了解中小学教学特点,学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技艺,熟悉学生的情况,初步进入角色。

(2)认真学习学院教育实习的有关文件,明确目的、任务和要求;

(3)了解实习学科教学的课程标准,钻研、熟悉中小学教材;

(4)针对拟实习课程,温习已学专业知识,训练教师基本功;

(5)选学优秀教案,掌握教案编写技能;

(6)熟悉实习学校各方面情况,做好实习心理和物质准备。

2、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性环节,实习生要做到“课前十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教具、备语言、备提问、备板书、备练习、备作业和备教学结构。

(1)要认真钻研实习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分析教材,掌握其精神实质。对于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力求弄懂弄通。

(2)深入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初始知识技能、学习态度、认知风格、智力和性格差异等特征,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3)制定教学策略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理念,包括最佳地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最佳地选择教学媒体等。在有条件的学校,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配合教学。  

(4)写出教案初稿。教案应写明上课日期、班级、课题、基本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与学的方法、教具(包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板画的设计、形成性练习以及各个环节时间分配。教案书写要清楚整洁,送原科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审评、签字。

3、试讲(预讲)

(1)教案初稿完成后,要组织预讲(次数不少于3次)。预讲由指导教师或原科任教师主持,同一实习小组的实习生或教同一内容的其他小组的实习生参加。

(2)根据预讲情况和评议意见,对教案初稿进行修改,修改后送原科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审查批准方能试教。凡预讲不合格,或尚未达到试教要求的,不能进行试教。

(3)同一学科的实习生必须互相听课,同一实习小组的实习生尽可能互相听课。

(4)试教后要开评议会,认真分析试教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试教

试教是指实习生的首次正式课堂教学,实习生在该环节中应做到:

(1)试教前要准备充分,包括教案(纸质和电子)、仪态及心理。

(2)精心设计并正确运用开讲导言。

(3)力求课堂教学方案贯穿于教学过程。

(4)冷静、合理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

(5)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

5、上课

上课是实习生试教成功后进行的正式上课,在试教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改进提高。

(1)在上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对象兴趣调动。

(2)注重板书的多形式合理结构。

(3)注重教学语言的优美流畅。

(4)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6、评课

评课是对上课、试教情况的评价,也是发现问题,寻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实习生要积极参加评教活动,学习经验和改进不足,实习期间评教活动不少于4次。

7、作业批改和自学辅导

(1)批改作业要认真,并登记作业中的优缺点。实习期间要作1-2次较为详尽的作业评讲。

(2)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的正确答案,送指导教师或原科任教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

(3)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对写作业的批语应慎重。批语的字迹要端正、清楚。必要时,可先将批语草稿送指导教师或原任教师审阅。

(4)实习生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认真答疑解惑,并学会辅导方式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进行辅导。如用集体辅导的方式纠正普遍性的错误,解答共同性的疑难问题;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当面批改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班队工作实习

班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内容,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1、要求

实习生通过对班主任工作的学习,初步掌握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各环节的基本技能,提高教育管理和适应社会能力。

2、任务

(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2)注重与任课教师联系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4)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和各种有益的课外实践活动。

(5)搞好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做好学生的品德评定工作。

(6)加强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常规工作

(1)协助原班主任制订班级管理计划、内容和方式。

(2)组织学生参加早操、升旗仪式等,实习班主任要在早操铃声响起后,立即组织本班学生排队前往运动场,维持队伍秩序,提防学生互相追逐、推搡,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3)组织好晨读、晨会、课外活动及学习园地等活动。

(4)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

(5)做好班、团干部的工作。

(6)组织好每天的值日工作。

(7)协助原班主任妥善处理班级中的各类偶发事件。

(8)协助班主任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如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及竞赛等活动。

(9)充分做好家校联系工作,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家长会或以家访的形式,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互馈学生教育信息,与家长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10)做学生的个别教育(不少于3人次)。

(三)教育调查

1、教育调查研究是实习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基础教育进行人事、研究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教育实习的重要内容。

2、教育调查研究的主题有:

(1)实习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举措的成效。

(2)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3)中学生思想、学习等发展状况。

(4)当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关系与出路。

(5)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3、教育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等。 三、教育实习的基本要求

1、实习学生及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必须遵守我院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实习大纲》的要求进行实习,确保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2、实习学生及实习带队教师(指导教师)要严于律己,顾大局,识大体,自觉维护学院的形象,坚决杜绝有损于学院各类事件的发生。

3、实习带队教师(指导教师)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做好与实习单位的协调工作,积极配合实习学校管好实习学生,同实习单位共同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

4、实习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行学院、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联合考核,实习教学工作量由教务处根据考核结果核定。实习带队教师(指导教师)按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实习费用,严禁擅自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5、实行安全责任制,教务处、各系、各实习点带队教师(指导教师)要逐级落实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责任,分解到人,确保实习期间学生安全万无一失。实习带队教师(指导教师)为实习点实习学生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凡因工作玩忽职守出现不安全事故,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各系应全面了解实习生工作和生活健康(有无病史)等情况。

6、加强自主联系实习学生管理。

(1)自主联系实习的学生要增强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

(2)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实习学生要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实习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如有特殊原因,须履行请假手续,经实习单位、所在系和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离开。

(3)严格按照实习大纲认真开展实习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从事与实习无关的活动,更不得做任何有损于学院、个人形象的事,以实际行动维护本人和学院的声誉。

(4)加强实习学生过程管理和监督。各系要以信函、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确保实习质量和效果。自主实习学生要详细的做好实习工作记录和总结,并定期(每周至少一次)向系反馈自己的实习内容、实习进展以及自己的思想、生活等实习情况。

(5)实习期间,实习学生要保持信息畅通,并随时关注学院网站、实践教学网及系网站发布的有关教学信息,确保实习期间及时了解学院及所在系相关教学安排。实习结束后,应按时返校,不得无故推迟,否则,按学院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6)凡实习的学生实习前要与学院签定《实习学生安全承诺书》(见附录1),以此提醒和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杜绝各类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7)自主联系实习学生在我院的实习基地实习时,需服从我院实习指导教师管理。

四、教育实习的考核办法

为保障教育实习顺利完成,结合我院教育实习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1、双方指导教师依据《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教育实习大纲》及实习工作安排,在实习工作全程中对实习生全面考核,从严要求,做好考核记录,要实行过程性评价。

2、成绩评定参照《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商院[2009]93号),实习生实习成绩采用量化对比与整体效果评比综合评定。

3、教育实习评定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和教育实习总结。各环节的具体项目参照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4、考核成绩按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之间)、中等(70-79分之间)、及格(60-69分之间)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分评定。成绩评优率应严格控制在30%以内。

5、教育实习成绩(随校统一实习)由实习学校与指导教师按照实习态度(15%)、教学工作评价成绩(60%)、班主任工作评价成绩(15%)和教育调查工作评价成绩(10%)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填写完善《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教育实习学生成绩评定表》,审核、签章后报送学校。

6、教育实习成绩(自主联系实习)由实习学校与实习生所在系按照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自主联系实习用表)相关标准进行评定;部分项目需按照备注提供相关资料,否则,该项得分为零。学生无特殊情况,擅自不参加实习或脱离实习岗位的,成绩计零。

7、有以下情况者实习成绩不及格:

(1)缺勤达到实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的。

(2)未完成实习大纲任务的。

(3)无实习报告、教育调查报告和个人总结报告等或存在抄袭、不完整等情况的。

(4)有损学校声誉行为的。

 

制订部门:教务处

 

执笔:杨小锋                    2012年10月

 

审阅:张向东                    2012年10月

 

审批:刘端森                    2012年10月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的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来进一步培养本专业学生在专业技术基本素质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二、目标

通过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论文(设计)或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在科学研究、技术或生产管理、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和技巧。

三、内容

1、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系主任  

副组长:系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

成  员:教研室全体教师 

2、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和调研准备工作安排:

为了使学生对本人所做课题的深入了解,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生产全过程以及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等,丰富实践知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尽可能利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将在社会实际、生产现场、设计部门或科研单位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以进一步深化对课题的理解。

3、选题、指导教师遴选和任务书下达工作的安排:

(1)生物科学教研室教师提供选题,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选题,但须经指导教师审定批准,不能选做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的选题。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2)学生确定选题后,以专业为单位将学生选题名单(专业、班级、学生姓名、论文题目)电子文档交学院教务处备案。

(3)课题确定后,指导教师应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根据课题内容与教学要求拟定各课题任务书,经系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审核后将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下达给学生。

4、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内容和撰写安排:

毕业论文包括:封面、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十部分内容。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准备资料、拟订论文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  

四、时间

第一阶段:第七学期9月底前,指导教师拟定题目上交各专业工作小组。生科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负责审核后上交学院。

第二阶段:第七学期10月底前,生科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小组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并下发给学生供学生参考选题,学生选定题目后填写论文(设计)任务书,由本专业负责组织审查。

第三阶段:第七学期11月底前,本专业审查合格后,通知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的开题答辩。对于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学生重新选题,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

第四阶段:第八学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按既定方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第五阶段:第八学期6月1日前,毕业设计改进以及文档定稿,学生必须上交最终的装订稿(一份),文档格式必须符合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规范要求。

第六阶段:第八学期6月15日前,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所有材料归档。学生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的电子稿,以及设计文档的装订稿(一式三份),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给出评语。系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确定答辩分组,并通知学生准备。

五、方式

毕业论文完成方式为:撰写字数在8000字以上理论研究类或实验研究类论文一篇。

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包括:指导选题、指导搜集材料、指导立意、指导谋篇布局、指导起草、指导修改、指导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方式:对于获得答辩资格的学生,由答辩小组以公开方式主持答辩。答辩程序包括:自我介绍、答辩人陈述、提问与答辩、总结、致谢五个环节。

六、要求

1、论文(设计)的选题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的内容,对所学知识有综合运用性质,具体题目应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原则上建议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课题(也就是常说的一人一题)。对于较大的项目,一般不超过2人合作完成,但应具有不同的副标题。

(3)课题要有一定的工作量,难度要适中,应使中等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4)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的课题。

(5)本教研室教师提供选题,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选题,但须经指导教师审定批准,不能选做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的选题。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6)课题一经落实,不得无故更改。若有正当要求改变题目时,须提前4周报告指导教师并获得系级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的批准。

2、内容(正文和摘要)撰写要求

2.1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填写、打印与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院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方案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毕业设计(论文)封面、毕业论文(设计)用纸。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按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书写一律用黑色签字笔。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系主任签字后发出。毕业设计(论文)必须按照学院统一制定的模板打印。毕业设计(论文)按统一的顺序装订后与工程图纸(按国家标准装订)、软盘等一起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上交系(部)。

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1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包括:1、封面;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3、毕业设计(论文)评语;4、目录;5、中文摘要;6、英文摘要;7、正文;8、致谢;9、参考文献;10、附录(按以上顺序装订),毕业设计方案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单独装订。

2.1.2有关图纸。

2.1.3软盘等。

2.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主要格式及要求

2.2.1标题

论文标题:黑体小二号

2.2.2中英文摘要(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摘要”字样:黑体小三号

摘要正文:宋小四(英文用新罗马体12号)

关键词:宋小四

2.2.3设计(论文)正文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设计或实验)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

正文打印要求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用新罗马体12号)

2.2.4设计(论文)页面设置注意装订线,页码一律用小五号字标明;正文采用单倍行距,标准字符间距。

2.3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2.3.1标题

标题应该简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强调,可使用副标题。

2.3.2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

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在250实词左右。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500字左右,外文字数在1000实词左右。

2.3.3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理工类:1.…、1.1…、1.1.1…、;文科类:一…、(一)…、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2.3.4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包括:

1)选题背景:说明本设计(论文)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本设计(论文)的指导思想。

2)方案论证: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阐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设计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所采用方案的特点。

3)过程(设计、实验或社会调查)论述:指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

4)结果分析: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数据、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

5)结论或总结: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展开研究的简介和建议。结论要概括、简明。

2.3.5谢辞

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试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2.3.6参考文献与附录

参考文献试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完整的参考文献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列入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在2篇以上。

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为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

3、论文格式(字数、文体风格、数据、公式和参考文献)及附件要求

1)不同类别毕业设计(论文)具体要求

理论研究类:学生撰写论文应做到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字数要在8000字以上;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3篇以上。

实验研究类: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取得足够的实验数据,实验要有探索性,而不是简单重复已有的工作;要完成8000字以上的论文,其中包括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的讨论与结论等内容;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篇以上外文文献。

2)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

⑴书写

毕业设计(论文)要按学院规定打印,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⑵标点符号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总署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

⑶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

⑷计量和单位

计量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如:件/台,元/KM。

⑸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但在叙述不很大的数目时,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大约的数字可以用中文数字,亦可以用阿拉伯数字。

⑹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有序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各层次标题均单独占行书写。第一级标题居中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顶格书写,后空一格接写标题,末尾不加标点;第三级和第四级标题均空两格书写序数,后空一格书写标题。

⑺注释

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放在文章末尾)、脚注(将注文置于某一页页脚处),但不可采用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释)。

⑻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采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

⑼表格

每个表格都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不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⑽插图

毕业设计(论文)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美观整洁。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插图一般应用计算机绘制。

⑾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1987规定。参考文献按照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名/出版事项顺序排列:

期刊——著者,题名,期刊名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书籍——著者,书名,版次(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

4、指导教师指导要求

(1)条件:担任毕业设计的第一指导老师应为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的教师或具备硕士学位以上(含硕士学位)教师。

 (2)师生比:每位教授、副教授指导的设计项目数不超过10个,其他教师不超过8个。可聘请外单位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设计指导。

 (3)指导过程(对每一次指导,由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表):参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应严格按照学院颁布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执行。指导教师应做好毕业设计指导的各项准备工作,对设计的要求、内容、难点以及指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先都要尽可能有所考虑。

①下达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性文件,每个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任务书。

②开题报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其预期目的,课题阶段计划等。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开始撰写论文(设计)。

③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科研训练的一个基本环节,通过写文献综述,有利于学生学会搜索信息,积累知识,了解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和重点。要求每个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一定文字数量的文献综述(详见文献综述要求)。

④加强指导与规范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各环节,认真审阅学生文献综述、毕业设计文档及设计程序等材料,及时为学生提供指导。

5、答辩和评阅要求

1)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后,将论文(设计)在指定时间内交由指导教师评阅。

2)所有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经过答辩。答辩前各学院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成立答辩委员会,在答辩工作开始一周前制定答辩工作计划,报教务处备案。

3)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由学院答辩委员会组织并主持。答辩委员会由院学位委员会与专家5-7人组成。根据需要,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成员必须由讲师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指导学生论文(设计)的答辩。

4)答辩前一周,学生须将毕业论文(设计)送交答辩委员会(小组)。答辩委员会(小组)成员根据课题涉及的内容和要求,准备好不同难度的问题,拟在答辩中提问选用。

5)每个学生的答辩(包括学生报告和答辩提问)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其中学生自述10分钟左右,答辩小组成员提问和学生答辩10分钟左右。

6)对成绩较差或有异议的毕业论文(设计),系答辩委员会可组织二次答辩,具体时间、方式由系答辩委员会决定。

7)答辩委员会(小组)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评分表》给出百分制成绩,并写出不少于100字的评语。答辩秘书认真做好答辩记录,记录内容详实,不少于400字。

6、装订稿中各种材料的装订顺序如下:

装订顺序:1、封面;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3、毕业设计(论文)评语;4、目录;5、中文摘要;6、英文摘要;7、正文;8、致谢;9、参考文献;10、附录。

七、考核

毕业设计按百分制评分,评分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给分占40%(该成绩在四次阶段检查时已经给出),答辩成绩占60%,其中答辩成绩按答辩小组成员算术平均分计。最终成绩分为四档:优秀(85分以上),良好(70~84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特别要强调的是,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以不及格论:

(1)毕业设计期间,态度不够认真,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2)有四分之一时间未参加毕业设计工作;或未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3)毕业论文中,论文论点和内容有原则性错误;

(4)毕业设计文档栏目不齐全,书写潦草、不规范;

(5)无故不参加答辩,或在答辩中基本不能回答评委所提出的问题,或回答问题有严重错误;

(6)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拒不服从指导教师的指导,且态度恶劣;

(7)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严重抄袭现象。

附表A:《检查情况表》

附表B:《答辩成绩评分表》

附表C: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生物医药工程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意见表

 

制订部门:生物医药工程系

 

执笔:高宝云                     2013年7月

 

审阅:程 敏                      2013年7月

 

审批: 王新军                     2013年7月


附表A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生物医药工程系

本科毕业设计检查情况表


论文题目

 

系别

 

专业

班级

 

学 生

姓 名

 

检  查

次  数

评 分 标 准

分 值

得分

总分

是否能够独立查阅文献和从事其他调研

25

 

 

能否较好地论述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案

25

 

是否有收集加工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0

 

 

是否按照毕业设计实施方案的进度进行实施

20

 

 

完成需求分析的情况

20

 

完成概要分析的情况

20

 

毕业设计构架是否已经搭建完成

40

 

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

40

 

 

毕业设计的调试情况

20

 

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初稿

40

 

毕业设计是否实现设计目标

20

 

 

毕业设计是否达到设定的工作量要求

30

 

毕业设计文档按照规范要求完成定稿,装订、打印符合规范要求

50

 

合计(第一次×10%+第二次×20%+第三次×30%+第四次×40%)

 


 

指导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B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生物医药工程系

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分表

论文题目

 

答辩时间

    年 月 日

系别

 

专业

班级

 

学 生

姓 名

 

评 分

项 目

评 分 标 准

分  值

得     分

毕业设计

完成情况

 

毕业设计工作量大小

10

 

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

10

 

毕业设计的可操作性及是否实现了设计目标

10

 

毕业设计是否有创新性

10

 

文档的

完成情况

文档编写符合规范要求、文档内容详实

10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述层次清晰

5

 

语句通顺,语言简练准确,技术用语准确,无错别字

5

 

装订、打印符合规范要求

10

 

阐述能力

及答辩能力

在规定时间内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

5

 

讲述清晰,正确,结构严谨

10

 

回答问题正确,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即时发挥能力与创新能力

10

 

仪表端正,语句清晰,表达能力强

5

 

合  计

100

 

答辩老师签名:  1、            2、             3、               4、                             

                               答辩小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附表C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生物医药工程系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意见表

论文题目

 

系别

 

专业

班级

 

学 生

姓 名

 

页码范围

修改意见

 

 

 

指导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微软用户1]

 

 [微软用户2]

 

 [微软用户3]

 

 [微软用户4]前面是学院,统一起来

 

 [微软用户5]

 

 [微软用户6]

 

 [微软用户7]作者?

 

 [微软用户8]

 

 [微软用户12]数量?下同

 

 [微软用户14]专业主干课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主办单位: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邮箱:slxyswx@126.com 学院网址:www.slxy.cn   联系网站:www.hnksep.com
Baidu
sogou